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又在社交平台X上补了一刀,说“看来我们这个自恋狂被选中领导欧洲战争联盟了,阴谋家们一辈子都在培养他,没道德原则还只会服从主人”。
9月11日,在基辅开的雅尔塔欧洲战略会议上,芬兰总统斯图布突然放了个“猛料”。
他说普京计划四天内结束乌克兰冲突,还把这话直接算在普京头上。
又在社交平台X上补了一刀,说“看来我们这个自恋狂被选中领导欧洲战争联盟了,阴谋家们一辈子都在培养他,没道德原则还只会服从主人”。
这话一出来,赫尔辛基大学的托马斯·马利宁教授直接站出来打脸,说他这话既没事实依据,还太情绪化,国际上一下子就炸了锅。
本来想觉得斯图布作为国家领导人,在国际会议上说话肯定得有谱,但后来发现他所谓的“普京四天结束冲突”,压根就不是那么回事。
公开信息一查就清楚,“短时间结束冲突”的说法跟普京没半点关系。
福克斯新闻援引消息人士说过,2022年2月初,美国前武装部队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曾预测俄罗斯可能72小时内拿下基辅。
还有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也说过,要不是特朗普第一任期时美国给基辅送武器,乌克兰冲突说不定两三四天就结束了。
这么一看,斯图布说的“四天内结束冲突”,明明是美国官员的判断,却硬安到普京身上。
马利宁教授批评他的时候说得特别在理,作为国家领导人,公开场合尤其是国际会议上,说话得基于事实,不能随便混淆信息,更不能带着情绪乱讲。
外交场合可不是朋友间闲聊,每句话都代表国家形象,这么张冠李戴,不光容易误导人,还显得自己不专业,换谁看了都得质疑。
斯图布在X平台那番话更离谱,用“自恋狂”“阴谋家”这种词形容他国领导人,语气冲得不行。
这话发出去24小时里,相关话题在12个国家都上了热搜,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
有人觉得他太冲动,也有人跟着起哄,但不管怎么说,事实错了就是错了,再激烈的言辞也没法把假的变成真的。
斯图布这波操作,其实跟芬兰现在的外交立场脱不了关系。
芬兰2023年加入北约后,身份从以前的“中立调解者”变成了“前线国家”,立场上的转变本来就受各方关注。
2025年9月,他们还搞了“南方狮鹫25”北约特种部队演习,1600名多国士兵都参与了,这动作本身就挺引人注意。
芬兰内部对这事的看法也不一样,斯图布一直主张加强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还想推动欧洲全面动员,有人都叫他“北约总统”。
但芬兰外长瓦尔托宁今年4月就说过,不把俄罗斯当敌人,只是觉得该继续制裁。
一边要跟北约站一队,一边内部还有不同声音,这种情况其实挺尴尬的。
更有意思的是,俄新社9月14日报道过,斯图布和约翰逊在基辅开会时还公开吵过架,俩人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分歧特别明显。
芬兰作为小国,夹在大国博弈中间,本来就该谨慎点。
现在领导人一边跟盟友吵架,一边又跟俄罗斯“硬刚”,这么折腾下来,不光容易让自己陷入麻烦,还可能影响地区的外交氛围,这真不是明智之举。
斯图布这事其实不是个例,国际上不少政治人物都有说话不严谨的毛病。
比如特朗普以前把库克叫“蒂姆·苹果”,特鲁多还多次把中国和日本搞混,这些情况虽然没这么严重,但都说明他们说话没太走心。
有个叫“政治语言腐败”的理论,说的就是这种“假大空”或者错漏百出的表述,对政治生态影响特别坏。
现在信息传播快,平台算法还会推波助澜。
斯图布在X平台发的那番话,平台直接推给了关注俄乌冲突的人,87%的相关受众都看到了,这也让舆论发酵得更快。
结果就是支持他的人觉得他是“反俄英雄”,批评他的人说他是“外交小丑”,两边吵得不可开交,根本没法理性讨论问题。
芬兰以前可不是这样的,1975年的《赫尔辛基协议》里,芬兰还是中立调解的角色,现在却因为领导人的一句话陷入争议。
要知道芬兰和俄罗斯有1340公里的边境线,地缘安全压力本来就大,现在又跟北约绑在一起,说话更得小心。
很显然,斯图布这种情绪化的表达,不光解决不了问题,还可能加剧对立,最后受伤的还是芬兰自己。
现在芬兰总统府还没对马利宁教授的批评和事实争议作出回应,大家还在讨论这事。
说实话,不管立场是什么,政治人物说话先讲事实是底线。
尤其是小国领导人,在大国博弈里更该避免“话语越位”,不然不光丢国家的脸,还可能带来更多麻烦。
解决国际争端靠的是理性和事实,不是靠嘴硬或者乱扣帽子,这点道理,希望斯图布能早点想明白。
来源:墨史浅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