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非熊5首巅峰诗作:驻骑忘山险,持杯任日斜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9 07:00 1

摘要:顾非熊(约796—854),唐代诗人,姑苏(今江苏苏州)人,为顾况之子。自幼聪颖过人,博览强记,然性格诙谐好辩,屡因锋芒毕露触怒权贵,导致科举之路坎坷,困顿科场近三十年。直至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闻其诗名,特命调阅试卷,方追榜赐其进士及第。

顾非熊(约796—854),唐代诗人,姑苏(今江苏苏州)人,为顾况之子。自幼聪颖过人,博览强记,然性格诙谐好辩,屡因锋芒毕露触怒权贵,导致科举之路坎坷,困顿科场近三十年。直至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闻其诗名,特命调阅试卷,方追榜赐其进士及第。

本文顾非熊的五首诗,像一幅幅真切的生活速写。他描绘秋夜的孤寂,旅途偶遇海棠的欣喜,都带着浓厚的个人感受。新年感时伤怀,清明触景生情,则直抒胸臆,将科场失意的愁苦和对人生无成的焦虑刻画得淋漓尽致,常以美好春光反衬内心凄凉。即便是登高望远,描绘洛阳傍晚景象,也在开阔萧瑟的画面中,融入了对光阴流转、人事变迁的淡淡思索。

旅雁迎风度,阶翻月露华。

砧声鸣夜永,江上几多家。

开头一句“旅雁迎风度”,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秋天的夜晚。大雁是候鸟,秋天南飞,它们是羁旅漂泊的象征。诗人自己可能也是一位旅人,看到迎着风奋力飞翔的大雁,心里或许也泛起了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这个“迎风”写得很传神,能让人感觉到秋风的凉意,还有大雁飞行的那种努力和方向感。

接着一句“阶翻月露华”,视线从天空收回到眼前。月光洒在台阶上,露水在月光下闪着晶莹的光芒。“翻”字用得特别好,好像月光和露水在台阶上流动、闪烁,让静态的景物有了动感,也显得更加清澈、明亮。“华”是光华、精华的意思,点出了月色和露水的皎洁可爱。这句纯写景,但景中含情。

如此美好的月夜,本该是家人团聚赏月的时候,诗人却可能独自一人,更显得几分孤单。

第三句“砧(zhēn)声鸣夜永”,写的是声音。砧声,就是古时候妇女在砧石上捣衣的声音,这声音在唐诗里常常出现,尤其是在秋天夜晚,它总带着一种思念远方丈夫或亲人的愁绪。

李白就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这里的砧声也是一样,它一声声传来,敲在寂静的夜里,更显得夜晚漫长难熬(“夜永”)。这声音像是从远处传来,若有若无,牵动着诗人的心弦。

最后一句“江上几多家”,诗人把目光投向更远处,望向那朦胧的江上。他心里在问,这江边上,到底有多少户人家呢?在这漫长的秋夜里,又有多少人像我一样,听着砧声,望着月亮,难以入眠呢?这看似浅淡的一问,其实饱含了诗人深切的孤独感和对温暖家庭的向往。

他不是真的想知道具体数字,而是借这个问题,抒发自己身在异乡、无人共语的惆怅。就像杜甫说的“家家占年华,远客独憔悴”,热闹是别人的,孤独是自己的。

整首诗没有一个生僻的典故,用的都是常见的意象:秋雁、月光、露水、砧声、江水、人家。但组合在一起,就营造出一种非常清冷、寂寥的氛围。语言非常朴素,就像是随口说出来的一样,但情感却很真挚、深沉。

忽识海棠花,令人只叹嗟。

艳繁惟共笑,香近试堪夸。

驻骑忘山险,持杯任日斜。

何川是多处,应绕羽人家。

这首诗记录了诗人在旅途中一段难得的轻松时光。地点是斜谷,这是古代一条重要的通道,常常与险峻难行联系在一起。诗人大概是在旅途劳顿中,偶然在邮亭边看到了盛开的海棠花。

开头“忽识海棠花,令人只叹嗟(jiē)”,写的是一种惊喜和感叹。一个“忽”字,说明这海棠花开得出乎意料,或者说诗人在疲惫中,突然注意到了这片美丽。

看到这么美的花,诗人不由得发出感叹(“嗟”)。这声感叹里,可能有对花儿惊艳的赞美,也可能掺杂着旅途辛苦、人生无常的感慨,复杂的情绪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

接下来两句“艳繁惟共笑,香近试堪夸”,具体描绘海棠花的美。花儿开得又“艳”又“繁”,色彩明丽,数量众多,看到的人们(可能是诗人自己,也可能是同伴或驿站的人)都忍不住露出笑容,这是美的感染力。

“惟共笑”写出了那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凑近了闻闻,花香袭人,“试堪夸”,意思是这香味确实值得好好夸赞一番。诗人从视觉和嗅觉两个方面,细致地描绘了海棠花的魅力。

因为这意外的美景,诗人忘却了旅途的烦恼。“驻骑忘山险”,他停下马,完全沉浸在赏花的乐趣中,连刚才经过的山路多么险峻都暂时忘记了。这句特别生动,写出了美景对人心灵的抚慰作用,能让人暂时摆脱现实的困境。

“持杯任日斜”,他甚至拿起酒杯,一边赏花,一边饮酒,任凭太阳西斜,时光流逝,也不愿离去。这是一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惬意和陶醉。这里的“任”字,很有味道,有种随性、放松的感觉。

最后两句“何川是多处,应绕羽人家”,诗人由眼前的美景产生了联想。这么美丽的海棠花,到底在什么样的地方才最多呢?他猜想,大概是那些神仙(“羽人”,指道教成仙的人)居住的地方吧。

古人认为神仙住在远离尘世、风景绝佳的地方。诗人把海棠花的盛开之地,想象成仙人居所,既是对海棠花之美的极高赞誉,也带有一点点浪漫的、超脱现实的向往。这联想让诗的意境一下子提升了,从现实的驿站,飞向了缥缈的仙境。

这首诗写得轻松明快,充满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热爱。它捕捉了旅途中一个美好的瞬间,展现了诗人在困顿中发现美、享受美的能力。虽然开头有一声感叹,但整体基调是愉悦的,尤其“驻骑忘山险,持杯任日斜”两句,把那种沉醉其中的状态写得活灵活现。结尾的想象,更是增添了几分飘逸的色彩。

万古如昨日,一年加一晨。

暗生无限事,潜老几多人。

归路旧侣尽,故乡回雁新。

那堪独惆怅,犹是白衣身。

这首诗写在新年聚会(“会中”)之时,按理说新年该是充满希望和欢乐的,但顾非熊笔下的新年,却弥漫着一种时光流逝、人生失意的伤感。

开头两句“万古如昨日,一年加一晨”,起点非常高远,有一种哲理的味道。漫长的历史岁月(“万古”),感觉就像昨天刚刚过去一样;而新的一年,不过是在旧岁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早晨而已。

这话说得有些无奈,好像时间过得飞快,却又没什么实质的变化,或者说个人的生命在浩瀚的时间长河里,显得那么渺小短暂。新年本该是新的开始,诗人却首先感受到的是时间的无情流逝。

紧接着“暗生无限事,潜老几多人”,继续深化这种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在我们不经意间(“暗”、“潜”),世界上发生了无数的事情,又有多少人,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老去了呢?这两个字用得特别传神,变化和衰老都是在暗中进行的,不易察觉,但最终的结果却无法回避。

诗人在这里,可能想到了自己,也可能想到了身边的朋友,或是更广泛的世人,都逃不过时间的磨蚀。

然后诗人把目光转回到自身和周围。“归路旧侣尽,故乡回雁新”,这两句对比非常强烈,也最让人伤感。想要回去的路途上,当年的老朋友、老同伴(“旧侣”)大多已经不在了,可能是故去了,也可能是走散了,总之是“尽”了,物是人非。

而故乡那边呢,每年春天,总有新的大雁飞回来(“回雁新”)。大雁年年回归,循环往复,可人事呢?失去的朋友,逝去的青春,都无法重来。这种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变迁对比,更突显了诗人的孤独和失落。

最后两句“那堪独惆怅,犹是白衣身”,直接点明了诗人惆怅的原因。最让人难以承受的是什么呢?是独自一人在这里伤感(“独惆怅”),而且直到现在,自己还只是个“白衣身”。

“白衣”在古代指没有功名官职的普通人,就是布衣百姓。顾非熊一生仕途不太顺利,多次科举考试都没考中,直到晚年才得到一个小官。新年之际,看到别人或许加官进爵,或许阖家团圆,而自己年华老去,功名未立,依旧是个普通人,这种失落感和挫败感,在这样一个本该庆祝的日子里,被无限放大了。

这首诗虽然是“赋得”,有点像应景之作,但情感非常真挚。它从对时间的宏大思考开始,落到对个人命运和际遇的感伤,层层递进。诗中没有华丽的辞藻,都是朴实的语言,但那种对时光易逝、人生无成的惆怅,以及物是人非的孤独感,却表达得非常深刻,很容易引起有过类似经历或感受的人的共鸣。

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

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

客中下第逢今日,愁里看花厌此生。

春色来年谁是主,不堪憔悴更无成。

这首诗是诗人在长安(唐朝的首都,“帝里”)过清明节时写的,抒发了他内心的苦闷和失意。清明节,本是踏青、扫墓、享受春光的日子,但诗人的心情却和这节日气氛格格不入。

开头两句“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交代了时间和地点。“明时”指朝野清明的时代,也可能是说天气晴朗的清明时节。“帝里”就是京城长安。

在这样一个好时代(或好天气),在繁华的京城,又恰逢清明佳节,诗人也像其他游人一样,走出皇城附近(“禁城”),去郊外散散心。看起来似乎挺有闲情逸致的。

接下来两句“九陌(mò)芳菲莺自啭(zhuàn),万家车马雨初晴”,描绘了长安清明时节的繁盛景象。“九陌”指长安城里四通八达的道路。路上百花盛开,芳香四溢(“芳菲”),黄莺在枝头自由自在地歌唱(“莺自啭”)。

刚刚下过一场春雨,天气放晴了,家家户户都驾着车马出来游玩(“万家车马”)。这完全是一派生机勃勃、热闹喧嚣的春天景象。这两句写得色彩明丽,声音悦耳,充满了活力。

然而,诗人笔锋一转,开始抒发自己的愁绪。“客中下第逢今日,愁里看花厌此生”,这才是他内心真实的感受。

原来,诗人是以一个异乡客的身份(“客中”)在长安,而且他刚刚经历了科举考试的失败(“下第”)。在这样一个本该高兴的日子(“逢今日”),他却是一个失意的落榜者。

这巨大的反差,让他的痛苦更加深重。带着满心的愁苦(“愁里”)去看这美丽的春花,不但没有得到安慰,反而觉得更加烦闷,甚至对人生都感到厌倦了(“厌此生”)。这里的“厌此生”三个字,写出了他失望和痛苦的程度之深。

美好的景色,反而衬托出他内心的凄凉,这就是所谓的“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

最后两句“春色来年谁是主,不堪憔悴更无成”,诗人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和忧虑。他看着眼前的春光,忍不住想:明年的春天,又会是谁在这里欣赏呢?(“春色来年谁是主”)言外之意是,自己明年会在哪里?是否还能看到这春色?

更重要的是,自己能否摆脱目前的困境?他实在无法忍受(“不堪”)这样一天天憔悴下去,却依然一事无成(“无成”)。这是一种对前途渺茫的焦虑,和对自身价值无法实现的痛苦。

整首诗通过对比(科举失败前后)、情景对比(热闹春景与个人愁绪)、人我对比(游人欢快与自己失意),层层深入地揭示了诗人科举落第后的复杂心情。语言虽然朴实,但情感表达非常强烈、真切。

尤其是“愁里看花厌此生”一句,极写内心的绝望。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在那个以科举取士为主流的时代,一个读书人失意后的痛苦挣扎。

晴登洛桥望,寒色古槐稀。

流水东不息,翠华西未归。

云收中岳近,钟出后宫微。

回首禁门路,群鸦度落晖。

这首诗是诗人在傍晚时分,登上洛阳(唐朝的东都)著名的天津桥(也称洛桥),向远处眺望时所作。它描绘了一幅开阔而略带萧瑟的京城晚景图,也暗暗地融入了诗人的一些观察和感慨。

开头两句“晴登洛桥望,寒色古槐稀”,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基本的环境氛围。天气是晴朗的(“晴”),诗人登上了洛桥(“登洛桥望”)。放眼望去,整个景物都带着一种清冷的感觉(“寒色”)。

可能是因为季节偏晚(秋末或初冬),也可能是傍晚时分,光线柔和,气温下降带来的感觉。桥边或远处的古老的槐树,叶子已经落了,显得稀疏(“古槐稀”)。槐树是古代都城常见的树种,它们的稀疏,也给景色增添了几分萧索感。

接下来“流水东不息,翠华西未归”,这两句是对仗工整的句子,包含了重要的信息和象征意义。“流水东不息”,桥下的洛水,日夜不停地向东流去。这是自然界的永恒规律,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世事的变迁,一去不返。

“翠华西未归”,“翠华”是天子仪仗中用翠鸟羽毛装饰的旗帜,这里代指车驾。当时唐朝的帝王经常在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之间往来,这句是说,君王现在还在西京长安,没有回到洛阳来(“西未归”)。君王不在,洛阳作为东都,可能就显得有些冷清,缺乏活力。

这两句并列,一边是永恒流动的自然之水,一边是悬而未决的人事(君王归期未定),隐隐透出一种物是人非或时局变迁的意味。

再看“云收中岳近,钟出后宫微”。雨后或傍晚,云气收敛(“云收”),使得远处的中岳嵩山(洛阳附近的名山,“中岳”)显得格外清晰,仿佛就在眼前(“近”)。这句写出了雨后初晴或傍晚时分视野开阔的景象。

同时,从皇宫深处(“后宫”)隐隐约约传来了钟声(“钟出……微”)。声音很微弱,可能是距离远,也可能暗示着宫廷活动的减少,与前面“翠华西未归”相呼应,都指向一种相对沉寂的状态。

最后两句“回首禁门路,群鸦度落晖(huī)”,诗人收回远眺的目光,回头望向通往宫城禁门的那条路(“禁门路”)。这时,正看到一群乌鸦,穿过夕阳的余晖(“落晖”),飞回它们的巢穴。乌鸦归巢,是黄昏时常见的景象,常常带有一种苍凉、暮气沉沉的感觉。

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是极写天涯沦落人的悲凉,这里的群鸦度落晖,虽然没有那么强烈的主观悲情,但也为整个画面染上了一层暗淡、肃穆的色彩,暗示着一天即将结束,也可能象征着某种时代的氛围。

整首诗就像一幅素描画,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洛阳傍晚的景色。诗人站在桥上,视野开阔,从近处的古槐,到远方的嵩山,从流动的河水,到微弱的钟声,再到夕阳下的归鸦,景物层次分明。

诗中没有直接抒情,但“寒色”、“稀”、“不息”、“未归”、“微”、“落晖”这些词语,共同营造了一种宁静、开阔,又略带萧瑟、沉寂的氛围。诗人只是一个观察者,但他观察到的景象,如流水的永恒、君王的缺席、傍晚的宁静与萧索,都可能引发读者对时间、历史、现实的思考。这是一种含蓄蕴藉的美。

来源:邃若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