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荡与渴望之间——纽约的 2026 春夏时装书写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2 23:25 2

摘要:在这一季的秀场中,纽约用衣橱写下集体的心理档案,提醒人们在混乱中依旧有诗意的呼吸。 正文: 纽约总是带着某种撕裂的节奏:白日的华尔街与夜晚的地下俱乐部,切尔西的画廊与布鲁克林的仓库,地铁轰鸣与高楼反光在同一时间并存。 2026 年春夏时装周恰恰是在这种对抗与呼

在这一季的秀场中,纽约用衣橱写下集体的心理档案,提醒人们在混乱中依旧有诗意的呼吸。 正文: 纽约总是带着某种撕裂的节奏:白日的华尔街与夜晚的地下俱乐部,切尔西的画廊与布鲁克林的仓库,地铁轰鸣与高楼反光在同一时间并存。 2026 年春夏时装周恰恰是在这种对抗与呼吸之中展开的。城市的墙面斑驳,地面带着裂痕,却在晨曦与霓虹下闪烁诗意;设计师们像是这座城市的速写者,把不安的能量转译为布料的褶皱、涂鸦的色彩、旅途的风景。纽约的文化气质一向是混杂与开放的,它既容纳移民的狂欢节记忆,也铭刻了黑人文化的街头宣言,更延续了美式极简的性感与克制。 这一季,Michael Kors 用沙漠花园回应都市的焦虑与逃离欲望,Ralph Lauren 则让一抹红色成为当代美式力量的宣言;Coach 在粗粝与光泽的交错中捕捉晨曦,Tory Burch 以褶皱与刺绣书写女性的复杂锋芒,而 Calvin Klein 则将纽约清晨与深夜的片段放大为新的性感。至于 Off-White,它在屋顶篮球场上,让黑人文化的能量化为一场街头布道。纽约不只是秀场的舞台,它本身就是一件巨大的、被不断缝合与拆解的服装。2026 春夏,正是在这种动荡与渴望之间,纽约再一次书写了它的时装诗篇。 Michael Kors:大地、逃离与松弛的精致 “眼睛必须去旅行。”Diana Vreeland 的这句名言在 Michael Kors 本系列中被重新唤醒,成为秀场的潜台词。与其说这是 Kors 的一句引用,不如说是一种宣言:当城市的节奏日益紧绷不安,人类对自然与远方的渴望,正在成为时尚最迫切的主题。秀场选址在纽约切尔西的 Terminal Warehouse,入口处的花园被改造成沙漠景观,仙人掌成片而立,陶土色调温暖沉稳,空气似乎都被赋予了一种干燥而清透的质感。这不是简单的布景,而是 Kors 对“地点转译”的演绎:将他与伴侣 Lance 今夏旅途中的灵感摩洛哥的风沙、挪威的峡湾、美国西部的辽阔带入纽约,为都市赋予另一层呼吸。 Michael Kors 一直以来的标签是“都市精致”,但在这个系列里,他显然选择了一次转向。并非彻底舍弃优雅,而是用更自由的方式去调和。剪裁合体的西装外套,被搭配上透视的沙尔瓦裤或纱笼;柔软的面料被染上夕阳般的色调,既呼应摩洛哥的沙漠余晖,也让人联想到犹他州辽阔的黄昏景致。色彩,像是旅程的残影,交叠着时间与地理的痕迹被缝合进布料里。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夏天变得越来越漫长而灼热。Kors 把这种现实因素也纳入了设计的语境。他直言厚重的套装与紧身衣物——那种被他称为“真空包装式”的造型——在潮湿闷热的天气中已经失去了意义。因此,本季的廓形转向轻盈与流动。柔软垂坠的羊毛绉纱连衣裙随着步伐展开波纹般的起伏,上衣与裙装被裁剪得像旗帜一样远离身体的束缚,丝巾式分体装仿佛从风中抽离出的一片片轻纱。即便是那件镂空麂皮风衣,明知在频繁的季风中几乎无用,却依然带着一种顽皮的姿态存在,提醒人们时尚本就该保留一丝“无用之用”。 模特阵容同样体现了 Kors 想要传达的“去标准化”的美学。Paloma Elsesser、Anok Yai、Adut Akech、Mica Argañaraz,与 Frankie Rayder、Liisa Winkler 并肩出现,不同年龄、不同身材、不同气质的女性,共同演绎一种无需迎合单一审美的松弛之美。Sebastien Perrin 定制的配乐温暖而流动,像风从沙漠里吹来,又在海边悄然散开。前排嘉宾依旧星光熠熠,但与场景融合成一种低调却闪耀的叙事背景。 Michael Kors 本季的地理巡游,更关乎一种精神姿态:逃离的欲望、自然的回响,以及优雅与舒适之间的平衡。他把马拉喀什带到曼哈顿,把巴厘岛带到布鲁克林,把波利尼西亚带到巴黎,用错位的地理学再造生活。在这个气候焦虑与城市疲惫并存的时代,Kors 提供的不是空洞的幻想,而是一种“松弛的精致”:穿上这些衣服,你既可以在都市里自如穿行,也能在旅途中找到与自然和自我的和解。这是 Kors 对“美国时尚”的又一次回答:真正的轻松感,不是退让,而是拥抱一种能够把世界揽进怀里,又能让人从容前行的姿态。 Ralph Lauren:当红色成为美式宣言 在纽约麦迪逊大道总部,Ralph Lauren 以一场紧凑而克制的秀拉开了 2026 春夏的序幕。场地极简,白色墙壁、弧形楼梯、黑色地板与藤编吊灯悬于头顶,没有过度的装饰,仿佛在暗示:这里的主角是衣服本身。这样一个亲密的环境,也恰好与 Ralph Lauren 的叙事方式相契合无需声光奇观,而是通过剪裁、细节与氛围来讲述一个关于女性、关于美国风格的故事。 这一季的主题是“力量与感性”。这听起来或许是 Ralph Lauren 一贯的叙事,但他在这里将这种张力凝炼得更为纯粹。黑、白与红成为唯一的三种主色,仿佛是用最直接的手笔勾勒出女性的气质光谱。黑与白代表秩序、冷静与经典,而那一抹大红,却像是破题的利刃,带来热度、情感与一种无法忽视的张扬。正是在这三种色彩的来回交织中,Ralph Lauren 将他笔下的“现代美国女性”塑造成既是实干者,也是梦想家的存在。 红色的戏份格外值得玩味。它并非是为了夺目而简单铺陈,而是被置于精心的结构中,像一首在极简背景中突然奏响的强音。那件红色棉质夏裙,以紧身胸衣的构造收束上身,带来介于性感与俏皮之间的暧昧气质;而红色衬衫裙袖子随意卷起,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优雅”的定义,而是带着一种街头式的自在和法式的轻松。甚至在晚装部分,红色礼服也克制地呈现,不是以繁复的装饰吸睛,而是依靠简洁的体积和流动的线条赢得存在感。这样的红色,既是浪漫符号,也是现代女性独立意志的宣言。 黑与白则为这一抹红色构建了舞台。黑色的气球裤在脚踝处收口,带来张弛有度的廓形感;白色的 polo coat 被搭配在抹胸和裤装外,营造出介于实用与优雅之间的平衡。西装与风衣在这里并非单纯的权力符号,而是经过重新剪裁和层叠,呈现出一种新的女性逻辑。它们有口袋,有收束,有解构,甚至有点俏皮感比如 oversize 衬衫被条纹领带在腰间随意打结,或者诗意化的长衬衫配上一个夸张的大领结。这些处理让男装语汇在女装中变得不再生硬,而是带着轻盈的幽默感。 细节之处更能窥见 Ralph Lauren 的野心。拼布作为他的经典手法,本季出现在吊带裙与工装裤上,以多种白色余料拼接而成,保留了手工质感,也赋予服装新的生命力。皮革实验同样带来惊喜:弹力皮革被塑造成荷叶边胸衣,轻若纸张的皮革西装展现了工艺的极致,而定制的裙装西服则以极细的皮革条缝制在亚麻上,仿佛在提醒观众,Ralph Lauren 的经典并非固步自封,而是不断以材质与工艺进行更新。 众所周知,Ralph Lauren 一直以来都是美国风格的象征,但在这场秀里,他似乎不再仅仅强调传统意义上的“美式经典”,而是以一种更国际化的眼光重塑这种身份。男装语汇被柔化,浪漫与实用并存,力量与感性并行。这一切都在暗示:所谓“Ralph Lauren 女性”,并不是被某一种身份框定的人,而是生活在对立之间的“游走者”。她既能掌控职场的锋利剪裁,又能在夏夜的舞池里赤足起舞;她可以是冷静的白与黑,也可以是热烈的红。 Coach:在粗粝与光泽之间,找到晨曦 Coach 本季像是一首写给纽约的晨曲。Stuart Vevers 把这座城市墙壁上的斑驳、地面上的痕迹、清晨阳光下的静谧翻译成衣服的语言。背景布景投射着清晨高峰前的曼哈顿,泛着褪色的影像,模特们的步伐仿佛与城市的节奏对齐。Vevers 说,这一季他想捕捉的是那种“早晨的承诺感”,一种新一天开始时的积极能量。而这份能量,不是单纯的明亮,而是从磨损与时间的痕迹中,找到新的美感。 廓形处理上,Vevers 延续了他一贯的“上身收紧、下身释放”逻辑。短小的牛仔夹克、裁剪利落的 caban 外套,与松弛的阔腿长裤、边缘磨损的拖地拼布裤形成对话。几乎所有的裤装都带着毛边和不对称的拼接,既显得颓废,又有一种手工感的细腻。厚重材质下,本该搭配笨重靴子,但他用轻巧、近乎芭蕾舞般的凉鞋去化解重量,这种出乎意料的轻盈,让整场秀不再只是粗粝,而带着一丝诗意的呼吸。 皮革依旧是 Coach 的灵魂,但它们被重新演绎。很多皮革像是被刷上了一层颜料,带着粉笔般的哑光质感,好像从城市的墙面剥落,既有破旧的沧桑,又有刻意的时尚趣味。再生材质的使用同样明显:做旧牛仔被拼接成全新的造型,皮革被重新裁剪利用,让每件衣服都带有一份“不完美”的美学。Vevers 让旧与新的边界消失——这正是 Coach 想对年轻一代传递的信息:更新不是否定过去,而是把它变成新故事的一部分。 配饰在这一季几乎成为叙事的核心。全新的 Kisslock 圆筒包,设计为自然夹在手臂下;另一款带侧边钱夹的随性单肩包,则像是复古的重塑。最令人玩味的是吊坠:零钱包、心形挂坠、信封项链,不再挂在包上,而是悬在模特的颈间。这一做法呼应了 Vevers 提到的纽约跳蚤市场文化——那些从街角淘来的物件,混杂着偶然与记忆,让时尚变得更加私人化。Coach 在这里,不只是展示手袋,而是讲述一种“收集城市”的方式。 印花处理比以往更直白。印有纽约、Seattle 等城市天际线的 T 恤与连衣裙,把系列直接锚定在地理与氛围之中。这些图像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城市记忆的片段。色彩上,Vevers 摒弃了夸张的亮色,而是回到一种“城市自然”的调性:米色、米白、粉笔灰、褪色靛蓝,以及偶尔点缀的暖褐。它们像晨曦下的街景,被时间打磨,却依旧充满呼吸感。 Vevers 一直强调 Coach 的乐观主义,这一季他把这种情绪从单纯的青春放肆转化为一种“成年后的积极”。它不是盲目的光亮,而是承认了裂缝、包浆、摩擦之后,依然选择继续向前。这场秀证明,Coach 可以既是年轻人的街头趣味,也能是成年人的日常智慧。 Tory Burch:褶皱的优雅,刺绣的锋芒 在纽约布鲁克林 One Hanson Place 的穹顶之下,Tory Burch 本季上演了一场“精准与不完美”的对话。金色拜占庭式的天花板照映着模特们的步伐,空间本身的厚重历史感与服装的闪烁细节形成呼应——这是 Burch 想要传达的矛盾美学:复杂、对立,却又相辅相成。 Burch 在后台坦言:“女性是复杂的,我想要赞美这种复杂性与个体性。”她将这一宣言化作设计语言:挺括的西装外套与下坠的连衣裙并置,褶皱面料与精致珠饰相撞,运动装的骨架被浪漫的手工艺术柔化。她不再追逐季节性的极简共识,而是通过差异与缝合去重构一种新的女性形象。 本季的视觉核心由一件金属衬衫定格:布满皱褶的表面拒绝熨烫的规训,却在光下迸发锋利的光泽。它与浅蓝色浮雕织物半裙的组合,既优雅又带着叛逆感,成为系列的宣言——闪耀与褶皱、精致与松弛,皆可以并存。 而刺绣才是整个系列的真正线索。Burch没有让它停留在装饰的边缘,而是嵌入衣物的结构之中:手工珠饰“修补”的罗纹毛衣、以团队姓名缩写为灵感的字母组合刺绣,都带着温度与亲密感。她强调:“刺绣不是附着,而是被融入。”这种“修复的美学”赋予衣物一层叙事性:它们仿佛带着使用痕迹与手工的温度,提醒人们风格并非完美无缺,而是由时间、记忆与手艺拼接而成。 色彩则为这种叙事增添了层次。Burch 拒绝了本季秀场频繁出现的“全白极简”,转向更生动的调色盘:粉与红的针织连衣裙,蓝与黄的打蜡棉布套装,金属质感与水洗工艺并置,让整体氛围既有亮度,也保留生活的粗粝。色彩不是单纯的点缀,而是与材质的肌理并置,共同构成了“精致与不完美”的肌肤。 结构层面,她重新书写了运动装的语法。Polo 衫带有折纸般的衣领,西装外套的翻领特意开出缝隙以容纳吊坠项链,夹克背部隐藏拉链开衩,可随拉动而改变廓形。长裤与裙装的低腰线条回溯了九十年代,却通过非对称腰带和褶皱带来新鲜的不稳定感。另外,鞋履延续了她一贯的“细节实验”:50 年代小猫跟鞋被手工串珠装点,既保留复古气质,又带出一丝怪趣。它们让人意识到,所谓“日常必备”也可以带着锋芒。 整场秀像是 Burch 对“女性复杂性”的一次注解。她并没有选择某一种面向来定义女性,而是通过材料、结构与色彩的张力,重申女性可以同时是浪漫与坚毅、闪耀与不完美的集合体。在一个极简主义与安全牌盛行的季节,Burch 用她的刺绣与金属质感,创造出一种更个人化、更真实的叙事。 Calvin Klein:纽约清晨与深夜的时尚片段 在纽约东村的 Brant Foundation,Veronica Leoni 带来了她入职 Calvin Klein 之后的第二个系列。冷峻、通透的艺术空间仿佛一面镜子,映照出这个品牌的极简传统,以及它在文化层面上的延续与再造。与二月的首秀相比,这一季 Leoni 显得更为自信。她不再只是谨慎地触碰品牌的符号,而是以一种更自在的姿态,把 Calvin Klein 的性感、克制与都市语境重新书写成新的叙事。 Leoni 在秀前说过:“Calvin Klein 留给文化的,不只是衣服或品味,而是一种存在方式,一种心态。”这一想法被她称为“magnified normality”——“被放大的日常”。它是那些随意却真实的瞬间:清晨出门买咖啡时手里紧攥的钥匙串,包袋边缘的自然磨损,街角牛仔布的光泽,或是裤腰间露出的 logo 松紧带。这些生活化的片段成为她的灵感,构成了一种新的性感,它并不是刻意营造的,而是从偶然的细节中溢出。 这一理念在开场的造型里就已显现。模特们身着围裙式连衣裙,采用结构化的丝绸与棉布制成,简洁却带有某种仪式感。随后出现的套装在胸口开出低弧,隐约露出透明胸衣,让极简的线条中暗藏挑衅意味。丝质方巾裹身裙带着“比基尼式”的轻盈暗喻,其中一件采用了 1974 年的档案花卉印花。与此同时,又有仿佛修道院般的长大衣出现,那是一种极度克制的美学。 最具争议、也最具识别度的尝试,是 Leoni 对品牌标志性内衣松紧带的再造。几十年来,这条带有 logo 的松紧带一直是 Calvin Klein 的文化符号,象征着直白的可见性,也承载着 90 年代广告的记忆。Leoni 把它带入成衣:在长内衣裤上,在眼镜挂绳上,甚至被织入一条高定式的粗花呢连衣裙中。那件几乎完全由松紧带编织的礼服既是炫技的成果,也引发争论。有人赞赏它强化了品牌识别,有人批评它过于直白。但无论如何,它迫使人们去思考,当内衣被转化为外衣,它的性感是否被放大,抑或反而被稀释。 这一理念在更广阔的剪裁实验中延展。纸感褶皱的皮革风衣,轻薄如纸的飞行夹克,双领风衣配靴子与牛仔裤,松弛的套装组合,都让人联想到东村街头的真实场景。模特们像是刚买完咖啡走出的纽约人,随性而不失锋芒。夜晚的场景则通过黄油色皮革吊带以及仿佛毛巾布却由激光切割皮革制成的“浴袍”呈现,仿佛一次从派对到归家的转场。Leoni 所说的“朝九晚五”逻辑,在这些造型中被具体化,衣服跨越不同的时段与场景,既能进入办公室,也能出现在酒吧,既能是亲密的时刻,也能是街头的日常。 面料实验则让极简主义拥有了新的温度。皮革被激光切割出毛巾布的质感,丝绸与针织经过揉皱、叠裥,呈现雕塑感的体量,手工钩织与流苏则让原本的冷峻多了些许人性化的毛边。这种实验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一种态度:极简并不等于冰冷,它可以通过触感与工艺唤起情绪,甚至是一种身体的记忆。 相较于首秀,这一季Calvin Klein更自信、更完整。它回应了 Calvin Klein 的 DNA——极简、性感与日常化,又通过实验性廓形与符号的再造,将其置入新的语境。这不是颠覆,而是一种层层剥离后的再建构。在这一建构中,Calvin Klein 属于街头,也属于秀场;属于清晨,也属于深夜;属于大众,也属于个体。它是一种存在方式,而不只是外在表现。 Off-White:在制服与涂鸦之间,用边缘创造美 在纽约的屋顶上,时装变成了一场布道。Off-White 本季选择了下东区 New Design High School 的篮球场作为舞台,学生们在走廊两侧为来宾们欢呼,粉色与紫色的涂鸦在天际线的背景下闪耀,气氛既像球赛,也像街头艺术的开幕式。Ib Kamara 用这种“在地”的方式,把纽约作为灵感的母体,向黑人文化写下一封赤裸的情书。 Kamara 一直强调,纽约是 Off-White 的核心,这里是黑人文化的发生地。它让迪斯科在霓虹下狂欢,让嘻哈从街角扩散到世界,让涂鸦在破败的墙面上留下自由的痕迹,也孕育了后来被称为“街头服饰”的语言。Kamara 捕捉到的是一种迫切感,不是怀旧,而是如何在困境与粗粝中继续创造美——他把这种紧张与能量带进系列,让表达成为生存的手段。 秀场上的服装,像是一种炼金术。锋利的西装被切割拼接,黑、红、白的色块延伸成摇曳的裙摆,像地铁闸机在高峰时段的摆动。一件黑色羊羔毛大衣压在雕塑感的牛仔布之上,戏剧化到近乎负担,却正是纽约夜晚的重量。粉色衬衫镶着红色镂空,被塞进一条扎染长裤中,仿佛把上城的涂鸦墙壁直接穿上身。正装在这里不再是秩序的符号,而是与街头元素并置后形成的张力。 性感也以纽约的方式被重写。透明的网纱连体衣若隐若现,揭示与遮掩的博弈制造紧张;黑色兜帽 bodysuit 搭配绑带工装裤,像是一种带着攻击性的欲望暗语。而真正让人屏息的是一条粉红与红色交织的紧身裙,曲线模特随着节奏走动,裙子像一首旋律一样贴合身体。 色彩在这一季成为主角。拼色的紧身打底裤、饱和的粉彩色连体衣、透明衬衫和网眼拼接,都像是为速度而造的装备。扎染的图案晕染开来,像颜料浸透纸张,给传统西装一种解构的轻盈。牛仔布被彻底改写,从施华洛世奇镶边的夹克到喷绘摩天大楼的裤装,都闪烁着纽约的粗粝与闪亮。 整个空间被处理成一张巨大的城市地图。Kamara 邀请涂鸦传奇 Daze 与 Lady Pink 在墙面创作,每一面墙都象征纽约的一个区。篮球场因此变成一场视觉密码,粗粝、直接、真实,和系列的能量相互呼应。而与 New York Liberty 的合作则进一步将运动与时尚的界限模糊,喷绘皮革棒球夹克与球队的气场呼应,大象 Ellie 的现身成为轻巧的注脚。 在最后时刻,这场秀像一场屋顶上的宣讲。黑人文化不是纽约风格的点缀,而是根基本身。Kamara 把这一点写进每一件衣服里,用速度感、极繁的色彩、性感的语汇与符号化的牛仔,让人们重新认识 Off-White 的使命。Virgil Abloh 曾说,这个品牌属于所有人,而 Kamara 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延续这一使命:让黑人文化的能量被铭记,让街头与正装的冲突成为浪漫。 Altuzarra:花瓣、羽翼与幻象 Joseph Altuzarra 本季搭建了一个“再看一眼”的幻象舞台。灵感来自一个转瞬即逝的街头场景:余光里似曾相识的身影,靠近时却发现与最初认知完全不同。这种“错觉”成为系列的出发点,Altuzarra 将它转译为一种关于当下世界的寓言——在真假难辨的超现实境地里,我们该如何理解女性气质与时尚的可能性。 本季 Altuzarra 继续探讨经典女性符号:花卉、羽毛、皮草、蕾丝。但他并未照搬传统,而是通过错视(trompe l’oeil)手法与材质重组,将这些母题变形为陌生又熟悉的存在。比如,丝绸连衣裙上的手绘花卉,灵感来自电影《美国丽人》开场的花瓣雨。从远处看,它们仿佛印花,走近时才发现是以 3D 贴花拼接而成,仿佛在布料上生长。另一处,领口环绕的鸟翼图案乍看如复古貂皮披肩,实际上不过是一幅插画。 剪裁上,他在“时间胶囊”中穿梭,召唤 40 年代的好莱坞式魅惑与 80 年代的结构感。戏剧性的裙摆开衩与薄如纸的硬纱相互对抗,呼啦圈般的廓形在天真与性感之间摇摆。看似轻盈的 T 恤裙,实际上由厚挺的缎面塑造;看似瓷器般透明的薄纱裙装,却由数百朵刺绣花卉拼叠而成——这种“物质的误导”,让每一件服装都承载着双重叙事。 羽毛、亮片与针织构成的鸡尾酒礼服在舞动中闪烁着不确定的光泽;亮片顺流而下,覆盖无结构的 slip-like 连衣裙,介于随性与奢华之间。甚至配饰也延续了这种错视逻辑:经典 Origami 包被演绎为细长手拿包,有缎面、皮革及镶宝石版本,铆钉像夸张的幻象般嵌入包面。鞋履则在锋利与性感之间徘徊过膝弹力皮靴、刀锋般的细带高跟鞋,既危险又迷人。腰带垂坠的有机金属装饰,仿佛某种生物的残片。 Altuzarra 在疫情后的自述是“更自由地实验”。这种自由在这个系列中被具象化:女性气质被折叠、解构、再度拼贴,最终形成一场关于身份与幻象的叙事。正如他所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怪异的‘哈哈镜’世界里。”在这个世界中,真实与虚假不断重叠,但 Altuzarra 的回应不是批判,而是一种诗意的错位。 Khaite:雾气、波点与静奢的反叛 在纽约 Hudson Yards,一条混凝土铺就的狭长跑道,覆盖着迷雾与浅水,成为 Catherine Holstein 的舞台。模特们仿佛从破碎的冰川中走出,脚边的雾气吞没了光线,观众陷在黑暗里,唯有一道探照灯紧紧跟随身体的移动。气氛冷峻、危险,却又精准地传递出 Khaite 的精神内核:自信并非来自完美,而是在不安之中的挺立。 Holstein 一直强调,她所理解的“自信”并非表面的镇定,而是源于自觉的紧张与不安。这样的叙事听上去近乎矛盾,却与秀场上的造型完美呼应。开场造型是一件深蓝直筒牛仔裤搭配黑色小猫跟鞋,以及一件被切开两侧、向前环绕的皮革西装外套——熟悉的衣橱必备单品,被扭曲、变形,宛如一种环抱,带着克制的锋芒。 这种“扭转”的思维贯穿整个系列。连衣裙被解构、胸衣被撕裂,Julia Nobis 身上的鸡尾酒礼服塞入薄纱,故意显得有点“蠢”。Holstein 的回应却坦率:“就是要冒险。” 不怕过头,甚至允许荒诞。她的设计提醒观众:即便是雕塑感的廓形,也可以承载一份不完美的坦露。 配饰的雕塑性尤为突出——一双带跟的船鞋切开水面,仿佛嘲讽实用主义却又无比有力;露跟小猫跟、焦糖色低跟鞋与超大翻边牛仔裤,传递冷静而锋利的气息;黑色小皮鞋下搭配的是一件背部开至骶骨的极简小黑裙,极度诱惑却不失理性。 在整体风格上,Holstein 的叙事仍旧立足于纽约的“隐秘奢华”,但却渗透出西南美国的阴影与 David Lynch 式的怪诞:做旧皮革、夸张的腰带扣、渔夫夹克与毛球点缀的衬衫,让都市冷感与西部粗粝相互缠绕。更俏皮的部分来自巨大的波点,它们在低腰裙与拖地长裙上翻腾,像对盛夏流行的迷你波点比基尼的扭曲回应;厚重的手工针织在 Kendall Jenner 与 Binx Walton 身上与波点呼应,营造出既松弛又强势的闭幕氛围。 Khaite 的设计始终在“熟悉”与“陌生”之间摆荡。Holstein 喜欢把少女时期的记忆——剪开衣物、重新拼接——带回当下:超短小外套、折叠式抹胸、错位裤脚与塞满薄纱的胸衣,都像是青春实验的延续,却被压缩进极简而精致的时尚语言中。 或许这正是 Khaite 的核心:它创造出你渴望却还不存在的物件,一旦看见,便再无法被替代。Holstein 不追随潮流,她从“不安”中提炼出自信的姿态,把“安静”塑造成锋利的雕塑,把“不完美”转化为力量。 Toteme:另一种极简主义 Toteme 再次选择回到纽约,完成一次关于“未完成”的声明。作为由 Elin Kling 与 Karl Lindman 共同掌舵的品牌,它的身份始终游走于两个坐标之间:纽约的都市锋芒与斯德哥尔摩的北欧冷静。本系秀场设在 Seagram 大厦的 The Pool,一个曾是纽约权力午餐的舞台,如今却被改写为 Toteme 极简主义的舞台剧。 “Undone beauty”是他们这一季的关键词。与常规的“精确”“理性”不同,它在 Toteme 的手里变成一种轻盈的控制:包袋被故意敞开、针织背心的肩带留下毛边、模特的发丝如同尚未完全吹干,带着一丝急促出门的生活质感。松弛不是失序,而是一种克制后的留白。 系列的色彩选择依旧是 Toteme 的冷静基因:明亮的白与沉稳的黑构成主旋律,偶有褪色粉、深绿与珍珠光泽的象牙色插入,犹如呼吸的停顿。质感才是本季真正的语言:起皱的棉布、仿旧的亚麻、带毛边的针织、微微发光的金属纱线。它们让衣服看上去“被穿过”,而非全新无瑕,既有亲密感,又有着被时间打磨的美。 廓形处理在放松与严谨之间摇摆。Kling 在后台提到自己喜欢“被紧密针织拥抱的流动丝绸”——这种并置成为系列的隐秘张力。一件紧身 V 领针织毛衣叠在超大号条纹男式衬衫外,传递出北欧式的锋利控制;而在另一边,丝缎制成的香烟裤与风衣,却以柔滑的流动性抵消了硬朗。所谓 undone,在这里不是废弃秩序,而是精确与松弛之间的平衡。 手袋系列成为此次秀场的另一条线索。从经典的 T-lock 到信封包、手提包,再到拉菲草款式,Toteme 把它们放进了不同的日常场景——模特们甚至带着毛巾入场,暗示着海滩与度假的联结。最终的压轴造型进一步强化这种氛围:针织紧身衣、连体泳装与瑞典蕾丝罩衫的组合,让 Toteme 的极简语汇突然多了一层浪漫,几乎像是私人记忆的折叠——来自祖父母夏日别墅的桌布被移植进当代衣橱。 Toteme 的坚持不在于追逐趋势,而在于如何把奢侈与日常调和为一体。Kling 与 Lindman 借由“未完成”的语法,强调了一种新的极简主义:不再是冷峻的控制,而是可呼吸的空间。它既是精确的,也是松散的;既是都市的,也是私人化的;既是瑞典的,也是纽约的。 Diotima:狂欢节的幽魂与性感 伴随着钢鼓与人群的喧嚣,模特们仿佛从一场漫长的 J’Ouvert 清晨狂欢中走来,面庞与发丝间溅染银粉,身体被钩针、羽毛状纤维与亮片所覆盖。刚刚出任 Proenza Schouler 创意总监的 Rachel Scott,在这里调动的不只是布料,而是一段历史的身体记忆——加勒比狂欢节,以及它在散居群体中的延续与变形。 狂欢节的本质是抵抗,是在压迫下生长出的文化实践。它既是游行,也是对街道的占领,是以欢愉、性感与感性的方式去拒绝任何形式的支配。Scott 并未将其符号化为复古的装扮,而是把人物角色的痕迹拆解成当下可穿的结构与细节。譬如讽刺美军水手的 “Bad-Behaviour Sailors”,在她手里成了熔化亮片滚边的轻盈风衣,或是饰有管状雪尼尔罗纹的针织上衣,水手领随身体起伏,带着滑稽却又锋利的能量——这既延续了她个人一贯的手工质感,也预示着 Proenza Schouler 在她掌舵下的新篇章。 Baby Doll,这个表面甜美、实则带着矛盾张力的角色,被重新转译为收束的短袖夹克与编结、撕裂的裙装。裙摆在走动间散开,呈现出复杂的层次,如同角色本身被遮蔽又被揭露的性格。至于狂欢节不可或缺的 Dame Lorraine,她那戏谑而夸张的胸臀比例,被轻盈化处理:内部仅有衬裙支撑,羽毛般的布料随动作飘动,从未真正束缚身体。Scott 让角色的幽魂徘徊在衣物之间,却以更当代、更自由的方式存在。 整个系列的另一关键符号,是对“笼式胸罩”的再造。这个几乎赤裸的道具,在 Scott 的手中转化为深 V 翻领的西装外套与晨礼服,强调胸部线条,却以剪裁与材质赋予其权力感,而非单纯的挑逗。她同时推出了水晶网针织比基尼、长袖泳衣与低裆裤,性感、实用与实验性交织,成为系列的强力节点。 色彩的冲撞是 Scott 的语言核心。从洋红、番石榴粉、荧光酸橙,到石榴红,与风暴灰、孜然棕、黑与白混合,整个调色板像一场辩论,带着摩擦与能量,恰如狂欢节的混乱秩序。Scott 强调:“这是一种情绪的延续。我仍然愤怒,但这种愤怒如今通过 exuberance(欢腾)与 sensuality(感性)显现。” 更令人玩味的是,她在秀场声音中加入了小野洋子的呻吟(取自《Double Fantasy》),与钢鼓声的交织制造出一种张力:公共空间中的情色,直白而颠覆,抵抗异性恋规范的单调。观众们的身体在音乐与视觉的层叠中被牵引,仿佛参与到一场游行,而不只是观看。 Private Policy:当工装遇上 AI 李浩然,这一次单独站在创意前线,在与瞿思颖分开后,用一场既务实又暧昧的秀,提出了一个看似天真、却让人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能成为朋友吗?” 表面上,这是一次围绕人工智能的探讨。后台,李浩然明言自己关注的是 AI 在情感、工作甚至存在层面上的威胁与承诺。但走上T台的衣服,却很少流露出未来主义的冰冷符号。相反,它们更像是一种“未来美式”的拼贴:来自工作服的结构,来自波西米亚的自由,来自学院派的乐观,彼此交错,却被李浩然的手法推向陌生的方向。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系列短款夹克。肩部被刻意塑形,带来一种硬朗的雕塑感,衣摆收短,停在腰线上方,迫使观者的视线落在躯干的中段。与其搭配的,是或宽松或挺拔的裤装:军绿的高腰长裤对照波点泡泡裤的夸张体量,仿佛理性与戏谑并置在同一个身体之上。细节之中,功能性成为另一条暗线。贴袋被放大,缝线成为装饰,粗壮的拉链与金属按扣不仅是机械性支撑,更像是李浩然对“工具”这一概念的再想象。那些本该隐匿的结构被暴露在外,反而让衣服具备了更真实的重量感。 然而,系列并非全然钢铁与棉布的对抗。波点元素贯穿始终,或以印花出现在体积感裤装上,或藏身于提花纹理和里衬跳色中。硅胶材质则将这一经典图案拉入未来感的维度:不再轻盈,不再可爱,而是奇异的表面,既陌生又亲近。这种“不安”的气质,正好回应了 AI 主题——一种我们熟悉却又无法掌握的存在。 如果说服装是一次尚算谨慎的探索,那么机器人 Baobao 的出现则让全场的语境转向诗意与不安的交界。由上海 MirrorMe Technology 打造的 Baobao,在舞台上在人形与四足形态之间切换,既是陪伴者,又是异物。它与模特并肩走秀时,观众的注意力被强迫性地分裂——是衣服?是人?还是机器?这种模糊恰恰是李浩然想要营造的氛围:吸引、怀疑、好奇同时并存。 最终,Private Policy 并未提供答案。李浩然的设计没有替我们解读 AI 的未来,也没有预测人与机器的关系走向。他所做的,是让工装、波点、硅胶、透明面料与机器人共处一室,让观众在暧昧的美式未来感中自我提问:当智能可以被编程,当情感可以被复制,我们还能如何界定“朋友”? Luar:祖源幻想,黑暗中的狂欢 灵感的起点,是街头。Raúl Lopez 拍下的节庆影像中,有殖民的阴影,也有抵抗的火焰。狂欢节在多米尼加并非单纯娱乐,而是一种讽刺与反叛的仪式:在殖民者的注视下,奴隶与原住民通过服饰与舞蹈完成一次又一次的隐秘抗争。Lopez 说:“它是殖民者、奴隶与原住民之间的交错,但最终,每个人都在其中寻找喜悦。” 这种“黑暗中的喜悦”构成了系列的主旋律。开场的黑色天鹅绒剪裁锋利,肩线锐利到带有威胁感,那是殖民者的象征。伴随持续的低沉船笛声,模特们穿着修长外套与精准的窄腿裤行走,冷冽的气息贯穿全场。然后,喜悦逐渐渗透:Debra Shaw 身着的贴身礼服宛如潜水服,以亮片与羽毛密布全身,动作间闪烁的光芒仿佛在躯体上爆炸出狂欢的能量。 工艺是系列另一层的叙事。Lopez 并未止步于引用,而是与多米尼加的手工艺人直接合作,将狂欢节的真实语汇转化为时装语言。Cotui 地区以干香蕉叶或塑料袋编织的 “Funduses” 被转化为黑白印花斗篷,覆盖在钴蓝色吊带与长裤之上;另一件黄色 Funduses 夸张领饰,被黑色蜂巢状图案叠覆,呼应全季的明星面料——一款宛如羽毛编织在黄色底布上的激光切割材质。手工艺的精细与舞台化的张力在此交汇。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色彩。向来偏好黑与金属质感的 Lopez,这次给出钴蓝、亮黄、红与黑的绘画式印花,取材自 Barahona 地区的 “Los Pintaos” 传统,他们以涂抹身体来宣告自由与身份。这种原始的身体表达,被转译成牛仔与棉质套装,带来一种带电般的能量。 配饰的使用同样精准。琥珀与 Larimar 石从博物馆档案中被取出,制成巨大夸张的首饰,佩戴在模特身体上,既是祖源的痕迹,也是未来的符号。羽毛、塑料条、手工串珠等材质被反复叠加,让造型在边缘游走——奢华又近乎野性。 当然,Luar 的 DNA 并未缺席:宽肩夹克、雕塑感皮革短外套,以及大热的手袋新品,都在黑暗狂欢的氛围中重新亮相。它们像是提醒观众,即使身处寓言与神话的世界,Lopez 依旧懂得如何在现实市场中游刃有余。 整场秀是一次姿态鲜明的宣言。在许多设计师后退、不再强调政治的时刻,Lopez 却毫不退缩。他让服饰成为一个群体的呐喊:我们在黑暗中坚持,我们在狂欢中彼此凝聚。正如他所言,“这真正关乎我们如何在坚韧中找到喜悦。”

来源:NYLON尼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