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丰收!汉中大地稻香果甜→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3 11:35 1

摘要:远眺,稻浪翻涌,秋粮满畴;近观,硕果累累,村舍俨然……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金秋的天汉大地,一幅粮丰村美,人和共富的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徐徐铺展。

远眺,稻浪翻涌,秋粮满畴;近观,硕果累累,村舍俨然……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金秋的天汉大地,一幅粮丰村美,人和共富的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徐徐铺展。

致敬耕耘,礼赞收获。丰收节,既是文化符号,更是价值平台。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我们一起见证产业和技术双丰收的美好时光,检验我们拥抱乡村振兴的创新力量。

稻浪翻涌沃野金 抢收抢烘保颗粒归仓

洋县纸坊街道办纸坊村利用晴好天气抢收水稻。记者 刘俊强 摄

金秋九月,五谷丰登。汉中广袤的田野上,稻浪翻涌,沃野流金,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作为中国籼稻种植最北缘,我市已有7000多年水稻种植历史,被竺可桢誉为“中国最适宜水稻生长的地方”。陕西水稻常年种植面积160万亩,汉中就种植了120多万亩。

进入九月,秋风送爽,水稻陆续成熟,迎来收割旺季。在城固县文川镇文星村,连片稻田翻滚着金色波浪,收割机的轰鸣声在田野回荡,看着满满当当、清香扑鼻的稻粒装满编织袋,农户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今年试种了一亩多‘华浙优210’,本来还担心收成,专家一测产,比预期高出一大截!明年我肯定继续扩种。”该村村民杨建华高兴地说。

同样因“华浙优210”品种喜获丰收的,还有勉县新街子镇杜寨村。今年,杜寨村“1253”稻油轮作高产示范片种植了600多亩“华浙优210”水稻,平均亩产829.7公斤,最高亩产863.1公斤,创历史新高。

亮眼的高产成绩,绝非偶然。而是我市对良种良法的系统推广。近年来,我市持续优化水稻品种结构,推广的稻油轮作“1253”(大米1000斤、菜油200斤、产值5000元、实现纯收入3000元)高产高效种植模式,为长江上游水稻大面积提产增效提供了“汉中方案”。

勉县温泉镇板桥村,收割机正在收割成熟的水稻。记者 刘俊强 摄

秋收是粮食生产的重要一环,然而今年秋收关键期,我市恰遇秋淋天气,给收割、烘干带来不小挑战。面对雨情,全市各部门迅速行动,协同发力,全力保障颗粒归仓。

农机部门率先扛起“主力军”责任,引进外地跨区作业机具2500余台,并与广元、巴中、宝鸡等毗邻地区农机机构建立跨区应急作业支援保障机制。在全市建立起了“县—镇—村”三级农机抢收联动机制,实行“三秋”应急抢收抢烘日调度、日研判制度。一旦遇到雨歇窗口,联合收割机、脱粒机、打谷机即刻投入作业。

今年“三秋”期间,全市累计投入收获机具2万余台(套),其中联合收割机4000余台,其他收获机具(水稻脱粒机、打谷机等)1.6万余台,“人歇机不歇”的昼夜奋战,让收割进度不断提速。

面对连续阴雨天气带来的晾晒难题,全市粮食烘干网点迅速“上线”,成为秋粮归仓的关键“守护者”。

走进城固县福旺米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烘干现场,一辆辆运粮车陆续驶入,村民们手脚麻利地将新收割的稻谷搬卸至烘干车间;厂房内,多台大型烘干机全速运转,稻谷经过清理、输送、烘干等一系列流程后,潮气渐散、干爽度达标,稳稳达到安全贮存标准。

“这两天,我们每天能接收100多吨湿稻谷,烘干塔设备24小时不停转。加上眼下新米上市进入销售旺季,公司的生产设备也都开足了马力,全力保障粮食烘干和加工无缝衔接。”汉中福旺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厂长倪凯向记者介绍道。

目前,全市102个烘干网点全负荷运转,163台套烘干设备昼夜不停作业,确保刚收获的粮食能及时烘干、安全入库,有效化解了阴雨天气对粮食储存的威胁。

截至9月16日,全市122万亩水稻已收获115万亩,占种植面积的94%,累计抢烘稻谷44万吨,为秋粮稳产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盛果满枝“丰”光好 特色产业助富民增收

南郑区汉山街道办齐力村裕美兴农科技农业示范园,葡萄成熟,果农抓紧时间采摘售卖。 记者 邱洋 摄

金灿灿的稻谷刚装满粮仓,果园里的梨子、葡萄也缀满了枝头,把丰收的甜意揉进了秋日的风里。

“今年的秋月梨长势喜人,我们摘起来都干劲十足。”眼下,洋县纸坊街道孟浴村的秋月梨种植基地生机盎然,连片梨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的枝叶间,一颗颗金黄的秋月梨压弯了枝头。工人们穿梭在林间,将枝头饱满的梨子采摘入筐,褪去保护套袋、仔细筛选品相后,新鲜秋月梨被整齐装箱,直发全国各地,开启丰收季的“甜蜜奔赴”。

“秋月梨能这么受欢迎,靠的就是‘颜值高、口感佳、耐储运’的硬实力。”基地负责人介绍,这片梨园坐落于平缓山间,自然条件优渥,通过品种引进、科学管理,秋月梨已获得有机认证,单果最重可达0.75公斤。自开园上市以来,线上线下同步推广,秋月梨销量持续攀升,今年预计总产值能够达到1000万元。

在勉县周家山镇红光村,甜颜蜜果葡萄种植基地里的热闹劲儿也丝毫不减。藤架间,一串串饱满的葡萄垂落,浓郁的果香扑面而来。“我们目前已建成157亩标准化种植基地,引进优质葡萄品种十余个,配备了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和物联网监测系统。”该基地负责人陈宋利介绍,在这里,现代化设施实现了对水肥管理、湿度监测等环节的精准调控,有效保障了葡萄品质。如今,基地年产葡萄超30万公斤,其中优质果占比超95%,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这片葡萄园不仅是优质水果的产地,更是周边村民的“增收园”。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基地带动50余户农户参与产业发展,户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还提供了30多个长期就业岗位。“既能赚钱又能顾家,真的好!”正忙着为葡萄拆果袋的村民汤玉芹笑着说。

城固县原公镇田什字社区的瑞玉猕猴桃园里,同样是一派繁忙景象。园区门口,一辆蓝色大货车静静等候,几名工人正将装满猕猴桃的塑料筐整齐搬上车,即将发往成都。

城固猕猴桃的好品质,离不开“天时地利”与“人和”。当地充足的光照、适宜的昼夜温差、肥沃的土壤,为猕猴桃生长提供了绝佳环境;而配套建设的地下井、喷灌和滴灌系统,能为果树精准供水,定期组织的技术培训更让果农们掌握了科学种植技巧。“现在我们猕猴桃的口感和品相都提升了一大截!”田什字社区党支部书记左林全指着园区里的灌溉设施,语气里满是自豪。

如今,特色果业已成为汉中乡村振兴的“甜蜜引擎”。全市形成了以柑橘、猕猴桃两大主导产业,葡萄、蓝莓、樱桃、桃、梨等多元水果为补充的特色果业发展格局。据统计,去年,全市水果种植总面积达53.97万亩,总产量79.07万吨,总产值突破40亿元,带动17万人从事果业产业。

“为了让特色果业持续壮大,我们一直在努力。”市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中心果业站站长王国军介绍,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技术服务等一系列举措,汉中正全力推动猕猴桃、柑橘、葡萄等特色水果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让果香更浓、果农更富。

技术落地结硕果 绘就农业“智”富新篇章

金秋不仅是硕果满仓的季节,更是技术成果落地生根的时节。近日,略阳县秦岭生态保护中心参与研发的“汉中核桃提质增效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荣获2024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科技赋能下的“双丰收”,正惠及当地万千农户。

9月16日,走进项目实施区——马蹄湾镇马蹄湾社区核桃种植基地,500亩核桃林枝叶葱茏,青皮果实缀满枝头,农户们纷纷挎着竹篮、扛着长杆钻进林子,用力敲打枝头,一杆杆落下,核桃青果洒落一地。

“过去种核桃,嫁接成活率低、病虫害多,收成没准头。现在有了新技术,树好管、果又大,核桃不愁卖!”核桃种植户郑兴何捧着裹着青皮外衣的核桃算起了账:“40亩核桃平均一亩出产60公斤核桃,按一公斤16元的收购价算,能带来近4万元的收入。”

好收成背后是实打实的技术支撑。核桃是略阳的特色产业,但过去多年,核桃嫁接一直受“伤流”问题困扰,成活率只有35%左右。“汉中核桃提质增效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牵头人覃永刚向记者介绍道,“我们通过不断实验,最后创新采用马耳形和马蹄形砧木处理技术,有效控制“伤流”,成活率一下子提高到90%以上。嫁接能保留母株的优良特性,提早收益等待时间,让种植户更早获利,对加快核桃良种化进程有着重大意义”。

覃永刚展示“汉中核桃提质增效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成果。 记者 李佩蓉 摄

解决了嫁接成活率问题,核桃提质增效项目团队又盯上了“穗砧不同步”的问题。覃永刚说:“我们摸索出‘留枝养砧’的办法,合理保留砧木枝条平衡营养,促进了砧木与接穗的同步发育,减少了因砧穗发育不同步的干枯死亡现象,砧穗发育率93%以上。现在示范园里,嫁接的果树都能同步发育,树干粗细、树冠大小都十分均匀,为丰产打下了基础。”覃永刚说。

考虑到陕南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该团队还改良了核桃夏季修剪技术。“以前秋季剪枝,翌年剪口易萌芽,增加管理成本,整形难度大,高温高湿的环境易引发黑斑病。我们调整了修剪时间和方式,不仅病害减少了,还能培育出利于结果的树形,每亩能省不少管理费。如今示范基地里树形通风透光好,病虫害发生率大大降低,产量品质都达到预期。”覃永刚说。

除了改良技术,覃永刚团队还在核桃园艺化管理上花心思。他们通过不断试验总结实用技术,先后开展病虫害防治、品种改良、土肥水管理等试验示范,最终总结编印出《略阳县核桃提质增效管理技术手册》,《略阳县核桃12个月管理技术月历》等技术资料,在全县推广普及。

从试验立项到收获表彰,覃永刚团队坚持了整整7年。

眼下,略阳核桃示范园品种纯、林子齐、结构好、产量高。既带动农户增收,也为秦岭生态保护与特色产业发展找到“双赢”路径。

同样的技术变革,正不断发生在天汉大地上。

我市引进油菜化学杀雄剂“化杀灵WP1”,在油菜三系制种控制“微粉”中取得成功并大面积应用,使三系制种的微粉危害由“天控”变成了“人控”。制种平均单产由原来的每亩35公斤提高到了70公斤以上,种子纯度增加了10个百分点以上。

南郑区黄官镇同心创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食用菌基地建立起液体菌包技术的研发和数字化生产体系,让菌种品质可控、成本降低,农户风险大幅减少。

留坝县江口镇青岗坪村,50亩连栋大棚内,智能播种机、无人收割机、水肥一体化系统等设备高效运转。生产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5倍,人工成本降低50%,产品即将通过绿色有机认证。

…………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农业技术不断革新,新质生产力正催发田野强劲脉动。

来源:汉中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