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麦出苗后(通常在出苗后3-5天),需及时开展田间巡查,重点排查缺苗断垄区域。若发现局部缺苗(断垄长度小于10厘米),可通过“移密补稀”方式,从苗稠处带土移栽健壮幼苗,移栽后及时浇水定根,促进缓苗;若断垄长度超过10厘米,需选用同品种种子,用25℃温水浸种2-
小麦出苗阶段是构建合理群体结构、培育壮苗的关键时期,直接影响后续分蘖形成、抗逆能力及最终产量。抓好出苗后田间管理,需重点落实以下五项核心技术要点:
一、查苗补缺,确保苗全苗匀
小麦出苗后(通常在出苗后3-5天),需及时开展田间巡查,重点排查缺苗断垄区域。若发现局部缺苗(断垄长度小于10厘米),可通过“移密补稀”方式,从苗稠处带土移栽健壮幼苗,移栽后及时浇水定根,促进缓苗;若断垄长度超过10厘米,需选用同品种种子,用25℃温水浸种2-4小时后,在缺苗处开浅沟条播,播后覆盖1-2厘米细土,确保播种深度与周边麦苗一致,避免出现“高苗”或“弱苗”,保障全田麦苗均匀生长。
二、科学控旺,培育抗逆壮苗
小麦苗期若因播期偏早、肥力过足或气温偏高出现旺长,易导致植株纤细、抗冻性下降,后期还可能引发倒伏。控旺需根据旺长程度采取对应措施:轻度旺长(单株叶片直立、无徒长迹象)可通过镇压抑制生长,选用轻型镇压器顺行镇压1-2次,避免在土壤湿度过大时操作;中度至重度旺长(单株叶片披散、分蘖过多),可在3-5叶期喷施多效唑等生长调节剂,按照推荐剂量均匀喷雾,控制基部节间伸长,促进根系发育,培育矮壮、抗逆的壮苗群体。
三、精准除草,严防药害发生
小麦出苗后至越冬前(通常在3叶1心期后、杂草2-4叶期)是化学除草的最佳时期,此时杂草基数小、抗药性弱,除草效果最佳。需根据田间杂草种类选择对应除草剂:防除阔叶杂草(如猪殃殃、播娘蒿)可选用苯磺隆、氯氟吡氧乙酸等药剂;防除禾本科杂草(如看麦娘、雀麦)可选用炔草酯、甲基二磺隆等药剂。施药时需严格控制剂量,避免随意加大用量;同时关注天气变化,选择晴天无风、气温在5℃以上时施药,防止药液漂移引发邻作药害,施药后及时清洗药械,避免残留药剂影响下季作物。
四、适时搂土划锄,增强土壤活力
小麦出苗后,土壤易因浇水或降雨出现板结,影响根系呼吸与养分吸收,适时搂土划锄是改善土壤环境的关键措施。划锄时间需根据土壤墒情确定:土壤墒情适宜时,在麦苗2-3叶期进行第一次划锄,选用轻型划锄工具,深度控制在2-3厘米,避免过深伤根;若遇降雨或浇水后,待土壤表层稍干(手握成团、落地即散)时及时划锄,破除土壤板结层,疏松表土,提高土壤透气性,同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杂草与麦苗争夺养分。
五、早防早治,严控病虫草害
小麦苗期病虫害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重点防控根腐病、纹枯病及蚜虫、地下害虫(如蛴螬、蝼蛄)。病害防治方面,可在苗期结合浇水,每亩施用烯唑醇或戊唑醇等杀菌剂,预防根腐病、纹枯病发生;虫害防治方面,若发现蚜虫百株虫量超过50头,可喷施吡虫啉、啶虫脒等杀虫剂;地下害虫危害严重的田块,可选用毒死蜱颗粒剂撒施于行间,或用辛硫磷乳油灌根,有效控制害虫基数,避免病虫害扩散蔓延,保障麦苗健康生长。
来源:风趣一半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