摘要:白居易生于官宦之家、书香门第,祖父白鍠十七岁明经及第,历任酸枣县令、滑台节度参谋等。父亲白季庚以明经入仕,历任彭城县令、检校大理少卿兼襄州别驾,任上病逝。公元772年白居易生于河南,祖籍陕西,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唐代伟大的叙事诗人。白居易聪慧过人
官宦、书香白家
白居易生于官宦之家、书香门第,祖父白鍠十七岁明经及第,历任酸枣县令、滑台节度参谋等。父亲白季庚以明经入仕,历任彭城县令、检校大理少卿兼襄州别驾,任上病逝。公元772年白居易生于河南,祖籍陕西,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唐代伟大的叙事诗人。白居易聪慧过人,五岁诵诗,九岁通音韵,读书勤勉和刻苦。“昼课赋,夜读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白居易11岁因战乱迁徙至安徽符离,19岁情定15岁的湘灵,一生爱而不得,从此思念与长恨贯穿其一生。白居易带着自己诗作拜访当时的大唐名士顾况,顾况起初见他较为年轻,名字又“居易”,便打趣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读完《赋得古原草送别》,不禁大为赞赏,道:“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29岁白居易及第登科。白居易前半生刚正不阿、钟情湘灵,后半生圆润圆滑,纵情姬妾,一生政绩卓著,有3600多篇诗文,是皇帝御赐诗仙,是中华文脉的擎天之柱。
关键词:白居易、宿州、湘灵、江州
身份争论与混乱家族婚姻
白居易在为祖父写《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 》中自称“白氏芈姓,楚公族也”,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批评其为“攀附古贤”的家谱:“虚张门第,惑乱视听”。白居易为天竺僧人白寂然撰写的碑文中自称为本家,颇具宗亲和“老乡”意味。《北梦琐言》:白居易堂弟白敏中自称“十姓胡中第六胡”,并坦言中书省“尽是蕃人”。《唐摭言》:白敏中女儿的墓志铭承认家族“蕃人”身份。白居易撰写的《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故坊州鄜城县尉陈府君夫人白氏墓志铭并序》、《太原白氏家状二道襄州别驾府君事状》,说明:白季庚和陈白氏是表兄妹,但同时陈白氏又是白季庚的姑姑;41岁白季庚迎娶15岁外甥女陈氏夫人为妻,白居易一家的混乱婚姻,不符合《唐律疏议》的大唐礼法,这在中原文化视为不伦,但符合胡人文化和宗教信仰,《苏谅妻马氏墓志》:胡人依然允许近亲结婚,白居易或许是胡人后裔。
起步符离与情定湘灵
安史之乱,白居易父亲白季庚上书请求领兵打仗,权臣杨国忠批准其八品官职左武卫兵曹参军,因评判安史之乱有功,公元780年李适继位,史称唐德宗,白季庚因功受到提拔任彭城县令,今徐州。不久,藩镇李正己之子东平道节度使李纳自立为王,拥兵自重,屯兵富饶的江淮腹地。此时白居易在李纳控制范围河南新郑,白居易说服徐州刺史李洧,发动城内百姓,以“亲当矢石,昼夜攻拒”战胜了来势汹汹、庞大的节度使李纳的正规军,《资治通鉴》明文有记,并赞赏其忠诚与威猛。因战乱和白居易族兄在符离任主簿,11岁的白居易和母亲在唐德宗建中三年将家由河南新郑迁至符离。符离因盛产符草而得名,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便是在符离为符草原而作。白居易在符离期间结识了小四岁的湘灵,情窦初开,19岁的白居易和15岁的湘灵确定了恋人关系,一位才华横溢的少年,一位美若天仙的少女,白居易笔下的湘灵《邻女》: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莲。
白居易对湘灵的思念和怅恨
白季庚常年在外为官,白居易日常教育都由其母陈夫人(白母)管教,也正是白母的严苛管教和白居易的勤学苦读,成就了白居易的科举和文学功底,但湘灵是其文学的灵魂,思念有多苦,爱而不得就有多恨。白母是伟大的,也是封建的,白居易母亲觉得符离歌女湘灵,配不上官宦子弟、书香门第、才华横溢的白居易,坚决反对这桩婚姻,从此开启两人孤苦的相思、怅恨的人生。描写湘灵羞涩《采莲曲》: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寄湘灵》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白居易思念湘灵的诗《长相思·九月西风兴》: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寒闺夜》:夜半衾裯冷,孤眠懒未能。白居易29岁及第登科后,向其母乞求娶湘灵,被严词拒绝,万念俱灰,写下《生离别》:生离别,生离别,忧从中来无断绝。忧极心劳血气衰,未年三十生白发。《冬至夜怀湘灵》: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对婚姻几近心死《感秋寄远》:佳期与芳岁,牢落两成空。《长恨歌》的天生丽质难自弃,回眸一笑百媚生,大约是写湘灵的;《长恨歌》的恨,仿佛也是恨而不得湘灵。《寄远》:欲忘忘未得,欲去去无由。白母以死相逼,37岁白居易迎娶好友妹妹为妻,新婚姻写下《夜雨》: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逢旧》:应被傍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久别偶相逢,俱疑是梦中。44岁的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与妻子杨氏奔赴江州的途中,遇到天涯漂泊的湘灵父女,有感而写《感情》中庭晒服玩,忽见故乡履。昔赠我者谁,东邻婵娟子。《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成相识;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女或许让白居易想起来湘灵,便哭湿了青衫。 《埇城旧业》:别业埇城北,抛来二十春。睹物思人《重到毓村宅有感》:欲入中门泪满巾,庭花无主两回春。轩窗帘幕皆依旧,只是堂前欠一人。宿州这片热土,历来人才辈出,美女才女烈女如云,灵秀而孤苦的湘灵、曼妙而忠贞的虞姬(长眠于宿州)和明孝慈高皇后马氏,是三位代表。我曾为湘灵鸣冤和呐喊,在开放的大唐,姬妾成群的白居易,难道就不能纳妾湘灵?名震朝野、胜友如云的白居易,直接或间接帮湘灵安排个归属或者营生,或者接济她一把,不行吗?
诗仙白居易
白居易一生有诗文3600多篇,其中诗歌有2800余首,被称为诗仙、诗魔,其情诗、叙事诗更是登峰造极。提及诗仙,大家便想起了李白,贺知章看了李白的诗,赞不绝口,还称李白为“谪仙人”,于是金龟换酒,与李白忘年之交。李白《对酒忆贺监二首》: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但是真实的李白不但不仙人,生活豪放而缥缈,在唐朝也不是公认的诗仙。
唐宣宗李忱得知白居易死讯后,悲痛不已,赐谥“文”,赠尚书右仆射。唐宣宗李忱又提笔写下了字字啼血的悼亡诗《吊白居易》: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死后获得大唐皇帝“赐”和“赠”最高殊荣,又被大唐皇帝钦定为诗仙,古往今来没几个人。75岁仙逝的白居易,比郁郁不得志、颠沛流离后半生、61岁病逝或溺亡在采石矶、简陋下葬的李白,要优厚的多。
截然不同的前后半生
白居易的宦海沉浮人生,前半生相信爱情,37岁前为真爱不娶妻,因才华而名震京城,直言进谏,白居易深入民间,眼见百姓疾苦,朝廷腐败和社会黑暗,创作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卖炭翁》等批判时局的诗文便作于此阶段,因此得罪权贵,被贬江州,后半生从被贬江州途中与湘灵相遇开始,之后40岁的湘灵从此遁入空门,44岁的白居易错过了挚爱,既然得不到你湘灵,那就到处“随意”,白居易从此开启了放荡人生,他身边姬妾成群,最多时家姬33人,都是15岁的少女,欣赏三年,长到18岁便送人,大概还是活在“娉婷十五赛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莲” 的湘灵影子里。白居易随着年老体衰,种种失意与不满让他愈发追求感官的刺激,沉溺于美人堆中无法自拔。白居易最喜爱的家姬是樊素与小蛮,樊素善于歌声,小蛮擅长舞蹈,两人因白居易的诗歌和家妓身份闻名。白居易以“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夸赞她们的独特魅力,这也是此后1000多年审美观念之一。晚年的白居易身体每况愈下,不得已,将樊素与小蛮遣散。前半生文章相对工整和较真,后半生白居易的创作大多都以吟咏性情,酬唱赠答为主,语言上也温和了许多。前半生的白居易忠诚仁厚、功勋卓著,后半生的白居易圆滑随和,声色犬马,但也有不少功绩。
白居易的功过
白居易文学成就斐然,他才华横溢,是中国文化巨匠,是唐朝御赐的诗仙。与元稹等倡导新乐府运动 ,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的效果,强调诗歌应该反映社会现实,语言平易通俗,便于阅读、传播和理解,但白居易有些诗文韵律不佳,尤其是长篇叙事诗等背诵起来相对困难。《长恨歌》、《琵琶行》 是中国叙事诗的巅峰之作, 《秦中吟》、《新乐府》、《卖炭翁》 等作品深刻反映民间疾苦和白居易的批判精神,系列与湘灵相关的诗文,更是中国情诗新维度和新高度。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积极推动唐诗向写实化发展。白居易文学成就和文学影响力,堪称中华文化的功勋,间接教育了苏轼等文豪,影响一代代中国人,在国际上也影响颇深。
白居易前半生快意恩仇,政绩卓著,后半生舍得圆滑,政绩颇多。历任左拾遗、杭州刺史、苏州刺史、翰林学士、太子宾客等职。其才思敏捷,聪慧过人,善于体察民情、体恤百姓,重视民生,如修建杭州白堤、苏州白公堤,洛阳改善水利等。他主张并积极践行"安民为本"的法治思想,反对特权和宦官当道,强调法律公平性。但因直言进谏(如815年 武元衡 案),被贬为江州,任江州司马 ,晚年中隐洛阳,仍有所作为。
中隐智慧
晚年白居易,为了避开朝廷的纷争和尔虞我诈,随着元稹开始向宦官低头并讨好宦官,以及多位好友的相继含冤而去,白居易开启了舍得人生。开始: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世间尽不关吾事,世事从今口不言;凡事以趋利避害、明哲保身为要,甚至四大皆空、知足常乐。中隐洛阳,《中隐》: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中隐是白居易之首倡,其意在诗中得到解说。东方朔是汉代大隐隐于朝的典范,其通过自荐信进入汉武帝视野,被任命为太中大夫,他长期在汉武帝身边任职,虽未参与重大政务,但通过滑稽言行活跃于宫廷,白居易认为学东方朔太难,白居易觉得大隐于宦官当道、尔虞我诈、纷争不断的大唐皇朝,还是危险和喧嚣。陶渊明小隐后,生活没有保障,种地又不行,《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教育儿子失败,《责子》: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小隐太累太苦,而且不利于儿孙的教育。“中隐”是白居易发明的,就是置身出与处、忙与闲、贱与贵、穷与通诸对立面之间,在东都洛阳分司官最为适宜。公元835年,年轻的唐文宗不甘宦官把持朝政,和李训等近臣密谋、策划诛杀宦官,夺回皇权。唐文宗以观露为名,将宦官头目仇士良骗至禁卫军的含元殿后院欲斩杀,被仇士良发觉,双方激烈战斗,结果李训等1000朝廷官员、部分官员家人被杀,更有灭门惨案,史称“甘露之变”,白居易因中隐洛阳,逃过了这次劫难,事实证明,白居易是明智的。白居易为这次朝廷浩劫,隐晦之作《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其日独游香山)》:祸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顾索素琴应不暇,忆牵黄犬定难追。麒麟作脯龙为醢,何似泥中曳尾龟?
白居易的好友
白居易才华横溢、热情好客,前半生刚正不阿,后半生处事圆滑,一生结交好友众多,其中元稹、刘禹锡、 刘翕习、张仲素、张籍 、李绅交情颇深,与韩愈、孟浩然有交情。公元803年24岁的元稹和31岁的白居易一起参加科举考试,同登书判拔萃科,二人被分配到秘书省当校书郎,成为朝夕相处挚友和同事,两人是好事干了不少,也同样是钟情女色,史称“元白”。元稹多次靠女性资助和帮助,一次次借助和抛弃女性,元稹被当代贴上凤凰男、渣男的标签,但其思念亡妻韦氏的《离思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是广为传颂的经典。元稹的小说《莺莺传》,改编成《西厢记》,纵观中华文坛,如此明目张胆的著名情色文人兼高官,可能元稹第一人。刘禹锡和白居易都是河南老乡,也都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官人和贬谪之人,史称“刘白”,两人可以称之为挚友、笔友,比起白居易后半生的姬妾成群,刘禹锡正派的多,大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意味。刘翕习、张仲素、张籍 、李绅等是白居易官场、诗文方便的好友,有点惺惺相惜的味道。韩愈、孟浩然、柳宗元没有太深友谊,但在文学方面相互欣赏,为官方面相敬如宾,其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孤独千万和身家悲惨,也曾被白居易同情过。
下半生的白居易将诗、酒、琴视为三友,“今日北窗下,自问何所为?欣然得三友,三友者为谁?琴罢辄举酒,酒罢辄吟诗。三友递相引,循环无已时。一弹惬中心,一咏畅四肢。犹恐中有间,以醉弥缝之。白居易隐居洛阳后,开始了“诗、酒、琴、姬妾”浪漫、放荡、悠闲为官生活,将诗酒琴视为三友,而姬妾自然是家人。
州郡与白居易的相互影响
河南新郑是白居易出生的地方,也是童年生活的地方,被视为白居易童年故乡。11岁的白居易举家迁徙宿州,时称符离,符离因北有离山、盛产符草而得名,宿州方言“离离”即“茂盛的意思”,望着茂盛的符草,15岁的白居易写下了《赋得古原草送别》,成为白居易诗文开篇巨作和文化基石。白居易的诗歌大半是写女性、思念和怅恨的,大都与“白日姮娥旱地莲”的湘灵有关,可以说湘灵是白居易一生的美好、思念、怅恨,湘灵是《长恨歌》、《琵琶行》等女主的原型和素材,也是其大部分诗文的灵魂。宿州成为白居易少年故乡和永远的思念,白居易在符离留下的22处运河地名、民俗文化等文化基因,白居易为宿州注入文化内涵,丰富了宿州文明。被贬江州,上任路上遇到湘灵,悲欣交集的白居易,痛定思痛,开启了白居易后半生的放纵、诗酒人生。白居易被贬任的江州司马是唐代州级行政机构中的佐官,品级为从五品下,主要职责为辅助刺史处理政务,晚唐常成为安置贬谪官员的闲职。《东坡种花二首》: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开启了白居易的赋闲、田园、诗酒年华,也是其迷弟苏轼(苏东坡)名字的由来。《琵琶行》: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为琵琶女哭泣、为湘灵哭泣,也是为自己哭泣。千百年来江州司马成了白居易的代名词,白居易为江州增添了人文情怀和文化基因。杭州、苏州是白居易相对政绩卓著、潇洒浪漫的地方,富足、人文荟萃、烟雨朦胧的苏杭天堂,丰润、激荡文人的情怀,也留下来白居易众多作品和政绩。诗文多是心安、欣然、畅快的情愫,《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忆江南·三首其二》: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也有陶醉女色的味道:“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洛阳是白居易中隐之地,基本上是挂职闲职,晚年定居洛阳履道里,书写了洛阳诗歌《城东闲行因题尉迟司业水阁》、《六年寒食洛下宴游》等,展现了:“洛桥寒食日作十韵,看雪寻花玩风月”、“闲绕洛阳城,美景洛阳城”等洛阳风情。受苏州园林等的影响,白居易在洛阳建造的履道里宅院,融合了书楼、水塘、竹林、果园、田地等景观,形成“池上闲咏”、诗酒年华的文人生活场景。白居易捐出官俸家财,组织开凿伊河龙门潭上游的八节滩、九峭石,改善航运条件,可谓政绩、慈善皆有。
结语
白居易是伟大的诗仙,著名政治家, 公元772年2月28日出生,白居易自幼聪慧,5岁可作诗,9岁已通音韵,15岁以《赋得古原草送别》英姿勃发。29岁中进士,多地为官40余年,政绩卓著。60余年,创作3600多首诗文,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人之一。公元846年9月8日病逝,享年75岁,皇帝闻讯沉痛笔译,赐谥“文”,赠尚书右仆射,并亲自写诗盛赞白居易为诗仙。
来源:道辉Ja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