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一次,酒馆老板凑到他耳边低声道:“少侠,真是龙气环身,你这口才和气度,岂是凡人?”灯火摇曳下,刘邦抬头一笑,懒懒回了句:“有龙气也好,无龙气也罢,山中自有时机。”可秦始皇一听说此事,果真差人东访,想见为快,却每每遇得山雨欲来,刘邦打个哆嗦,躲进深山草庐里,直
“真龙天子”到底是谁?你以为是统一六国的秦始皇?
错了!历史上真的只有四位帝王,被人们称作“真龙天子”,他们身上流淌的,既是天命也是传说。
先说汉高祖刘邦。刘邦年轻时常泡在沛县的酒馆里,喝酒不付钱,老板见他醉卧沙场,醒来还能东拉西扯唱曲儿,全当活招牌。
有一次,酒馆老板凑到他耳边低声道:“少侠,真是龙气环身,你这口才和气度,岂是凡人?”灯火摇曳下,刘邦抬头一笑,懒懒回了句:“有龙气也好,无龙气也罢,山中自有时机。”可秦始皇一听说此事,果真差人东访,想见为快,却每每遇得山雨欲来,刘邦打个哆嗦,躲进深山草庐里,直到风声平定才出来。因为他知道,时机未到,不能妄动。
投身反秦大潮后,沛县起义一声令下,巨鹿之战一鼓作气,楚河汉界一分天下,刘邦一步步拔得头筹。登基那天,皇帝大婚之夜,金色麦穗飘满宫墙,吕后在高台凝视着他,轻声说:“太祖,龙气腾腾,也需脚踏实地。”
刘邦笑而不语,心中却觉得,这所谓“龙气”,是百姓对他的期待,更是他胸中那份不甘平凡的野心。
而此时的隋文帝杨坚,同样是条“真龙”。传说他额头上那块凸起,直冲云霄,下巴轮廓硬朗,如龙之颚;目光深邃,似能洞穿人心。
陈朝画师拿他画像,一见吓得差点没昏倒,赶紧把画稿烧了。可杨坚不在乎,他年轻时在北周军中崭露头角,连环计擒宇文氏,借北周内乱之机,一举掌权。
建立隋朝后,他深知权力靠天生龙相可不行,还得靠制度来固本培元。于是他创立了三省六部制,设度支、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形成中央集权;与此同时,他推行科举制,打破门阀垄断,让寒门子弟也能平步青云。
因为他明白,只有让天下士人都能入仕,才能使人才回到朝堂。而在晚年,杨坚多疑易怒,对功臣赏罚无度,还对儿媳图谋不轨,成为历史笑柄。
可三省六部和科举,这两桩功绩,却在后世被津津乐道,影响了好几个朝代。或许,这才是真龙天子该留给后人的真正“龙气”。
再看唐太宗李世民。有人说,李世民四岁那年,有两条龙形光晕护门三日,镇守东都。
四海宾客来京朝见,见他一笑,便觉得国泰民安。可是李世民自己却不满足于“龙门”的光环,他熟读《孙子兵法》,骑射如神,随军夜走千里,斩将夺旗,威震边关。
玄武门之变那天,长枪破敌,兄弟伏诛一幕如同戏剧,短促凌厉;紧接着,贞观之初,执政清明又如春风拂面,长句铺陈:他励精图治,广开言路,体恤百姓疾苦,提拔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一批贤才,让唐朝迅速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传说有一次宫廷遭遇刺客,李世民挥剑斩杀之时,竟有两条真龙从他袖中飞出,将散兵击退。
百姓惊呼:“太宗得道,真龙保主!”而这一幕,虽未必真实,却成为后世传唱的神话,也正说明:当一个帝王具备了卓越能力和宽阔胸怀时,他便配得上“真龙天子”的称号。
最后是大清顺治帝。六岁登基,孝庄皇后还在怀他时,红龙光环绕寝宫三昼夜,香气自墙缝中溢出。
出生那日,他的头顶微突,如同龙角,宫中太监宫人无不目瞪口呆。可这个娃娃可不只是盆景,他学习满族礼仪,也钻研四书五经,兼收并蓄地招纳汉人官员,史称“不拘一格降人才”。
在他的努力下,满汉两族矛盾得以缓和,社会呈现其乐融融的景象。可是,人心总是多变。
顺治帝一见董鄂妃,便深陷情网;董鄂妃瑰姿艳质,却不善后宫,争风吃醋的事端屡屡发生。顺治渐渐厌倦后宫纷争,开始皈依佛教,思考生死与国运。
有人感叹:“真龙天子也有凡心。”顺治却笑而不答,只在后院佛殿上静坐诵经。
可惜英年早逝,他的改革与梦想,也就此停笔。那龙角之说,虽成传说,却映出了一个帝王无法逃脱的宿命:即便拥有真龙相,若不能兼顾天下与红颜,终难保江山长久。
所以,真正的“真龙天子”不在秦始皇那里,而在刘邦、杨坚、李世民、顺治这四位帝王身上。刘邦的酒馆龙气,是对他不凡胸襟的映射;杨坚的龙相,则伴随着制度创新的雄心;李世民两条护身飞龙,见证了他铁血和贤明的完美结合;顺治帝顶上龙角,则是他满汉并治、人心向善的象征。
来源:史话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