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时候总觉得,"会说话" 是件特虚伪的事。看到有人捧着别人说好听的,我心里就忍不住犯嘀咕:至于吗?后来才慢慢明白,那份莫名的厌恶里,藏着自己没察觉的嫉妒,更藏着成长环境刻在我身上的烙印。
小时候总觉得,"会说话" 是件特虚伪的事。看到有人捧着别人说好听的,我心里就忍不住犯嘀咕:至于吗?后来才慢慢明白,那份莫名的厌恶里,藏着自己没察觉的嫉妒,更藏着成长环境刻在我身上的烙印。
我爸妈是那种最实在的普通人,一辈子没学会玩虚的。逢年过节不会说漂亮话恭维人,但总会提前好几天准备礼物 —— 可能是自家种的白菜,也可能是攒了很久买的点心,让我和弟弟当 "小快递员",送到帮过我们的邻居家。那时候物质匮乏,可每份礼物都带着真心,是能解人燃眉之急的实在东西。
我至今记得第一次喝 AD 钙奶的滋味。是邻居阿姨送的,透明的瓶子里装着甜甜的奶,我捧着喝的时候,觉得那是世界上最好喝的东西。现在超市里摆满了各种饮料,却再也找不回当时的惊喜。
那时候的我们,不懂什么叫 "情绪价值"。生活教会我们的是朴实,是把好东西留给需要的人,却没教过怎么用语言温暖别人。直到后来才发现,这种 "营养缺失",让我在长大后走了不少弯路。
现在和过去真的不一样了。以前商店少,服务员态度差也没得选;现在哪家店要是脸难看,顾客转身就走。以前送块点心就让人感动,现在送贵的怕对方有压力,送普通的又怕人看不上,常常花钱不讨好。原来不知不觉间,我们早就从 "物质匮乏" 的年代,走到了 "精神饥渴" 的时代 —— 比起实物,大家更需要被理解、被认可的情绪滋养。
我从小就特别羡慕会说话的人。班里有个女生,家里条件和我差不多,却从不用花钱讨好别人。她特别会表达,总能把话说到人心坎里,还靠好好学习成为大家都想亲近的对象。还有个同学成绩好,放学后总有同学去她家写作业,她和妈妈特别会给家庭条件好的同学提供情绪价值,对方也心甘情愿帮忙。
那时候总觉得,跟着优秀的人自己也能变好,后来才懂:别人学习好是别人的事,自己不努力,再怎么凑近乎也没用。就像现在成年人的慕强心理,你有钱,哪怕没给对方一分,人家也愿意和你来往;你没钱,就算没借过对方一厘,也可能被嫌弃。小时候的虚荣,原来早就埋下了成年的影子。
我一直嘴笨,总说不出漂亮话,以前还觉得是家庭遗传。直到后来才明白,时代在变,我们不能一直停留在过去。情商不是溜须拍马,而是温柔又真实地表达自己,是懂得欣赏和尊重别人。那些能把 "崇拜" 和 "尊敬" 说出口的人,不是虚伪,而是拥有人生智慧。
现在的我,不再厌恶 "会说话" 的人,反而会学着去理解:好好说话不是讨好,而是给别人温暖,也给自己铺路。毕竟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着适应时代,提升自己,才是最好的成长。
来源:没有你的日子我很难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