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功课外,李白不断加强了访道寻仙这门“实践课”。他经常走访附近的道观,向那里的道士请教修道要义,谈论从道心得。偶尔往来附近县邑名胜,访道寻仙之路越走越远。
传记·诗仙之路(8)||第一章·砥砺蜀中·717年
717年,开元五年
日本遣唐使阿陪仲麻吕来到西安,学习汉文化,后改名晁衡。
唐玄宗杏园赏花,邀科举进士到杏园赋诗。这些新晋进士由此被称作“探花郎”。
李白十七岁了,匡山读书、习剑仍是李白的日常功课。
功课外,李白不断加强了访道寻仙这门“实践课”。他经常走访附近的道观,向那里的道士请教修道要义,谈论从道心得。偶尔往来附近县邑名胜,访道寻仙之路越走越远。
多年后,李白在《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一诗的开篇即回忆道:“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沉怀丹丘志,冲赏归寂寞。”
紫云山在小匡山的不远处。写这首诗时,李白已经三十四岁了。他的故交、道友元丹丘刚刚隐于嵩山,写诗邀请他前往一聚。李白作此诗答谢。诗一开篇,李白就这样说,不只是为了向道友元丹丘表明他从道的时间之久,更是为了强调他从道的决心之大。李白从道,始于少年,正是有道友元丹丘的亲身示范和不断鼓励,他才一直没有停下访道学道的脚步。
李白隐读大匡山,大匡山后就是戴天山。戴天山更为高峻奇险,破雾刺云,神秀仙境,时时催生李白的攀援寻访之期。
春景烟霞,妙景处处。这一天终于成行。
不料,艰辛跋涉,李白却未见到想见的道者。失意中,李白低声漫吟道: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这就是《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这是一则诗歌日记,勾画了一幅访道不遇图。画面色彩鲜明,情节曲折入胜,情感起伏动人。道士居处,优美绝俗,犹如世外桃源。这是李白的所见所感
李白要寻访的这位道士,修道之地山高路远,人稀景奇。时近中午,李白还未抵达目的地。晌午了,道观都还没传来报时的钟声。李白才知,他要拜访的道士又云游去了。李白很是失望。路上的美景虽引人入胜,寻访不遇却令他惆怅不已。要访的道士去了哪里?什么时候才回来?如何确定下一次再访的行期?没有答案。想到这些,李白分外惆怅,更加落寞。人困肠饥,两三棵松树也只是他歇歇脚、定定神的暂时依靠。
眼前,飞泉倾泻,云烟聚散;群鹿出没,野竹摇曳。
李白很惆怅,很失意。诗却写得清雅绮丽,绚烂恣肆,朝气四溢。虽是早期作品,可见他对时兴的格律诗特点的把握与写作已经达到了相当精准熟练的程度。“秀骨玉映,丰神绝胜。”这是明人周珽在《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中的评价。李白自然听不到后人的一片喝彩叫好,他只管沿着既定的方向、朝着选定的目标一路前行,以诗纪行言情。
紫云山、戴天山、太华观、窦圌山是他的常去之处。经行处,李白留下了大量诗篇,除了这首桃花般绮艳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还有《太华观》《赠江油尉》《寻雍尊师隐居》等诗遗寄人间。特别是《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是他这些年花时间、下功夫学习格律诗的代表作,记录了他访道不遇的心路历程。尤其中间二联,对仗工整,清绮亮丽,动人心弦。《寻雍尊师隐居》还留下了他“逍遥不记年”的少年忧叹。李白羡慕仙道生活,学道心切,用情日深,笃行日远。
李白习剑时间不长,剑术水准却进步神速。大匡山一带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大匡山下有个大草坪。村民说,李白在这里求学时,常到这个大草坪来读书、练剑,还驯化了鹦鹉、八哥、画眉、白灵、老鹰等禽鸟。天长日久,不管啥时,只要李白一声啸叫,鸟们就会从山林中飞到这里。有的竟还歇在李白的肩上、手掌上啄食。吃饱后,有的则停留在草坪上、树枝头,或梳理五彩的羽毛,或嬉戏欢鸣,飞上窜下,闹腾不止。久而久之,竟成了一大奇观,引得附近山民赶来观看。
这事传到绵州郡守那里,郡守颇为惊异,翻山越岭赶来探看。郡守见此情景,果然非虚传,十分高兴。再看李白,他竟能自由指挥鸟儿鸣唱,群起群舞,应变自如有序。郡守于是认定李白是个奇人,就想网罗到自己门下,听候差遣,装点门面。临走时,郡守许愿说,要李白到郡府做事,只要好好表现,日后定会飞黄腾达。李白从交谈中看出,郡守也不过泛泛之辈,就以学业未成为由,婉言谢绝了郡守。
李白离开大匡山后,再无人打理李白连年苦心驯养的那些鸟儿,它们都飞进大山,不见了踪影。后来,人们就把李白读书、练剑、驯鸟的草坪称作太白坪。草坪至今还在,这个称呼也从未改变。
这里还一直流传着李白勇斗白龙的传说。
距大匡山不远处,有个白鹤大峡谷,那里有一个很大的山洞,叫白龙洞。洞中有个深潭,盘踞着一条大白龙。这条大白龙不是善物,早就知道李白是太白金星下凡,一门心思找个机会把李白吃掉,来增强自身的法力。
一天,李白正在潭边清洗笔砚,白龙猛然蹿出,向他扑来。李白迅疾拔出腰间佩剑,只见剑影飞红,龙眼冒绿。顷刻间,白龙被斩断一只前爪,腾空而逃。白龙逃跑时,尾巴一摆,洞口就坍塌了。洞口变得很窄,人们得弯腰驼背才能进到洞中。李白斩断的龙爪顿时变成了石龙爪。李白打白龙的砚台也变成了大石盘,笔变成石柱撑住洞顶,石象镇纸也变成了一块象一样的巨石。被李白重伤的白龙跑到含増,流血过多,死在那里,变成了一大片白石头,人们就把此地称作白垭。
后来,白龙洞被村民称作太白洞,洞里还有块巨石,其状如床。相传,李白曾在石床上睡过觉,乡民就叫它太白石床。
清末时,龙安府训导唐棣华在其《游匡山记》中写道:“太白洞,幽深莫测,入者每见石芝石笋,瑰奇诡异。”文中“太白洞”就是此洞。
如果李白没有熟练的剑术和精进的武功,就难以演绎出这些奇异的民间传说。
传说不必当真。李白在乡人心目中的地位毋庸置疑。
虽是传说,却说明一个问题:李白在匡山求学是文武兼修,德艺并重。而且,还真的练就了一手好剑术、一身好功夫。
值得一提的是,上面的“故事”中,关于李白驯养奇禽与拜赵蕤为师还有别的“说法”。不管怎么说,李白在匡山驯养奇禽的可能性最大。所谓“岷山之阳”也是一个较大的地域范围,不单指某一具体地点。李白在匡山隐居求学的时间很长,是完全可能达到人鸟相亲、物我合一、身融自然这般境地的。现有史料显示,在蜀中,李白曾出入多个名山胜地,停留时间多是“到此一游”,即匆匆而去,心飞别处,身往胜景。
传说李白在大匡山拜赵蕤为师,实为梓州,今四川三台。
来源:品李白读唐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