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宁波,这座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其历史可追溯至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座城市曾以多个不同的名称出现在史册中,每一个名字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记忆和历史脉络。
宁波,这座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其历史可追溯至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座城市曾以多个不同的名称出现在史册中,每一个名字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记忆和历史脉络。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宁波地区属于越国领地,被称为“甬”或“甬上”。《国语·越语》中就有“甬句东”的记载,这是宁波地区最早见于文献的名称。“甬”这个名称源于当地的地形特征,因奉化江、余姚江在市区汇合成甬江,三江交汇处形似钟甬(古代钟柄),故而得名。这个简洁而富有诗意的单字名称,至今仍是宁波的简称,出现在车牌号、企业名称等各个方面,成为这座城市最古老的文化符号。
秦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在宁波地区设置了鄞、鄮、句章三县,隶属于会稽郡。其中“鄮县”的命名颇具传奇色彩。《宝庆四明志》记载,鄮县之名源于“海人持货贸易于此”,因当地海外贸易繁荣而得名。“鄮”字由“贸”和“邑”组成,生动反映了当时宁波作为商贸之城的繁荣景象。而“句章”一名则可能源自越语发音,展现了吴越文化的独特韵味。这三个县名共同勾勒出秦汉时期宁波地区的行政格局。
到了唐朝开元二十六年(738年),随着江南经济的快速发展,朝廷将原鄮县分为慈溪、奉化、翁山(今舟山)、鄮县四个县,并设立明州,这是宁波历史上第一个州级建制。“明州”之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因境内有四明山而得名;另一说则认为取自“海定则波宁”的寓意,寄托了对海疆安宁的美好愿望。明州的设立标志着宁波地区行政地位的提升,为其日后成为东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奠定了基础。王安石曾写下“明州城郭画中传,尚记西亭一舣船”的诗句,描绘了当时明州的繁华景象。
南宋时期,宁波(时称明州)作为距离首都临安最近的港口城市,海外贸易达到鼎盛。庆元元年(1195年),宋宁宗以自己的年号命名,将明州升格为庆元府。这一更名体现了中央政府对这一地区的高度重视。“庆元”之名使用了近百年,直至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为庆元路。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曾记载了这个被称为“Quinlin”的繁华港口城市,称其“商货辐辏,海舶云集”。
明朝建立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为避国号讳,朝廷取“海定则波宁”之意,将庆元路改为宁波府,“宁波”这一名称由此登上历史舞台,并沿用至今。这次更名不仅解决了避讳问题,更寄托了统治者希望海疆安宁的政治理想。明代宁波府下辖鄞、慈溪、奉化、定海(今镇海)、象山五县,行政区域基本定型。明清时期,宁波府城规模扩大,形成了完整的城墙体系和城市格局,现存的天一阁、城隍庙等古迹大多建于这一时期。
在民间和地方文献中,宁波还有许多富有诗意的别称。因地处甬江流域,常被称为“甬上”或“甬城”;因四明山余脉蜿蜒于境内,又得名“四明”;因其水网密布、桥梁众多,素有“水都”“桥都”之美誉。清代诗人袁枚在《宁波》一诗中写道:“四明山水天下稀,东钱湖光西子肥。”这些别称生动展现了宁波的自然风貌和人文特色。
宁波历代名称的变迁,不仅反映了行政建制的沿革,更是一部浓缩的区域发展史。从“鄮县”的商贸基因,到“明州”的海洋气质,再到“宁波”的安定寓意,每个名字都镌刻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这些名称共同构成了宁波深厚的文化底蕴,见证着这座城市从古老港口到现代国际港城的历史跨越。如今,漫步在三江口,古老的名称依然在街巷地名、方言俚语中鲜活存在,诉说着这座千年港城不朽的故事。
来源:大史渠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