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稻无水层灌水技术作为一种高效节水的稻田水分管理模式,打破了传统水稻种植全程保持水层的管理方式,通过精准调控田间土壤水分状况,在保障水稻正常生长发育的同时,实现节水、提质、增效与生态环保的多重目标。其核心技术要点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为技术推广应用提供规范参考。
水稻无水层灌水技术作为一种高效节水的稻田水分管理模式,打破了传统水稻种植全程保持水层的管理方式,通过精准调控田间土壤水分状况,在保障水稻正常生长发育的同时,实现节水、提质、增效与生态环保的多重目标。其核心技术要点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为技术推广应用提供规范参考。
一、田块基础条件准备
田块的基础条件是无水层灌水技术实施的前提,直接影响水分调控效果与水稻生长稳定性。
1. 田块选择:优先选择地势平坦、坡度不超过2°的田块,避免因地势起伏导致局部水分分布不均;土壤以壤土或黏壤土为宜,保水保肥能力较强,砂质土壤需通过增施有机肥改良后再应用,防止水分过快渗漏。
2. 田埂修整:田埂需加固夯实,高度控制在30-40cm,顶宽不低于20cm,确保田埂无裂缝、无渗漏,避免灌溉水分流失,同时防止相邻田块水分串流。
3. 土壤耕作:采用旋耕或翻耕方式,耕作深度保持在15-20cm,使土壤耕层疏松均匀,打破犁底层,增强土壤通气性与水分入渗能力,耕后需平整田面,误差不超过3cm。
二、关键生育期水分调控
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的需水特性,精准控制田间土壤水分含量,是无水层灌水技术的核心环节。
1. 移栽至返青期:此阶段需保持土壤湿润,土壤含水量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85%-90%。移栽时可灌浅层水(3-5cm),帮助秧苗定根,移栽后3-5天内,若田间土壤表面出现干裂,及时补充水分,避免秧苗失水萎蔫。
2. 分蘖期:前期保持土壤湿润(田间持水量80%-85%),促进分蘖萌发;当分蘖数达到目标穗数的80%时,适度控水,将土壤含水量降至田间持水量的65%-70%,抑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控水时间一般为7-10天,期间避免土壤过度干旱导致稻株早衰。
3. 拔节孕穗期:此阶段是水稻需水临界期,需保证充足水分,土壤含水量维持在田间持水量的90%-95%。若遇高温天气,需增加灌水频率,防止土壤水分骤降影响幼穗发育,避免出现空秕粒增多的情况。
4. 抽穗扬花期:保持土壤湿润(田间持水量85%-90%),确保花粉正常发育与传播,减少颖花退化。若遇连续阴雨,及时排水防涝,避免田间积水导致穗颈瘟等病害发生;若遇干旱,需及时补水,防止花器失水影响授粉结实。
5. 灌浆结实期:前期保持土壤湿润(田间持水量80%-85%),促进光合产物向籽粒运输;后期逐渐控水,灌浆后期土壤含水量降至田间持水量的60%-65%,增强稻株抗倒伏能力,促进籽粒成熟,便于后期收获。
三、配套管理措施
无水层灌水技术需与施肥、杂草防治、病虫害防控等配套措施协同开展,才能充分发挥技术优势。
1. 科学施肥:采用“前促、中稳、后补”的施肥原则,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适量速效氮肥、磷肥与钾肥;追肥需结合水分调控节奏,在灌水前或土壤湿润时施用,避免肥料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分蘖期、拔节孕穗期可适当增施钾肥,增强稻株抗逆性;灌浆期可喷施叶面肥,补充磷、钾元素,促进籽粒饱满。
2. 杂草防治:无水层条件下田间杂草易滋生,需采用“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移栽前通过深耕翻晒杀灭部分杂草种子;移栽后5-7天,结合施肥施用封闭型除草剂,抑制杂草萌发;生长期若出现杂草,及时人工拔除或选用对水稻安全的选择性除草剂喷雾防治,避免杂草与水稻争夺水分、养分。
3. 病虫害防控:重点防控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纹枯病等病虫害。通过合理密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病害发生风险;干旱或高湿天气需加强监测,发现病虫害及时选用低毒、高效的农药喷雾防治,施药时可结合灌水,提高农药附着性与防治效果。
四、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1. 水分监测:推广应用过程中,需加强田间土壤水分监测,可采用土壤水分传感器或人工观察(如田间土壤手握成团、落地不散为适宜湿度)的方式,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灌水时间与灌水量,避免盲目控水或过度灌水。
2. 品种适配:选择耐旱性较强、分蘖力适中、抗逆性好的水稻品种,如籼稻品种可优先考虑湘早籼45号、中早39等,粳稻品种可选择徐稻3号、武运粳24号等,确保品种特性与无水层灌水技术要求相匹配。
3. 区域适配:该技术更适用于水源相对紧张、土壤保水能力较好的地区,在降雨量充沛、土壤渗漏严重的地区应用时,需加强排水管理与土壤改良,避免技术效果受自然条件制约。
综上,水稻无水层灌水技术通过精准的水分调控与配套管理,可实现水稻生产的节水化、高效化与绿色化。在实际应用中,需严格遵循技术要点,结合当地土壤条件、气候特点与品种特性灵活调整,才能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为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风趣一半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