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九路军仅3万余人,却以“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英勇抗击10万日军。十九路军武器简陋(如汉阳八八式步枪等劣势装备),而日军装备了飞机、机枪大炮等。
1932年1月28日深夜,日军突袭上海闸北,十九路军在军长蔡廷锴、总指挥蒋光鼐率领下奋起反击。
十九路军仅3万余人,却以“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英勇抗击10万日军。十九路军武器简陋(如汉阳八八式步枪等劣势装备),而日军装备了飞机、机枪大炮等。
蔡廷锴
这支粤军以广东子弟为主、脚穿草鞋的部队仅有步枪3万支、手榴弹5万枚,却硬抗日军海陆空立体攻势34天。日军总司令盐泽幸一曾狂言“4小时占领上海”,却因久攻不下被撤职,后续换了三个主帅也未能突破十九路军的“铁血防线”。
在吴淞要塞,十九路军士兵以沙包、铁轨构筑工事,用自制的燃烧瓶炸毁日军装甲车;江湾战场上,抗日将士们匍匐于废墟中狙击日军,子弹打光后抡起大刀跟日军打肉搏战。最惨烈的庙行争夺战中,日军第九师团伤亡3000余人,联队长林大八被击毙。战至3月3日停火时,十九路军以伤亡1.4万人的代价毙伤日军过万,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蒋光鼐
战火中的上海市民主动送粮送水到前线,积极捐献物资支持抗战,胆子大的市民在战场中用门板为战士搭建掩体。宋庆龄、何香凝亲赴前线捐赠棉衣,香港华侨筹集的40万银元秘密送抵战场。一名老裁缝捐出毕生积蓄时哭喊:“我儿子死在东北,你们替我报仇!” 更令人动容的是,上海交大校园内,香港圣约翰救伤队82名志愿者日夜救治伤员,护士记录道:“断腿的战士醒来第一句话是‘我的枪呢?’”。
民族大义面前,军民同心,舍生忘死,让人既心酸又感动。中华民族把“天下兴亡,人人有责”的义务表现地淋漓致尽。
阵亡将士追悼会
上海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国际商贸地带,英、美、法、意等国在这里拥有租界、银行、工厂等核心利益。日军轰炸上海虹口、闸北等地时,多国领事馆和侨民财产遭受损失,例如英国《泰晤士报》称“日军炮火几乎摧毁了半个公共租界”。列强为维护自身经济利益,紧急介入调停,避免上海沦为战场。
在3月3日淞沪抗战停火的调停方是国际联盟及英、美、法、意等西方国家。调停仅仅是维护他们自己的利益。既没有解决中日的矛盾,也不阻止日本后续的侵略,不阻止日本继续残害中国人民……这是我国在当时“弱国无外交”的典型案例。
断壁残垣
1932年5月5日,中日签订《淞沪停战协定》。这份看似“和平”的协议,实则暗藏玄机:
上海非军事化:中国军队包括十九路军和增援的第五军全部撤出上海,改由警察接管防务;
日军特权保留:日本海军陆战队可驻扎吴淞、闸北等敏感区域,且无撤军时间限制;
国际共管:由英、美、法等国组成的“共同管理委员会”实际掌控上海治安。
协定规定日军后撤至租界内,中国军队退出上海,但附带条款(如禁止民众抗日)引发了国内非常大的舆论愤怒。
讽刺的是,浴血奋战的十九路军成了协议的最大输家。当蔡廷锴含泪下令撤军时,上海市民夹道哭送,一名老裁缝捶胸痛哭:“我们打赢了仗,却要割让上海!”
十九路军起源于粤军,虽在北伐和中原大战中为蒋介石立下汗马功劳,但其核心领袖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均属粤系,长期游离于蒋介石的“中央嫡系”体系之外。1930年中原大战后,蒋介石为拉拢地方势力,将粤军第六十、六十一师合编为十九路军,但始终未将其纳入核心权力圈层。
淞沪抗战中,十九路军以“非中央军”身份成为全国抗日标杆,大获民心,民众赞誉其“铁军”,大量民众自发募捐支持,这直接挑战了蒋介石“唯一领袖”的权威。蒋在日记中直言:“彼等借抗日邀民心,其心可诛。”
淞沪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不仅拒绝补给弹药、医疗物资,还严令其他部队不得支援,甚至以“违抗军令”为由威胁援助者。海军更与日军达成“互不攻击”协议,导致十九路军陷入孤军作战。
淞沪停战后,蒋立即将该军调往福建“剿共”,表面称“避免刺激日军”,实际是要消耗掉十九路军。
十九路军到了福建后,老蒋步步紧逼:强令他们进攻苏区红军,还断他们的粮饷;安插特务监视高层军官;甚至密令“若剿共不力,就地缴械”。至1933年秋,十九路军兵力从3万锐减至1.2万,士兵有时候每天仅食吃一餐,全军陷入了绝境。
福建事变1933年11月,被逼至绝境的十九路军联合李济深等反蒋势力,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与红军秘密签订《反日反蒋初步协定》。蔡廷锴公开痛斥:“蒋介石残民媚日,不灭抗日军誓不罢休!”
蓄谋已久的蒋介石反应迅疾如雷霆:
军事围剿:调集8个师15万人三路夹击十九路军;
金钱收买:悬赏20万大洋取蔡廷锴首级,重金策反十九路军的内部将领毛维寿等;
舆论抹黑:伪造“蔡廷锴私通日本”文件,宣称其“分裂国家”。
仅两个月,这支抗日铁军便在内外交困中瓦解。残部被改编为中央军第七路军,番号永久撤销。
十九路军的悲剧,反映了“蒋介石政府”的顽疾:
嫡系与非嫡系的区别:嫡系享飞机大炮,非嫡系领“七成饷、五成弹”;
疑心重:民众越支持的部队,越遭中央猜忌。
他把这种派系安全置于民族利益之上的逻辑,最终让中国错失1933-1937年的抗战准备期。
当十九路军从上海撤离时,士兵们将草鞋挂在刺刀上,高喊“今日撤出上海,来日必返中原”。谁曾想,这一撤竟是永别。历史证明:真正的威胁从不是外敌的炮火,而是对民心的漠视与权力的猜忌。
内容依据《淞沪抗战档案》《蔡廷锴自传》及国民政府军事文件。
来源:忆往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