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丰裕,越贫瘠?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2 23:30 1

摘要:技术赋予我们前所未有的连接能力,却也带来了无法忽视的精神疏离。当屏幕暗下,一种无声的空虚与焦灼常在。我们似乎无所不知,却总与这个世界的真相保有距离;我们与万物日渐互联,却在现实中倍感孤独;我们制造了越来越像人的机器,而人却变得越来越像机器。

转自:长安街知事

在此前热播的一档喜剧节目中,作品《时间都去哪儿了》凭借其“当代青年手机上瘾图鉴”的生动演绎,精准捕捉到当下许多人的数字生存现状,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

当下的数字生态空前繁荣,在提升信息容量和效率的同时,也悄然将我们推向一种新的困境:外在生活世界日益“忙碌”,内在精神世界却正不可避免地滑向“空洞”。

深夜的屏幕微光,映照着一张张在信息流中漫游的面孔。指尖划过,热点、趣闻、短视频、快资讯……我们仿佛置身一个永不打烊的信息超市,应接不暇。

技术赋予我们前所未有的连接能力,却也带来了无法忽视的精神疏离。当屏幕暗下,一种无声的空虚与焦灼常在。我们似乎无所不知,却总与这个世界的真相保有距离;我们与万物日渐互联,却在现实中倍感孤独;我们制造了越来越像人的机器,而人却变得越来越像机器。

我们逐渐接受工具、效率和系统理性的塑造,成为庞大信息系统中的一个节点,不自觉间也交出了那份独属于“人”的生动与自在。

数字时代以前所未有的慷慨铺开一场“信息盛宴”,却也悖论般地催生出日益普遍的精神饥饿。当碎片化逐渐成为塑造人类认知习惯的主导模式,当宏大叙事在信息洪流中被不断稀释和冲刷,一种“丰裕中的贫瘠”正悄然蔓延。

史铁生写道:“事实上你唯一具有的就是过程。”然而,沉浸在当下纷繁的“信息结果”里,沉迷于下意识接受和即时反馈,我们正在剥离“信息过程”作为生成意义重要环节的价值。

喧嚣的数字媒体,将结构性的知识、深度的思辨,压缩成易于吞咽的“数字糖精”,绕开了理解与内化所必经的那段漫长艰辛的精神跋涉——我们看似拥有了强大的信息消费能力,却也在无形中拒绝了走向意义深处的可能性。

走出精神饥饿,并非要我们离弃这场“信息盛宴”,而是要在其中学会清醒地“进食”:重拾自我的能动性、重建判断的主体性,从而走出一条更开阔的精神成长之路。

第一,重拾“精神修养”的功夫。中国社会的文化传统历来注重通过向内探求以提升心灵境界。面对汹涌的信息洪流,我们亟需培养一种总体性的信息自律,有意识地将目光投向那些值得被沉淀、能够滋养心灵的信息养料,主动为沉思和内省留出空间,追寻一种更高层次、归于从容的“精神之乐”。

9月14日,北京,2025“我与地坛”北京书市在地坛公园举办。

第二,追求真正的“精神实现”。精神的本质在于自由,而真正的自由并非被算法所圈定的有限选择,而在于人基于独立意志的积极创造。这意味着我们应当努力从被动的信息消费者,转向主动的意义创造者。借助数字工具去学习、实践和创作,在认识并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将内在的思想和情感力量外化为现实的文化成果与文明贡献。

只有让精神追求付诸实践,在创造的历程里生成意义、确证价值,我们才有能力超越虚无,获得真正的自我实现。

8月9日,北京,首届国际机器人与艺术设计双年展。

第三,投身切实的“精神解放”。精神发展从来离不开现实的实践根基。精神的困境,往往植根于现实的土壤;我们不能沉溺于数字幻象,却忽视那些真正塑造精神世界的现实条件。

数字技术理应成为我们理解社会、洞察现实的桥梁,推动我们去关注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关系的革新、自由时间的保障等现实问题。只有将内在的精神求索与改造现实的生动实践紧密结合,才能从根本上破除精神的枷锁,走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走出“信息盛宴”背后的精神饥饿,已经成为一个关乎我们如何安顿自我、塑造未来的时代性命题。数字技术无法替代人类思考“为何而活”的终极追问,在这场“信息盛宴”中,人们更应致力于成为清醒的“思想庖丁”,以修养积淀精神的厚度,以创造实现精神的自由,以实践开拓精神的疆域。

唯有重塑精神发展的内在路向,在喧嚣的数据浪潮中重建意义的坐标,我们才能将奔涌不息的信息洪流,转化为真正滋养这个时代的精神食粮。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