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智能驾驶领域一直热度高涨,车企们纷纷在该赛道上发力,试图抢占先机。但一则突如其来的政策消息,犹如一道急刹车,让整个行业瞬间陷入震动之中。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智能驾驶领域一直热度高涨,车企们纷纷在该赛道上发力,试图抢占先机。但一则突如其来的政策消息,犹如一道急刹车,让整个行业瞬间陷入震动之中。
4 月 16 日晚,工信部的一则会议公告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汽车圈掀起了惊涛骇浪。多家车企市场部的工作人员向笔者证实,当晚他们就接到了紧急通知,要求全面修改所有宣传物料。
某新势力品牌原本计划次日发布的 “城市 NOA” 广告片,不得不紧急喊停重拍,这一番折腾下来,损失超过百万。
此次新规的核心要点,直接剑指当下行业内的诸多乱象。新规明确规定,禁止使用 “自动驾驶” 等容易误导消费者的词汇;强制要求车企安装人脸识别等安全保障措施;严格控制 OTA 升级的频率;同时,叫停所有形式的公测活动。
其实,这一政策并非毫无预兆。数据显示,在 2025 年第一季度,与智驾相关的交通事故同比激增了 217%,其中高达 83% 的事故都涉及驾驶员过度依赖辅助系统。
据某知名车企的工程师透露,其实从去年开始就有相关政策风声传出,只是大家都心存侥幸,没料到政策来得如此迅速且严格。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智能驾驶行业陷入了一场疯狂的 “数字游戏”。某品牌宣称自家产品 “无限接近 L3”,多家车企竞相比拼 “零接管里程”,甚至车企 CEO 直播 “脱手驾驶” 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心理学专家指出,这种夸张的营销手段催生了一种 “技术幻觉效应”,导致消费者错误地将辅助驾驶等同于完全自动驾驶。
麦肯锡的调研结果显示,超过 40% 的车主承认,在开启辅助驾驶功能时,会分心去处理手机消息。有网友调侃道:“以前买车看百公里加速,现在比谁家小数点后 9 多。”
而新规明确要求车企使用 “L2 级辅助驾驶” 等规范表述,这无疑是给整个行业 “卸妆”,让其回归真实。某 4A 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无奈坦言:“这下好了,以前那些炫酷的广告语都得全部推倒重来。”
清华大学车辆学院的研究表明,智驾系统存在着一个棘手的能力陷阱。当系统表现得越稳定,用户的警惕性下降得就越快;看似高达 99% 的成功率,实际上反而助长了用户的冒险行为;在遇到突发状况时,人工接管的反应时间更是延长了 40%。
今年 3 月就发生了一起典型案例,在高速上,驾驶员在智驾系统平稳运行 1 小时后,突然遇到施工路段。由于长时间依赖系统,过度放松的他未能及时接管车辆,最终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新规中要求的 “60 秒脱离警示” 等条款,正是为了应对这种 “温水煮青蛙” 式的危险情况。不过,业内人士也提出了担忧,频繁的警示可能会引发用户的抵触情绪,甚至导致他们直接关闭安全功能。
从短期来看,新规带来的冲击显而易见。上海车展即将来临,多家车企不得不紧急撤换展台物料;已经预售的车型,也需要更新用户手册;线下门店的销售话术更是要全面调整。
但从长远视角分析,这或许将成为行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技术层面,新规将倒逼企业加强冗余设计,提升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商业层面,促使车企从单纯的参数竞赛,转向更加注重用户的真实体验;在监管层面,为未来 L3 级智能驾驶的准入铺平道路。
某自动驾驶公司的 CTO 预测:“未来 12 个月,智能驾驶行业将会迎来一次大洗牌,那些只靠营销噱头生存的企业,将会最先被市场淘汰。”
与欧美国家相比,在智能驾驶监管方面,各国有着不同的侧重点。美国主要采取 “事后追责” 模式,在事故发生后对相关责任方进行惩处;欧盟则更侧重于数据隐私保护,关注用户在智能驾驶过程中的数据安全。
而中国此次出台的新规,首次对人机共驾进行了系统性规范,采取了主动干预的方式,体现出 “预防性治理” 的先进思路。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的专家指出:“在创新与安全之间,中国选择了一条更为稳妥的过渡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新规并非限制技术创新,而是强调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推动行业发展。这就如同 200 年前汽车刚取代马车时,需要制定新的交通规则一样,如今的智能驾驶也迫切需要一套全新的 “交规” 来规范前行。
当某车企创始人被问及如何应对新规时,他苦笑着展示正在修改的 PPT 说:“看,我们把‘自动驾驶’都换成了‘辅助驾驶系统’。” 这个小小的细节,或许正预示着一个更加理性、更加安全的智能驾驶时代即将拉开帷幕。
来源:汽车人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