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军阀|少帅张学良的朋友圈人脉全景图鉴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8 05:49 1

摘要:出‬身‬:‬军‬阀‬张‬作‬霖‬‬长子,生‬母‬早‬逝‬,东北讲武堂毕业,东北军领袖。

张学良&极简人生档案速览

生卒:1901(辽宁台‬安‬)2001(夏‬威‬夷‬)

死因:自然死‬亡‬,亨‬年‬100岁‬!

出‬身‬:‬军‬阀‬张‬作‬霖‬‬长子,生‬母‬早‬逝‬,东北讲武堂毕业,东北军领袖。

成就:

✔东北易帜结束军阀割据,中国名义统一;

✔西安事变逼蒋抗日,扭转近代史走向;

✔晚年口述历史保留民国重要史料。

一句话人‬生‬:

张学良是民国最具争议的将领,从“少帅”到“民族功臣”,经历54年软禁生涯,一生徘徊于军阀权谋与家国大义之间,以西安事变“挽狂澜于既倒”,却终成时代洪流中的囚徒与见证者。

以下是按时间轴整理的张学良一生的人脉关系图谱。关键转折点有重大影响者用★标识。

1. 张作霖(父亲,+26岁)★

✔奉系军阀大BOSS,奠定军政基础

2. 卢寿萱(继母,生年不祥)

✔生母赵氏早逝,卢抚养张学良成人

3.崔名耀(家‬庭‬教‬师‬,+31岁‬)

✔国学启蒙,为‬其‬取名“学良;

4.白佩言(英文老师,+21岁)

✔能使用英语对话、阅读西‬方‬著‬作‬;

✔引入西方思想,拓展其国际视野。

5.张厚琬(‬‬‬奉‬天‬陆‬军‬小‬学‬老师,+15岁)

✔军‬事‬启‬蒙‬,但张‬学‬良‬经常‬逃课,作风自由散漫。

6. 郭松龄(东北讲武堂老师,+18岁)★

✔重塑张学良价值观:军人须有家国担当;

✔传授实战战术,奠定军中威信。

✔1925年反奉事件后被张作霖枪决。

张学良与郭松龄

7.齐亚诺(意大利驻中国公使,-2岁)

✔墨索里尼的女婿,外交宴会活动中结识;

✔法西斯政治模式影响张学良。

8.张作相(奉军二当家,+20岁)★

✔皇姑屯事件后全力辅佐少帅张学良

9.杨宇霆(奉系元老,+16岁)★

✔不服领导被张学良枪杀

10.土肥原贤二(日本特务,+18岁)★

✔策划九一八事件

11.顾维钧(外交顾问,+13岁)

✔九一八事件后,推动国际舆论反日

12.杜重远(抗日幕僚,+4岁)

✔促成张联共抗日思想

13.蒋介石(政治盟友→对手,+14岁)★

✔东北易帜对象

✔西安事变主角,囚禁张学良。

张学良与蒋介石

14.杨虎城(西安事变合作者,+8岁)

✔负责指挥部队封锁西安城、阻击中央军;

✔张学良负责控制蒋介石与南京要员。

15.周恩来(中共领导人,+3岁)★

✔谈判代表,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6.宋美龄(蒋介石夫人,+4岁)★

✔西安事变调停人,推动释放蒋介石

✔张学良晚年皈依基督教的‬推‬动‬者‬

17.端纳(澳籍私人顾问,+26岁)★

‌✔三大劝谏:戒毒‌;‌处决杨宇霆;东北易帜。

✔九一八事变后陪张游历,重塑政治理想;

✔唯一能穿梭南京与西安的事变调停者。

张学良. 于凤至. 宋美龄. 蒋介石

18.于凤至(原配妻子,+4岁)★

【初期陪伴】

▶1936年前:默许赵一荻以秘书身份同居,资助其子张闾琳留学,称“赵四可补我之失”(指无法常伴军旅)。

▶1936-1940年:张学良被囚后,自愿陪同辗转浙江奉化、贵州阳明洞等地,忍受潮湿环境导致乳腺癌恶化。

▶生活细节:亲手缝补衣物、抄写佛经为张祈福,曾向宋美龄写信求援:“汉卿需阳光,此处阴冷如墓穴。”

【被迫离境】

▶1940年赴美:因乳腺癌需赴美治疗,宋子文协助其离境,行前与张学良约定“必救你出牢笼”。

▶经济支撑:在华尔街炒股、投资房产,为张学良预留洛杉矶别墅(后成张晚年居所)。

▶1940年交接:于赴美前将张学良衣物、药箱交赵一荻。史料记载两人抱头痛哭,但无对话。

【晚年遗憾】

▶1964年离婚:为成全张学良与赵一荻的基督徒婚姻(教会要求一夫一妻),含泪签署离婚协议,临终遗言:“生不同衾,墓碑留我旁位。”

▶墓碑铭文:“张于凤至”——至死以张夫人自居,墓旁留空穴待张学良归葬(未如愿)。

于凤至与张学良

19.赵一荻(秘‬书‬→‬终生伴‬侣‬,-11岁‬)★

【主动入囚】

▶1940年抉择:抛下10岁幼子张闾琳赴贵州,戴笠警告:“此去恐终生不得自由。”

▶生存挑战:在贵州麒麟洞亲手种菜养鸡,为张学良腌制辣酱改善伙食,自学护理为其治疗牙疾。

▶信息封锁:蒋介石禁止于凤至与张学良通信,赵一荻代笔家书隐去囚禁实情,于至死不知张在台具体处境。

【精神支柱】

▶信仰转化:1964年与张学良共同受洗,日记中写:“主赐我忍耐,伴汉卿如修行。”

▶史料保全:秘密保存张学良诗稿、西安事变手记,后交哥伦比亚大学存档。

【晚年牺牲】

▶健康代价:长期囚禁致肺病,1990年赴夏威夷后靠吸氧维生,2000年去世前对张笑言:“我先去天堂铺床。”

▶历史定位:台湾解严后被誉“患难情人”,但其自述:“我不过是替他捡起碎了一地的尊严。”

赵一荻(赵四)与张学良

20.傅斯年(学者友人,+5岁)

✔推动其口述历史。

21.唐德刚(历史学家,-19岁)★

✔整理《张学良口述历史》

【一生最大争议】九一八“不抵抗”失东北

上述资料不完整或不准确的,请您在评论区继续补充完善。

来源:清平笔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