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萨克森掷弹兵的耶拿梦魇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3 10:25 1

摘要:但在1806年的战争中,与普鲁士联手反法的萨克森军队表现很差,很快便急忙退出战争宣布“中立”。而在萨克森军中,原本被寄予厚望的掷弹兵表现得令人咋舌,甚至让人产生还不如普通部队的观后感。

众所周知,掷弹兵是近代欧洲各国军队里普遍公认的精锐。

但在1806年的战争中,与普鲁士联手反法的萨克森军队表现很差,很快便急忙退出战争宣布“中立”。而在萨克森军中,原本被寄予厚望的掷弹兵表现得令人咋舌,甚至让人产生还不如普通部队的观后感。

于是,掷弹兵营长卡尔·冯·勒科克(Karl von Lecoq,1767-1830,其祖先系逃离法国的胡格诺/于格诺教徒,后来官居萨克森陆军司令)中校在当年年底写了份材料,分析为什么原本众望所归的萨克森掷弹兵表现乏善可陈。

虽然萨克森军队的档案完整度远高于普鲁士,但整理工作长期以来进展缓慢,直到2017年,约尔格·蒂策(Jörg Titze)才将勒科克的材料整理出来自行出版。

勒科克首先以自己麾下的勒科克掷弹兵营为例,该营下辖4个掷弹兵连,由森格尔(Sänger)团和洛(Low)团这两个母团各提供2个掷弹兵连编组而成。

然而,两个团选拔掷弹兵编组成连时往往仅仅根据身高,八年多以来从未尝试从普通火枪兵连中抽调尖子调入掷弹兵连,于是,掷弹兵连的新兵比例和其他部队并没有区别,底子上差异不大。

而后,勒科克以亲身经历说明这种两团凑一个精锐营的做法直接导致“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掷弹兵营在和平时期是分开的,只在战局开始前不久才编组起来,届时会由一位全然陌生的营长指挥,至少一半的该营兵员都不认识他。在这样的营里,上下级间的相互信任是完全缺失的。

也就是说,尽管时常会从两个母团之一里抽出一名校官担任掷弹兵营长,他却和另一个团来的一半人颇为陌生,接下来自然难免会产生能否处事公平的汹汹物议。

当然,勒科克倒是既非森格尔团出身,也非洛团出身,而是来自其父老勒科克的勒科克步兵团,随着团主人事变动,该团在1806年已经更名为蒂默尔(Thümmel)步兵团。

当时,蒂默尔团虽然为梅奇(Metzsch)少校的掷弹兵营贡献了一半人手,却把该团里能干的校官勒科克送到人生地不熟的另一个掷弹兵营当营长。

这么一来,勒科克自然就避免了偏袒旧人嫌疑,但引文里那位“全然陌生的营长”不就是他的自画像吗?

与此相比,作为普通部队的火枪兵营反倒因祸得福:

相比之下,火枪兵营的营长则有机会通过与下属的多年接触,赢得他们的高度信任。说实话,这就是培养优秀士兵并带领他们成就伟业的最有力手段。

勒科克在该段末尾无奈地总结称:

考虑到这一切,萨克森掷弹兵和火枪兵间的唯一区别似乎就在于前者戴[普通]帽子(Hut),而后者戴熊皮帽(Bärmütze)。

不过,某位佚名上级则在勒科克的材料旁用铅笔批了一段,那掷弹兵的熊皮帽不是更耐砍么?

对匆忙组建的萨克森掷弹兵营而言,他们经历的首次“大演习”往往就是耶拿实战,表现不佳实属正常。

作为同期法军里名副其实的精锐部队,乌迪诺将军(未来的元帅)麾下的掷弹兵师在编组之初,乃是从一个下辖二十七个连的步兵团里抽出六个连编组成一个精锐营,而且那可是共和十二年雪月也就是1803年底的旧事,到了1806年10月,这支部队自然已经百炼成钢。

到了后文里,勒科克还强调要加强射击训练,适应散兵战新时代,并且认为萨克森掷弹兵军官的羽饰虽然精美,却实属累赘,甚至往往带来易于辨认的副作用。

毕竟,法军军官在交战中时常会指导麾下散兵:对着“戴羽饰的军官”(les officiers en plumets)往死里打!

在耶拿会战那个能见度颇低的大雾天里,负了伤的勒科克想必无数次听到过这种用母语发出的催命呼喊。

#历史##军事#

来源:古斯塔夫rea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