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以为母子相见无非是聊聊家常,可没成想,母亲一开口就抛出个让他措手不及的问题你说说,你为啥能当上皇帝?赵匡胤知道母亲平日里信佛烧香,总盼着家族平安顺遂,为了让母亲开心,他随口答道还不是托了祖宗的福,有祖宗保佑,儿子才能有今天。
北宋初年,刚通过黄袍加身登上皇位没多久的赵匡胤,忙完朝堂上的政务,就想着去后宫拜见母亲杜氏。
他以为母子相见无非是聊聊家常,可没成想,母亲一开口就抛出个让他措手不及的问题你说说,你为啥能当上皇帝?
赵匡胤知道母亲平日里信佛烧香,总盼着家族平安顺遂,为了让母亲开心,他随口答道还不是托了祖宗的福,有祖宗保佑,儿子才能有今天。
本以为这话能哄母亲高兴,可杜氏接下来的话,直接让赵匡胤心里一沉不对,是因为你们兄弟俩小时候,有个道士跟我说过,你和你弟弟将来都会当皇帝。
这话像颗炸雷,在赵匡胤脑子里响个不停。
他盯着母亲,满肚子疑惑弟弟也能当皇帝?那自己死后,皇位岂不是轮不到儿子继承了?啥时候轮到赵匡义了?他甚至怀疑是不是弟弟在母亲面前说了什么闲话,可又拿不出证据,只能压着心头的不安问母亲儿子我有自己的孩子,按道理皇位该传给他们,为啥弟弟也能当皇帝?
杜氏没直接回答,反而反问他你想想,你能当上皇帝,你弟弟赵匡义在里头立了多大的功?这句话瞬间把赵匡胤的思绪拉回了显德七年正月初三那天,也就是他黄袍加身的前几天。
还记得正月初一那天,赵匡胤正在都城汴梁安排兵力部署,宰相范质突然急匆匆跑来找他,一脸焦急地说不好了,契丹和北汉联手了,要南下攻打咱们,陛下命你立刻率领大军去抵挡!赵匡胤嘴上答应着,心里却犯起了嘀咕自己在北方安插了不少探子,要是真有这么大的动静,怎么可能一点消息都没传回来?可君命难违,他只能带着大军离开都城。
大军走到陈桥驿时,天色已晚,便决定在此驻扎休息。可接下来发生的事,一件比一件奇怪。赵匡胤无意间听到军营里的将领们聚在一起议论,个个都在抱怨当时的后周小皇帝年幼软弱,根本撑不起朝堂大局。
有人说跟着这样的皇帝,就算北上打仗也赢不了,不如咱们拥立赵将军当皇帝,再去北伐!
赵匡胤心里咯噔一下,预感今晚要出事。于是在和将士们喝酒时,他故意猛灌自己,没一会儿就装作醉倒在桌子上。迷迷糊糊间,他看到弟弟赵匡义和心腹赵普鬼鬼祟祟地退出了宴席。
没过多久,两人就带着一群将士冲了进来,手里还捧着一件明黄色的黄袍,不由分说就往他身上披。
将士们齐刷刷跪在地上,高喊万岁,把他从醉意中叫醒。赵匡胤心里清楚这是早有预谋,却还是装出一副又惊又怕犹豫不决的样子,三番五次推辞。
可将士们不依不饶,最后他才勉为其难地答应登基。随后,他带着大军浩浩荡荡返回汴梁,逼后周小皇帝禅位。由于都城守卫大多是他的老部下,整个逼宫过程异常顺利,只杀了一两个反抗的指挥使,就顺利走到小皇帝面前。
更巧的是,翰林学士陶谷当场从袖子里掏出一份早已写好的禅位诏书,上面明明白白写着让周恭帝柴宗训把皇位传给赵匡胤。
想到这里,赵匡胤不得不承认,弟弟赵匡义在陈桥兵变里确实扮演了关键角色。
要是没有弟弟和赵普在背后策划,自己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坐上皇位。可即便如此,他还是怀疑弟弟的心思不单纯,于是又追问母亲您说的那个道士,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为啥能断定我们兄弟俩都能当皇帝?
杜氏见儿子终于肯听进去,脸上露出笑容,拉着他的手,慢慢讲起了多年前的往事。
赵匡胤出身军人世家,曾祖父是唐朝的中丞,祖父做过唐朝的刺史,父亲则在唐朝当过县令。可到了唐朝末年,天下大乱,战乱频发,就算是官员子弟,也难逃流离失所的命运。
有一回,赵匡胤的父亲出门办事,叛军突然打了过来,杜氏来不及等丈夫回来,只能把年幼的赵匡胤和赵匡义放进扁担两端的筐里,挑着他们一路逃跑。跑到半路,她遇到一个身穿道服留着白胡子的老头。
那老头盯着扁担筐里的两个孩子,眼神里满是惊奇,对杜氏说你可真不简单,挑着两条龙在赶路啊!
杜氏一开始根本不信这话,觉得是老头随口胡说,可转念一想,赵匡胤刚出生时确实发生过怪事。
当时赵匡胤降生的那一刻,整个屋子突然被红色的光芒笼罩,亮得像白天一样,而且孩子身上还散发着一股奇特的香味,直到第二天都没散去。也正因如此,赵匡胤小时候才有了香孩儿的小名。那时候杜氏还被这些异象吓坏了,生怕孩子有什么问题,可仔细一看,赵匡胤身上还泛着淡淡的金光,根本不像有毛病的样子。
这么一想,杜氏对老道士的话就多了几分相信,她连忙问老道士的法号。老头笑了笑说我就是乡野间的一个散人,没有什么法号,你要是想叫我,就叫我陈抟吧。
赵匡胤听到陈抟这个名字,心里更诧异了他知道陈抟是当时有名的得道高人,周世宗柴荣曾邀请他进宫讨论道法,自己登基后也两次召见过他,这么厉害的人说的话,难道真的会应验?
要是陈抟的预言是真的,那赵匡义将来必定会当皇帝。
可他会用什么办法登基呢?是像陈桥兵变那样,再策划一次政变?还是等自己死后,从儿子手里抢走皇位?赵匡胤越想越慌,赶紧问母亲陈抟道长有没有说,弟弟什么时候当皇帝?又是怎么当皇帝的?
杜氏摇了摇头,劝道既然道长说你们兄弟俩都要当皇帝,那不如你现在就立下一份禅位诏书,将来让你弟弟名正言顺地登基,也能避免日后起纷争。
赵匡胤心里一百个不愿意,可又不好直接反驳母亲,只能含糊其辞地把这事岔了过去。
可杜氏没放弃,之后又三番五次提起立禅位诏书的事。
赵匡胤被缠得没办法,最后只能写下一份诏书,藏在一个金匮里,还让赵普做了见证,这就是后来所说的金匮之盟。
时间一晃到了开宝九年,这一年冬天,汴梁城笼罩在一片阴霾中,天上还下起了雪雹。
已经患病多日的赵匡胤躺在床上,感觉自己时日无多,想起还有很多事没交代清楚,便让人把赵匡义召进宫中。
天气寒冷,赵匡胤特意让人准备了饭菜和温好的酒,想和弟弟边喝边聊。随后,他让宫里的侍从都退到殿外,殿内只剩下他们兄弟二人。
殿外的太监们远远看着,只见赵匡义时不时站起来,像是在躲避什么,又像是在争辩,可他们不敢靠近,只能在外面等着。
兄弟俩一直喝到凌晨,突然听到赵匡胤在殿内大喊一声好为之意思是你好自为之,随后赵匡义就匆匆离开了宫殿。
太监们赶紧进去,只见赵匡胤手里拿着一把柱斧,戳在地上,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们连忙扶赵匡胤上床休息,可等到四更天再进去查看时,发现赵匡胤已经驾崩了。
那晚宫殿里到底发生了什么?赵匡胤和赵匡义之间到底说了什么?至今都是个谜。
有人说,赵匡义可能像陈桥兵变时那样,又灌醉了赵匡胤,趁机夺走了皇位也有人说,赵匡胤知道自己快不行了,想起了母亲说的两条龙的预言,主动把皇位传给了弟弟。真相到底是什么,或许永远没人能说清,只能留给后人去猜测去评说了
来源: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