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7日,韩国新总统李在明上台百日之际,宣布废除拥有近80年历史的检察厅——这个曾一手改写卢武铉、朴槿惠、尹锡悦等多位总统命运的“超级权力机构”。从殖民时期的秘密警察化身,到民主化后的屠龙者,再到被诟病的权力怪兽,检察厅为何成为韩国政治的风暴眼?
2025年9月7日,韩国新总统李在明上台百日之际,宣布废除拥有近80年历史的检察厅——这个曾一手改写卢武铉、朴槿惠、尹锡悦等多位总统命运的“超级权力机构”。从殖民时期的秘密警察化身,到民主化后的屠龙者,再到被诟病的权力怪兽,检察厅为何成为韩国政治的风暴眼?
本期节目邀请东北亚问题研究专家常洛闻与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项昊宇,顺着李在明激进改革的脉络,回溯韩国检察厅的权力密码:解析其“调查、起诉”两大权力集于一身的畸形结构,还原它与财阀、党派的共生与博弈,复盘卢武铉之死、李明博被查等标志性事件中的角色。
韩国社会早已深陷多维度分裂的困局:政治上进步派与保守派零和博弈,地域与阶级间壁垒森严,世代及对外态度差异尖锐,这些分裂源于历史遗留与利益分配矛盾,也让检察厅成为权力平衡的“泄压阀”与矛盾焦点。这场改革是终结“青瓦台魔咒”的手术刀,还是开启新权力重组的序幕?韩国社会根深蒂固的分裂与分配矛盾,能否借由司法改革找到出口?
热搜时代:韩国检察厅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
常洛闻: 检察厅的源头可追溯至朝鲜王朝末期,经日本殖民传入韩国。其核心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且个人化:侦查权、起诉权、公诉权、侦查终结权全由主办检察官个人决定,无需委员会审查,完全凭办案人员个人意志行事。它的管辖范围极广,涵盖贪腐、刑事、涉外案件,甚至贩毒、假钞等特殊领域,且无需向任何机构解释调查理由、证据或终止调查的原因,堪称“超越于所有韩国现行权力机构之外的独立王国”。
项昊宇: 韩国检察厅是“超级权力机构”,这在西方民主国家中极为罕见。多数国家中警察负责调查、检察官仅审查起诉,两者相互制衡,但韩国检察官不仅独占公诉权,还能直接启动、指挥调查,重大案件中仍可调动警察。更关键的是,只有检察官能向法院申请逮捕、拘留、搜查等强制处分令状,警察即便掌握证据也需通过检察官申请,进一步巩固其司法核心地位。同时,检察官的自由裁量权极大,即便证据确凿也可自行决定是否起诉,这为选择性执法、政治报复提供了空间。
热搜时代:为何说“总统的权力是有限的,但检察厅的力量是无限的”?
常洛闻: 核心原因是“总统任期5年,财阀任期终身”。韩国立国靠财阀起家,形成财阀与保守政府的共生关系——保守政府需财阀金钱支持,财阀需政府政策倾斜。民主化后,韩国经济增速放缓,“蛋糕难再做大”但民众对分配公平的需求上升,检察厅成为各方博弈的“锋利刀子”。它并非服务于特定政治集团,而是维护旧分配体制的“微调工具”,承担着社会矛盾的“脏活累活”,形成一种脆弱平衡。这种角色类似“泄压阀”,就像代议制国家的选举,通过调查、清算等过程消耗社会资源,实现局部利益再分配,缓解底层不满。
项昊宇: 检察官在民众心中是“屠龙者”——总统等权贵是“恶龙”,而检察官以“正义化身”自居,历史上查办总统、财阀的“战绩”强化了这一形象。但权力不受约束的“屠龙者”终将变成“恶龙”,其权力凌驾于总统之上的核心原因有二:一是调查权无限性。检察官理论上可调查任何人、任何事,包括总统及其亲属,且无任何禁区,而总统还受国会监督。二是人治超越法治。检察官无需严格依据法律条文,凭个人判断即可启动调查,且因“正义化身”的标签,调查一旦启动就会引发媒体聚焦,无形中给被调查者施加“先判罪”的舆论压力。
热搜时代:卢武铉案是怎样的情况?检察厅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常洛闻: 卢武铉案的特殊性在于他是退休后被调查,当时已回到老家。案件核心是其家人受贿100多万美元,卢武铉坚称自己不知情,家人则称是“正常投资回报”。与其他总统相比,卢武铉确实清廉——当总统期间衣服没怎么换,生活朴素。但检察厅仍穷追不舍,韩国社会对此两极分化:支持者认为检察厅“不畏强权”,反对者则认为是“保守集团清算”。关键争议点在于“总统职位的荣誉属性”——韩国人认为总统代表国体,即便前总统有问题,追着退休者赶尽杀绝也突破了伦理底线。
项昊宇: 卢武铉是韩国13任总统中最受尊敬的一位,这与其悲情结局密切相关。他早年是人权律师,参与民主化运动,《辩护人》这部电影就以他的经历为原型,展现了韩国80年代民主化的艰辛,这也是他成为进步阵营精神象征的原因。压垮卢武铉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公开羞辱”。他作为被调查的前总统,被传唤至大检察厅接受调查,全过程被媒体直播。对一生追求清正廉洁的他而言,这意味着个人形象彻底崩塌,一个月后便跳崖身亡,遗书“给太多人添了麻烦”引发全社会震动。卢武铉的遗产已超越左右对立,现在政治人物(包括李在明)都会参拜其墓,这既是表达政治信念,也是对那段历史的敬畏。而检察厅在其中扮演的“冷酷清算者”角色,也让民众开始反思其权力边界。
热搜时代:文在寅曾做过司法改革,具体内容是什么?为何失败了?
常洛闻: 文在寅的司法改革野心很大,核心有四点:一是成立“高位公职者犯罪搜查处”(公调处),试图分薄检察厅权力;二是修宪调整总统权力;三是在不废除检察厅的前提下限制其权力;四是将侦查权还给警察,回归国际通行模式。
但改革虎头蛇尾,原因有三:第一,公调处“过于洁身自好”——第一任处长行事“斯文”,甚至因总统警护处阻拦就放弃逮捕尹锡悦,毫无强力部门的样子;第二,尹锡悦的抵制——作为文在寅任命的检察官,尹锡悦坚决反对削减检察厅权力,两任法务部长(曹国、秋美爱)都因他查办的旧案倒台;第三,外部因素冲击——疫情导致房价飙升、股市震荡、虚拟币爆雷,民众关注点转向“挣钱吃饭”,对司法改革的支持度下降。
项昊宇: 文在寅改革失败的根源是“过于理想化”,犯了“小资产阶级的虚弱性”——只想通过修修补补分权,而非触及核心矛盾。检察厅是保守势力的“堡垒”,这个封闭的精英圈子为维护既得利益,必然全力抵制改革。曹国事件是关键转折点。曹国是文在寅的核心亲信,被任命为法务部长后,爆出女儿学历造假、妻子伪造文件等丑闻,尹锡悦主导的检察厅借机深入调查,重创了文在寅的道德形象——连自己的法务部长都有丑闻,改革的正当性彻底崩塌。本质上,文在寅没解决核心问题:调查权与起诉权仍集中在检察厅,只是想“另起炉灶”搞公调处分权,自然难以撼动既得利益集团。
热搜时代:尹锡悦作为首位检察官总统,为何没管好检察系统还遭清算?
常洛闻: 尹锡悦是“政治史上罕见的人物”,考了9年司法考试,期间因帮人守灵、打架等“讲义气”的事屡屡失利;当上检察官后长期在地方任职,因坚持调查警察厅情报局长、李明博之子等案件,多次被降职。他的核心特质是“谁都不听”,坚持“想查谁就查到底”,这让他获得“不畏强权”的名声,成为左右两派都想争取的对象。但他的本质是“只认检察厅体系”——即便当上总统,仍视检察厅为“根”,坚决刹停文在寅的司法改革。他的检察官思维让他“刚愎自用”,听不进任何建议,戒严风波彻底触碰了韩国社会的“伤疤”(光州事件的记忆),最终被罢免入狱。
项昊宇: 总统需要的核心能力是“平衡感”,但尹锡悦长期的检察官生涯让他养成了“独断专行”的性格。他任内中韩关系受损,就是因为只听极右翼学者金泰孝的建议——金泰孝亲美亲日,而尹锡悦作为外交素人,完全忽视了职业外交官的意见。日本首相每天都会见各部门官僚听取汇报,但尹锡悦的小圈子极其封闭,导致政策严重脱离实际。
热搜时代:李在明的改革具体有哪些?与文在寅相比有何不同?
常洛闻: 李在明的改革更务实、更彻底,核心有三点。第一,拆分检察厅——将其一半划归行政安全部,一半划归法务部,让两个部门相互制衡,而非像文在寅那样“另起炉灶”搞公调处。这种“分而治之”的思路更符合政治规律,因为拆分后的两拨人最清楚对方的“黑料”,能形成有效约束。第二,集中预算权——将财政企划部的预算职能划归总统办公室,相当于掌控了“钱袋子”,国会、政府都在其掌控下,总理和财政部长形同虚设。第三,肃清军队势力——以“肃清戒严余毒”为由,撤换全部七位四星上将,巩固执政基础。
项昊宇: 这其中也有“私心”——李在明当选前背负上百项刑事调查指控,深知检察厅的威力。改革后检察机关权力弱化,未来保守派上台后对他的清算难度会大幅增加。但与文在寅不同,他抓住了核心矛盾:通过立法彻底拆分调查权与起诉权,让检察厅不再具备“超级权力”,这比公调处的“分权”要有效得多。
热搜时代:李在明的改革会遇到哪些阻力?前景如何?
常洛闻: 主要阻力来自三方面:第一,保守派分裂后的极右翼反扑,可能引发极端事件(类似陈水扁枪击案),影响社会情绪。第二,党内权力斗争。第三,检察系统的消极抵抗——检察官作为精英群体,可能通过集体辞职、案件积压等方式施压,影响司法运转。但总体来看,进步阵营正处于“历史上最强的掌权状态”——国会、政府都在其掌控,下一届大选和国会选举大概率仍由进步阵营主导,改革法案通过无悬念。最大的不确定性是极右翼的极端行为,目前李在明政府已开始打击过激言论和闹事团体,试图控制风险。
项昊宇: 阻力核心在“执行层面”而非“立法层面”。拆分后司法运转混乱,人员、预算、办公地点的重新分配需要时间,可能导致案件积压,引发民众不满,反噬李在明的支持率;另一个则是社会民意的保守化——韩国社会其实45%-50%的人偏保守,进步派仅占30%左右,年轻一代高度亲美亲日,对改革的认同度可能下降。
李在明本人的“务实”也可能带来风险——他当选前是“反日斗士”,上台后却率先访日且不提历史问题,这种“功利主义”虽能争取中间派,但可能失去进步阵营的核心支持。不过,短期内改革能推进,因为保守派尚未形成领袖,且国会优势明显。但长期来看,韩国社会的高度分裂(地域、阶级、世代、意识形态)决定了改革难以彻底解决权力失衡问题,青瓦台魔咒可能只是“暂时缓解”而非“彻底消解”。
来源:深度剖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