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日的黄龙县瓦子街镇,层林尽染间藏着丰收的喜悦,干净整洁的村道旁飘着农家饭菜的香气,树顶漫步景区里游人欢声笑语不断——这幅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画卷,正是瓦子街镇以党建为“红色引擎”,驱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缩影。近年来,瓦子街镇党委始终把党建工作摆在首位,以“强组
秋日的黄龙县瓦子街镇,层林尽染间藏着丰收的喜悦,干净整洁的村道旁飘着农家饭菜的香气,树顶漫步景区里游人欢声笑语不断——这幅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画卷,正是瓦子街镇以党建为“红色引擎”,驱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缩影。近年来,瓦子街镇党委始终把党建工作摆在首位,以“强组织、兴产业、惠民生、优治理”为主线,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党建红”成为小镇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强基固本:建强“战斗堡垒”,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以前村里事没人管、没人问,现在党员干部带头干,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说起村里的变化,瓦子街镇瓦子街村村民牛忠堂的话里满是感慨。这一切的改变,源于镇党委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持续发力。
近年来,瓦子街镇党委始终锚定“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方向,以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核心抓手,系统性推进全镇各村党组织“提档升级”:在队伍建设上,既精准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又注重储备后备力量,主动吸纳有思路、有干劲、有口碑的返乡青年与致富能手参与村级事务管理,通过“传帮带”机制为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打造出一支“硬核”领头队伍;在作用发挥上,常态化开展“主题党日”“党员联户”等活动,组织党员干部沉到田间地头、走进村民院落,面对面听民意、实打实解难题,让党员真正成为连接群众的“贴心人”;在治理体系上,构建 “镇党委—村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联动机制,将党组织的服务触角延伸至每一户村民家中,实现“小事不出户、大事不出村”的治理目标。如今,全镇各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已成为带领群众谋发展、促振兴的坚强“主心骨”。
党建赋能:点燃“产业引擎”,绘就乡村振兴 “增收画卷”
“清风宿景区能火起来,多亏了镇党委的牵线搭桥!”景区负责人坦言。瓦子街镇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但过去因缺乏规划、资金短缺,优质资源一直“藏在深闺人未识”。镇党委敏锐捕捉到生态旅游的发展机遇,以党建为纽带,牵头成立“党建+旅游”联盟,整合各村生态资源、闲置资产,引进专业团队打造清风宿景区;同时,组织党员干部带头学习旅游服务知识,引导村民发展民宿、农家乐,清风宿、偏石民宿村等一批特色民宿应运而生,既盘活了乡村资源,又带动了村民增收。
不止旅游业,镇党委还针对农业产业发展短板,组建“党员技术服务队”,邀请农业专家进村入户,指导村民改良白菜、甘蓝等传统作物种植技术,打造“瓦子街高山冷凉蔬菜”“瓦子街草莓”“嗨 瓦子街”等特色农产品品牌;通过“党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打通产销对接渠道,让村民的“菜园子”直通城市的“菜篮子”,去年全镇农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30%,越来越多的村民靠着特色产业鼓起了“钱袋子”。
民生为本:办好“关键小事”,织密群众幸福“保障网”
“以前下雨天,村里的路全是泥,现在水泥路修到家门口,还装了路灯,晚上出门再也不用摸黑了!”提及民生变化,栆湾村村民王大妈满脸笑容。
近年来,镇党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作为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一件件实事、好事温暖民心。
针对村民反映的基础设施薄弱问题,镇党委争取项目资金,牵头实施“道路硬化”“安全饮水”“照明提升”等民生工程;聚焦镇区老年群体洗衣不便问题,积极组织各村民政协理员上门送洗衣物;联合镇卫生院医护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健康下乡”活动,上门查血压测血糖,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医疗服务。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地,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红色引领:传承“精神基因”,凝聚乡村发展“精气神”
瓦子街镇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镇党委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将红色教育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合,组织党员干部重走红色足迹、聆听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在各村党群服务中心设立“红色文化角”,摆放红色书籍、播放红色纪录片,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教育;结合“七一”“国庆”等重要节点,开展主题党日、支部书记讲党课等活动,让红色文化成为凝聚人心、激发干劲的精神动力。如今,“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已成为瓦子街镇干部群众的共同心声,红色精神正转化为推动乡村发展的强大动力。
党建引领聚合力,乡村振兴谱新篇。如今的瓦子街镇,基层党组织更加强健,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民生福祉持续增进,乡村治理井然有序。
下一步,黄龙县瓦子街镇党委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锚定乡村振兴目标,持续用力、久久为功,让“党建红”照亮更多群众的幸福路,绘就更加美好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柳源)
责编:刘朋涛
编辑:刘忻
来源:陕西时代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