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东海全面开渔,大量新鲜海货上岸后,价格连着跳水。有消费者发现,今年的海蟹比去年便宜了将近三成,带鱼、鲳鱼的价格也普遍下跌。
近日东海全面开渔,大量新鲜海货上岸后,价格连着跳水。有消费者发现,今年的海蟹比去年便宜了将近三成,带鱼、鲳鱼的价格也普遍下跌。
与此同时,四川、重庆、甘肃等中西部城市的海鲜市场热闹起来,梭子蟹、三文鱼、南美白对虾成了“硬菜”,县城年夜饭桌上也常见鲍鱼、海参。
“海鲜自由”这个曾经只属于沿海人的词,如今正在中西部加速落地。
但有人疑问:这些地方不靠海,靠什么实现“吃鲜自由”?
今年8月来,随着伏季休渔结束,渤海、东海、南海陆续开渔,海产品集中上市,价格出现显著下跌。例如,福建地区的带鱼价格一度接近腰斩,东海上海段的梭子蟹价格降幅达20%以上。
其实中西部城市对海鲜的需求早在2023年已有迹象。
央视财经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春节期间,县域和乡村的海鲜订单占比首次超过北上广深(引自拼多多《2023 年夜饭报告》)。
拼多多的数据显示,小镇青年成为购买大虾、鲍鱼、带鱼等海鲜增长最快的群体。
不是因为短期消费的刺激,而是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转变。
2013年到2023年10年间,中国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8896元增长到2.3万元,增长159%。
同期,农村居民水产品人均消费量从6.6千克涨到12.2千克,增长84%。城市虽然基数高,但增长相对缓慢。收入提高,价格下降,这正是“海鲜自由”落地的关键背景。
有人说,中西部不靠海,吃的海鲜要么是冻货,要么是价格高的空运品,谈“自由”太远。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新疆就是典型代表。依托盐碱地和冷水资源,新疆发展出了规模化的陆地三文鱼养殖。
巴州的罗布湖,几十种海鲜已经实现规模化养殖,其中三文鱼年产量已占全国市场40%,甚至出口到俄罗斯、西班牙。
宁夏也不落后。央视报道,宁夏2024年南美白对虾养殖产量预计将达到760吨,同比增长超四成,产值将达4560万元。这些“海鲜”没有出海,却已上桌。
通过循环水系统、调盐技术、人工模拟海洋环境,这些内陆省份实现了海鲜的“就地生产”。从“靠天吃饭”转为“科技养鱼”,让中西部摆脱了对沿海的完全依赖。
除了养殖,运输是“海鲜自由”的另一个关键。
2021年5月,国家《“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出台,目标是覆盖城乡、打通产销、联通全国。到2024年,全国已布局105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覆盖全国75%的地区。
今年 6 月,西藏首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入选,成为全国冷链网络“最后一块拼图”。
这意味着,从舟山渔港上岸的黄鱼,可以在一天内通过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等方式,在冷链保护下送达重庆、兰州甚至喀什。
运输损耗率从5年前的20%降至不到8%。不仅效率提升了,价格也降低了。更重要的是,冷链让海鲜“活着”进市场,缩短了消费者和海鲜的距离。
过去,买海鲜得去早市、批发市场,挑、杀、称一条龙。现在,越来越多消费者“点一点手机”,就能在第二天收到冷鲜配送的鲍鱼、三文鱼。
以济南为例,当地海鲜市场的商户通过直播带货,日销可达上千单。不仅价格透明,物流直达,还能看着直播选货。消费者从过去的“能不能吃上海鲜”,转为“想吃哪种海鲜”。
2023年,拼多多数据显示,小镇、县域的海鲜消费增速超过大城市,“海鲜下沉”成为趋势。这不只是购买力释放,也是消费观念的变化。从“买得起”到“愿意买”,正是“海鲜自由”的社会基础。
对于中西部来说,“海鲜自由”不只是消费行为,更是产业机会。
越来越多企业不再满足于初级养殖,而是发展全链条业务。在山东,有企业将鱼的边角料加工成胶原蛋白,价值从千元一吨提升到数万元一吨。
这类延链、补链行为,正在推动中西部参与全国水产产业链。四川宣布打造全国性三文鱼集散中心,重庆正在建设冷链物流集散基地。
产业结构升级意味着中西部已经开始在“参与水产品经济”。
“海鲜自由”不只是一个消费现象,它是中国城乡结构变化、技术进步、物流体系重构、产业链转型的缩影。
从2023年春节县域海鲜消费首次超过一线城市,到2024年新疆三文鱼出口海外,再到宁夏盐碱地上养出南美白对虾,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场景,正变成现实。
或许我们还不能说“人人皆可海鲜自由”,但至少,我们已经站在了这场深刻变革的门槛上。
来源:时代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