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众所周知,拿破仑麾下有二十六位战功赫赫的元帅,许多人想必能够将他们的大名和主要业绩一一列出,热衷于“斗兽”和“攀比”的元帅粉丝更是为数不少。
众所周知,拿破仑麾下有二十六位战功赫赫的元帅,许多人想必能够将他们的大名和主要业绩一一列出,热衷于“斗兽”和“攀比”的元帅粉丝更是为数不少。
不过,落到他们头上的后世评价多少有些隔靴搔痒,笔者在此节译一份萨克森中将卡尔·威廉·费迪南德·冯·丰克(Karl Wilhelm Ferdinand von Funck)对诸位元帅的观察记录,或许可以让读者从同时代第三方观察者的角度体验名将风采。
丰克此人曾在革命战争和1806年与法国为敌,其后以萨克森国王副官身份从事外交工作,1812年又以师长身份跟随法军出征俄国,可以说是具备极好的观察条件。
丰克回忆录《在拿破仑的魔力下》(Im Banne Napoleons)则是一部相当有趣的识人论世之作,长年的外交和军事生涯让他能够准确把握人物特征,加之此书原本未曾打算发表,直至1928年才被人整理出版,因而拥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1806~1807年,丰克先是被法军俘虏,后来又以萨克森外交官身份待在法军总部,自然就能够充分了解法军指挥层。他指出:
(1807年的)波兰战区尽管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却根本谈不上舒适,再加上冬天特有的恶劣环境,也就导致军队状况恶化。在年长的统帅和年轻将领的“金色团队”(Troupe dorée)之间就出现了紧张的气氛。
而后着手点评纳沙泰尔亲王、大军团参谋长贝尔蒂埃和虽然近视却颇有远见的达武:
纳沙泰尔亲王发现邪恶的种子正在军队潜滋暗长。诸多元帅里惟有达武始终在自己军中保持严格且堪称典范的纪律。不论他挥师攻入的每一个国度如何诅咒此人的专断统治,历史终有一天会对他的美德作出公允评价。他天生对利益不感兴趣,从不为自己或家人谋取什么东西。他只拿作为元帅应得的薪饷和口粮份额,至于庞大的随从和指挥班子所需的物资,他都拿现钱从地方购买,而且也要求麾下的将领这么做。他维持着严格的管理制度,从不收取现金或礼物,也严格监督部下,以防他们犯错。
不过,作为德意志人,丰克也不可能完全赞成达武的全部作为:
他严厉、无情地要求地方为部队提供军需,但也同样无情地惩罚部队当中出现的任何敲诈勒索行为,哪怕就是浪费一块面包,也很容易导致死刑判决。他的廉洁总是让自己控制下的省份感到幸福。但达武也心存猜疑,他把每一个外国人都看作皇帝的敌人,到处怀疑有阴谋,又因为他盲目献身于拿破仑,毫不留情地执行拿破仑的命令,于是也处处受到憎恨。
缪拉在丰克眼中算是个“混乱善良”的代表:
其他元帅虽然对纪律松弛感到痛心,可就无法以同样的方式成功维持它了。缪拉或许是他们当中最善良的人:他出于人性,力所能及地缓解了占领区各国的痛苦,可要是军队的忍饥挨饿让他心疼,也就会蓄意纵容部下的过分举动。
此外,第4军军长苏尔特设法维持了纪律,第1军军长贝纳多特、第6军军长奈伊则颇为放纵,当时还不是元帅的絮歇、日后断了腿的拉图尔-莫堡也作为高级将领得到了好评。
苏尔特、絮歇、拉图尔-莫堡和其他许多人想方设法维持了纪律,最放纵军纪的则是奈伊和贝纳多特。
至于接替贝纳多特担任第1军军长的维克托,丰克认为此人有点东施效颦,想学达武但没能学成:
维克托想效仿达武的严厉,可却无法像他那样坚定地维持纪律。
同样是元帅的莫尔捷算是个平庸的软蛋,白长了两米左右的大高个:
莫尔捷表现良好,但精神和性格都很软弱,是个平庸的指挥官,在部队中没什么声望,可声望是维持部队秩序的必要条件。
至于老资格的马塞纳元帅,丰克和大多数观察者一样热衷于描述此人的贪婪,认为他的部队堪称上行下效:
贪婪支配了马塞纳,他容许自己以任何方式发财。这种激情迫使他放弃原本应有的自制力。与其说是他的部队在劫掠,倒不如说是马塞纳麾下的将领和军需官在效仿他。
虽是军长但尚未封帅的马尔蒙则有点随风摆:
马尔蒙在不影响自己利益的前提下也会恪守某些纪律,但对于人类的苦难,他没什么同情心。
奥热罗和麦克唐纳治军并不严格:
奥热罗不时会放纵部队,但从没有像奈伊那样宽纵。麦克唐纳更有人情味,但向来不够严格。
骑兵统帅贝西埃和南苏蒂都算是好人,但也没法约束住拿破仑溺爱的近卫军:
贝西埃是一个性格非常好的人,可也没法一直约束住拿破仑宠爱的近卫军,但他和南苏蒂将军一样,都坚决反对敲诈勒索,而且不放过任何缓解民众痛苦的机会。
率部围攻但泽的勒菲弗元帅则是个典型的农民之子:
勒菲弗不是个坏人,但他粗鲁、刻薄,至于是惩罚还是认可麾下士兵的过分行为,那往往取决于他的心情。
圣西尔治军不错,乌迪诺则因为伤病心有余而力不足:
古维翁-圣西尔守住了军纪。乌迪诺只是因为生病和多次受伤,才无法像达武那样积极主动地保持部队秩序。
随后,丰克开始概括拿破仑战争期间的整体情形:
只有在俄国战局之前,上述指挥官才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性格行事,因为那时他们麾下还是真正的士兵,至于后来的1813年新兵,应该说是只有让他们学会战斗的时间,却没有时间使他们习惯于服从纪律。
丰克前文提到相对年长的统帅(不过,在法国以外的任何一个国家,这些统帅在高级将领里都绝对算得上是年轻了)和相对年轻的将领间气氛颇为紧张,行文至此则略作阐述,指出那些功成名就的元帅渐渐变得厌战起来:
虽然这些年长的统帅很少会达成一致,可还是有一条共同的纽带把他们联系起来,那就是嫉妒正在崛起的年轻将领:他们害怕自己的事迹被后继者那些大胆而轻率的好运所掩盖,害怕自己被渴望进取、愿意冒险的年轻人取代……元帅们的年龄大多在35~45岁之间,经历了动荡的青春后,他们开始渴望享有稳定的国内地位,这些人很难再获得更高的荣耀,可却很容易丢掉先前的光荣,于是,战争就不再具备吸引力。(完)
来源:古斯塔夫re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