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年签下购房合同时,中介说我是他当天接待的第七个退订客户。售楼处的白炽灯照在违约金条款上,那些劝我“再等等”的声音像刀片划过耳膜:贸易战升级、互联网裁员、某房企爆雷,每个新闻标题都足够让购房者却步。
2018年签下购房合同时,中介说我是他当天接待的第七个退订客户。售楼处的白炽灯照在违约金条款上,那些劝我“再等等”的声音像刀片划过耳膜:贸易战升级、互联网裁员、某房企爆雷,每个新闻标题都足够让购房者却步。
但我在产证上签字时,突然想起童年跟着父母搬的第13次家。房东儿子要结婚的通知贴在发霉的墙纸上,母亲把缝纫机零件收进纸箱的模样,像极了她被迫放弃的裁缝梦想。那天我决定,我的孩子不必在期末考前打包课本,妻子不必在阳台偷偷养的多肉下写便签条。
装修时遇上疫情封控,建材市场关了三个月。我和妻子踩着共享单车满城找替代材料,把断货的松木地板换成老榆木门板打磨。孩子趴在快递纸箱搭成的书桌上写网课作业,说裂纹的木板像中国地图。当邻居群在讨论租金减免时,我们正给新买的书柜刷漆,松节油的味道混着油墨香,竟盖过了楼下的消毒水味。
这八年见过太多荒诞的预言。当初断言房价腰斩的财经博主开始卖理财课,租住在隔壁的夫妻为二胎学区资格发愁,某天突然发现链家挂牌价竟比我们买时高了30%。但真正让我庆幸的,是女儿能在书柜刻满身高划痕,是阳台上妻子种的重瓣茉莉开了八季,是深夜加班回家看见属于自己的一窗灯火。
那些等待“完美时机”的人,像极了股市里盯着K线图的散户。他们算得清房贷利率小数点后四位,却算不清孩子转学时多交的借读费;研究得透土拍溢价率,但研究不透房东突然收房时,老人被迫搬去郊区养老院的沉默。
上周同学聚会,当年劝我别买房的证券经理还在租房。他手机弹出房价回调的推送时,我女儿正给我看重点中学的录取通知书。我突然明白:这世上最贵的从来不是房子,而是我们为犹豫支付的代价——那些在辗转租房中荒废的时光,在比价网站上消耗的心力,在不确定中枯萎的生活热情。
有人问现在是不是买房的好时机,我总想起客厅那面被孩子涂鸦过的墙。八年前它还是雪白的风险提示书,如今却写满乘法口诀和英语单词。真正的刚需从不需要抄底,就像春天播种不必等霜冻预警解除。当我们把房子当作盛放人生的容器,而非计较涨跌的筹码,砖瓦水泥里自会生长出超越数字的意义。
来源:王二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