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5年的北京,一间普通的住宅里,常有个身影独自坐在沙发上,直到电视里最后一个节目结束,屏幕变成雪花点才缓缓起身——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开国上将陈士榘。
1975年的北京,一间普通的住宅里,常有个身影独自坐在沙发上,直到电视里最后一个节目结束,屏幕变成雪花点才缓缓起身——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开国上将陈士榘。
1909年,他出生在湖北荆门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早年还参与过反清斗争,家里的“硬气”基因,后来全揉进了他的军旅生涯里。
从1927年参加革命到1975年退居二线,整整50年,他要么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要么在工程兵部队里啃“硬骨头”,可谁能想到,卸下“军委顾问”的头衔后,这位老将军的日子,会过得这么“寂落”?
要是翻陈士榘的履历,那真是一页页都写着“能打”“会干”。解放战争时期,他是华东野战军参谋长,可这参谋长从不是“纸上谈兵”的主——那会儿他还兼任军事主官,跟着唐亮带着3纵、8纵单独作战,洛阳攻坚战、开封战役,哪一场不是硬仗?
敌人修的碉堡再坚固,他都不怵,张嘴就是一句“用炮旋它!”这话可不是吹牛,他琢磨的步炮协同战术,能把炮火的威力捏得死死的,炮弹落在哪儿、步兵啥时候冲锋,卡得比钟表还准,战友们都叫他“工事克星”。后来打淮海、渡长江,他的指挥笔记里,就没“难”字这一说。
新中国成立后,陈士榘又转了行,从“战场猛将”变成“工程兵司令”,这一干就是25年。您别以为工程兵就是挖沟修路,上世纪六十年代搞“两弹一星”,最关键的导弹基地、试验场,全是他带着工程兵在荒山野岭里建起来的。
那会儿条件苦,没图纸、缺设备,他就跟着战士们一起住帐篷、啃干粮,白天跑现场盯施工,晚上在油灯下改方案,家里的事儿?他是真顾不上。
用他后来的话说:“部队的事比天还大,我要是分心了,导弹基地建慢了,国家就少一分底气。”可这份“不分心”,也为他晚年的家庭生活,埋下了遗憾的种子。
1975年,66岁的陈士榘从工程兵司令员岗位上退下来,改任军委顾问。按理说,忙了一辈子该享享清福了,可他反倒“闲得发慌”。
以前每天早上一睁眼,满脑子都是部队的事、工程的进度,现在突然没事干,他总坐在家里发呆,要么就打开电视,不管演啥都盯着看,直到最后一个台停播。
更让他孤单的是家里的情况。他和夫人是抗战时期经人介绍结婚的,那会儿他32岁,夫人还不到20岁,战争年代聚少离多,倒没觉得啥;可解放后天天住在一起,矛盾就露出来了。
陈士榘是军人脾气,刚烈、认死理,遇事不爱解释;夫人爱絮叨,觉得他心里只有工作,不懂疼人。后来夫人因为一些事在秦城监狱待了几年,出来后俩人就分了居,偌大的房子里,常常就他一个人。
他有6个子女,可没一个跟他一起生活。不是子女不孝顺,是他以前太忙,跟孩子压根没多少交流。孩子们小时候,想跟他撒个娇,他要么在看军事地图,要么在打电话布置工作,顶多拍拍孩子的头说“去玩去”。
等他离休了,想跟子女多说说话,孩子们却觉得“跟爸爸没话聊”——他不懂孩子们喜欢的电影,不知道家里的柴米油盐,甚至连孩子们做什么工作,他都没主动问过。
有次女儿来看他,坐了半小时,俩人就说了三句话:“吃饭了吗?”“吃了。”“多吃点。”女儿走的时候,看着父亲孤单的背影,偷偷抹了眼泪。
日子一天天过,陈士榘的二儿子遇到了难题——没工作,在家待着心里不踏实,琢磨着去外地进点小商品,回北京摆摊卖,也算挣口饭吃。
那会儿是八九十年代,商品经济刚兴起,年轻人都想“下海”,可二儿子心里没底,毕竟自己的父亲是开国上将,要是让人知道“上将儿子摆摊”,会不会有人说闲话?他犹豫了好几天,才鼓起勇气跟陈士榘说这事。
没想到陈士榘听完,没皱眉头,反倒问了句:“就是去外地进货,回来卖?”二儿子点头,说:“爸,别人可能会说……”话还没说完,陈士榘就摆了摆手:“说啥?凭自己的力气挣钱,不丢人。我年轻的时候,还见过‘跑单帮’的呢,靠本事吃饭,也不错!”
您知道吗?陈士榘说的“跑单帮”,还是他早年在根据地见过的小商贩,那会儿物资紧张,有人背着货走街串巷,挣点辛苦钱。他哪懂什么“商品经济”,只觉得儿子想干活、不偷懒,就是好事。
可这话听在二儿子耳朵里,心里又酸又暖——父亲一辈子对工作上心,对家里的事却“糊涂”,可在自己最难的时候,他没摆上将的架子,反倒用最朴素的话支持自己。
后来二儿子真去做了小买卖,起早贪黑进货、摆摊,偶尔跟陈士榘说生意上的事,陈士榘也插不上话,就坐着听,偶尔点点头说“注意身体”。有次儿子跟他抱怨“进货路上累”,他突然说:“以前打仗的时候,一天走一百多里地,比这累。你能扛下来,好样的。”儿子听完,眼眶一下子就红了——原来父亲不是不关心,只是不懂怎么表达。
陈士榘的夫人后来跟子女们说过一句话:“家对你父亲来说是一个旅馆,而部队才是他真正的家。”这话听着扎心,却是实情。他对老战友,那叫一个热络——只要老战友来家里,他能从早上聊到晚上,聊当年打仗的事,聊工程兵建基地的艰苦,笑得像个孩子;可面对家人,他总是“喜怒不形于色”,话少得可怜。
有次大女儿想带孙子来看他,提前打电话,结果到了门口,被工作人员拦了下来,说“首长在休息”。女儿在门口等了半小时,没等到父亲出来,只好走了。后来她跟弟弟妹妹说:“爸不是不想见我们,是他习惯了部队的规矩,也不知道怎么跟我们亲近。”
其实陈士榘心里不是没有家人,只是他这一辈子,都被“军人”的身份绑住了。战争年代,他要保家卫国,不能顾家;和平年代,他要建设国家,不敢顾家。等他终于闲下来,想弥补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早就忘了怎么跟家人相处。就像他自己说的:“我会指挥打仗,会建基地,可怎么当丈夫、当父亲,我没学会。”
陈士榘上将的一生,是为国家“打硬仗、啃硬骨头”的一生,他是战场上的英雄,是“两弹一星”背后的功臣,可在家庭这门课上,他却显得有些“不及格”。他离休后的寂落,不是没人照顾,而是少了一份家人间的热络;他对儿子做小买卖的支持,不是不懂“面子”,而是懂“凭力气吃饭最光荣”的朴素道理。
要是老将军泉下有知,知道现在“跑单帮”都变成了电商直播,儿子当年的小买卖能做成线上生意,说不定还会笑着说“这法子比扛货方便,脑子活!”——毕竟在他眼里,孩子肯干、踏实,比啥都强。
资料来源
《陈士榘传》,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写,详实记录陈士榘生平及军旅生涯)
《开国上将陈士榘:从战士到工程兵司令》,《党史博览》杂志,2015年第8期(收录陈士榘家属及老战友访谈,披露其晚年家庭生活细节)
《陈士榘与“两弹一星”工程基地建设》,《军事史林》杂志,2018年第3期(系统梳理陈士榘担任工程兵司令员期间的工作事迹,含权威档案资料)
来源:淼犇三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