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 月 22 日凌晨 2 点,湖南衡东县街头,一名产妇在赶往医院途中突发分娩,赤脚坐在冰冷地面紧抱婴儿,婴儿微弱哭声与产妇喘息交织,场面揪心。视频传播后,不仅引发公众对母婴安全的关注,更暴露了基层医疗体系的短板。
9 月 22 日凌晨 2 点,湖南衡东县街头,一名产妇在赶往医院途中突发分娩,赤脚坐在冰冷地面紧抱婴儿,婴儿微弱哭声与产妇喘息交织,场面揪心。视频传播后,不仅引发公众对母婴安全的关注,更暴露了基层医疗体系的短板。
事件背后的三重隐忧
基层医疗资源分配失衡
产妇深夜就医未果,折射出衡东县农村及城郊医疗资源布局不合理。部分偏远乡镇距县城医院车程超 1 小时,凌晨无公共交通,经济困难家庭难以及时调用车辆。且乡镇卫生院仅能处理常规产检,无法应对应急分娩,产妇遇紧急情况只能赴县城医院,增加风险。这种 “城乡医疗鸿沟” 在中西部农村普遍存在,难以满足孕产妇应急需求。
急救知识普及滞后
现场围观者无人能提供专业急救,凸显公众急救知识匮乏。中国红十字会数据显示,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不足 10%,远低于发达国家。孕产妇急救知识如分娩辅助、新生儿保暖等,能降低并发症风险,但农村地区宣传覆盖少、形式单一,缺乏实操培训,产妇家属也因知识不足,未预判分娩时间、掌握求助方式,延误就医。
孕期健康管理漏洞
按规范,孕产妇需至少 5 次产检,医生会评估风险并指导分娩计划。但该产妇仅做 2 次产检,因农村孕妇对保健重视不足、基层妇幼服务覆盖不到位,导致医生未充分评估风险,家属也未制定紧急方案,最终酿成街头分娩。基层妇幼服务 “最后一公里” 未打通,孕产妇缺乏专业指导与预警。
医院回应与改进措施
医院官方回应
衡东县人民医院表示,事件 “实属罕见”,接到求助后立即派急救团队处理,目前母子平安。负责人坦言,基层医疗不足、公众急救知识匮乏是主因,也指出家属未提前建立应急联系、制定就医路线,缺乏风险意识,强调需以此次事件为警示,完善农村医疗保障。
多方联合改进
医院联合卫健部门从三方面发力:医疗服务上,建 “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为孕产妇建档分级管理,协调应急车辆,专家下沉乡镇卫生院提升其产科能力;急救普及上,联合红十字会等开展农村宣讲,通过实操培训、短视频等,确保孕产妇家庭至少 1 人懂急救;健康管理上,加强基层妇幼机构监管,发补贴、上门动员,力争规范产检率超 95%,偏远地区医护上门产检。
此次事件警示深远,母婴安全关乎社会文明与医疗水平。唯有政府、医院、社会协同,补医疗短板、普急救知识、强孕期管理,才能筑牢母婴安全 “防护网”。
来源:河南百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