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又是一年稻香时,风吹麦浪,仿佛还能看见那个赤脚走在田埂上的身影。2023年9月7日,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诞辰95周年。尽管他已离开我们两年有余,但他播下的种子早已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他留下的梦想仍在亿万人的餐桌上熠熠生辉。
袁隆平院士诞辰95周年,我们以珍惜致敬梦想
又是一年稻香时,风吹麦浪,仿佛还能看见那个赤脚走在田埂上的身影。2023年9月7日,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诞辰95周年。尽管他已离开我们两年有余,但他播下的种子早已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他留下的梦想仍在亿万人的餐桌上熠熠生辉。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
这个被称为“禾下乘凉梦”的愿景,驱动着袁隆平毕生追逐粮食增产的梦想。1964年,34岁的袁隆平开始了杂交水稻研究,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经历了无数次失败、质疑和挫折,1973年,他成功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使水稻产量大幅提升。
此后的半个世纪,他带领团队不断刷新纪录:超级杂交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这些数字背后,是全球数亿人摆脱饥饿的希望。
稻香四海,泽被天下
袁隆平的贡献远远超越国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了杂交水稻,海外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以上。在马达加斯加,当地农民称杂交水稻为“吃饱饭的稻子”;在印度尼西亚,杂交水稻比当地品种增产超过50%;在美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占总面积60%以上。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生前的宏愿。如今,这个愿望正通过一代代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成为现实。
袁隆平曾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在诞辰95周年之际,我们纪念袁隆平最好的方式,就是将他的精神种子播撒在心间。
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6%。这个数字足以养活数千万人。而在全球范围内,仍有超过8亿人面临饥饿威胁。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珍惜粮食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对劳动者最基本的尊重,对地球资源最根本的敬畏,也是对袁隆平院士最真挚的纪念。
梦想延续,未来可期
如今,袁隆平团队的科学家们继续在盐碱地水稻、沙漠水稻等领域不断突破。2022年,内蒙古阿拉善盟的沙漠水稻试验田亩产超过500公斤;2023年,山东东营的盐碱地水稻再获丰收。
从“袁梦”到“圆梦”,是一代代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接力奔跑。我们碗中的米饭,不仅是甘甜的粮食,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梦想。
今日,当我们端起饭碗,品尝香糯的米饭时,不妨想一想那个让14亿人吃饱饭的老人。最好的怀念,是珍惜每一粒粮食;最好的纪念,是将他的梦想延续。
风吹稻浪,仿佛又见您微笑的模样。
来源:秋峰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