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尼泊尔”出现?马科斯醒悟为时已晚,中方送给菲方一句话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3 08:48 1

摘要:菲律宾局势再现动荡,似乎要重现前不久“尼泊尔”的局面,马科斯虽然醒悟,但恐怕为时已晚,而中方也是送给菲方意味深长的一句话。那么,菲律宾如今出现了什么状况?马科斯还能力挽狂澜吗?

菲律宾局势再现动荡,似乎要重现前不久“尼泊尔”的局面,马科斯虽然醒悟,但恐怕为时已晚,而中方也是送给菲方意味深长的一句话。那么,菲律宾如今出现了什么状况?马科斯还能力挽狂澜吗?

当地时间9月21日,菲律宾爆发了马科斯上台以来,规模最大的反腐败抗议。抗议者在马尼拉等城市举行反腐败示威,矛头直指菲律宾总统本人及其家族。事态发展之快,烈度之强,已经让外界联想到不久前尼泊尔政坛因腐败和治理危机,而被迫重启选举的局面。

综合报道来看,这次被称为“万亿比索游行”的抗议,源于菲律宾防洪工程丑闻。虚假的项目、消失的资金、官员与承包商的勾结,掏空了国家的公共资源,也彻底摧毁了菲律宾民众的耐心。根据菲律宾财政部的估计,相关损失至少在1185亿比索,但民间调查和反对派给出的数字则接近180亿美元。这样的金额,对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几乎是不可承受的。

更严重的是,这些资金原本用于防洪工程。要知道,菲律宾每年都会遭遇台风和洪灾。如今,基础设施的失效,意味着直接威胁到普通百姓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于是,抗议迅速升级,马尼拉街头,年轻人组成的队伍成为主力,他们高举标语,呼喊口号,表达对腐败和寡头统治的不满。

Z世代的广泛参与,使这场运动的组织力和传播力大幅增强。社交媒体上传播的视频与图片不断发酵,让原本零散的抱怨转化为全国性的行动。菲律宾警方调集数万名防暴部队维持秩序,但仍未能平息人群的愤怒。部分地区爆发了与警察的冲突,投掷石块和燃烧瓶的场面,使人们想起了菲律宾历史上的另一段记忆:1986年推翻老马科斯的“人民力量革命”。

不同之处在于,这一次抗议矛头直指马科斯本人。他曾承诺要与父亲划清界限,要推动国家团结和发展,但腐败丑闻暴露后,人们发现历史似乎重演了。马科斯的表兄议长被迫辞职,公共工程部长下台。虽然马科斯政府成立了调查委员会,但在公众看来,这些都只是替罪羊和作秀。问题的根源在于,体制内部深层的腐败与家族政治,而这恰恰是马科斯最不愿触碰的。

这一幕也让人想到了前段时间尼泊尔的情况。9月上旬,尼泊尔政府因腐败和封锁社交媒体引发大规模抗议,最终总理、总统双双辞职、议会解散,国家陷入新的政治动荡。尼泊尔的教训在于,当政府失去年轻一代的信任,当制度被认为已经彻底腐烂时,任何缓解措施都显得苍白。菲律宾如今的抗议形态,几乎与尼泊尔高度重合:年轻人主导、腐败为核心、当局应对失当。唯一的区别在于,菲律宾的腐败金额更大,牵扯面更广,家族政治色彩更浓。

至于马科斯的应对,目前来看,他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丑闻刚曝光时,他选择回避,甚至试图掩盖。等到舆论无法压制时,才推出亲信辞职、成立委员会的操作。公众很快识破这套把戏,认为他在推卸责任。换句话说,马科斯错失了第一时间切断负面影响的机会。现在无论他采取什么措施,民众更倾向于认为这是迫于压力的被动举动,而非真正的改革。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表态格外值得关注。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黄溪连近日在离任前表示,希望中菲关系早日回到正轨。这句话在当前局势下显得意味深长。对中国来说,菲律宾是南海问题的关键一环,也是区域合作中的重要邻国。近年来,菲方在黄岩岛、仁爱礁等问题上动作频频,中菲关系一度紧张。但从根本上说,中国仍希望通过对话合作稳定局势,不愿意看到菲律宾彻底陷入混乱。因为一个政治失序的菲律宾,不仅会影响地区安全,还可能成为外部势力进一步介入南海的借口。

中国大使这句话,其实也是在提醒菲律宾,内部动荡才是真正的风险。如果执政当局不能稳住局面,外部再多的外交操作也毫无意义。对比之下,美国和西方国家更多是观望。抗议爆发后,美国并未明确表态,而是通过媒体不断放大腐败问题。其目的很明显:一方面削弱马科斯的执政能力,另一方面在中菲矛盾上,继续推动菲方走向对抗中国的道路。对菲律宾而言,这种外部环境更加危险。如果没有独立的政治判断和稳定的国内局势,菲律宾极有可能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总之,菲律宾当下面临的是一次全方位的考验。能否避免成为第二个尼泊尔,关键在于执政当局能否真正回应民意,整顿腐败,重建信任。但在现实政治中,这几乎是最难做到的事。马科斯或许看到了问题,却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民众的愤怒一旦积累到一定程度,历史往往不会给第二次机会。

来源:王鹏国际关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