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专访复星医药董事长陈玉卿:出发与归来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2 23:31 1

摘要:26年前,陈玉卿进行了一次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出发”,他选择离开高校讲台,在一家中美合资企业获得了第一份“体制外”的工作,成为一名人力资源(HR)工作者,这是一个在他看来“能帮企业也能帮人”的岗位。2010年1月,陈玉卿加入复星医药集团,期间辗转多个岗位,从人

26年前,陈玉卿进行了一次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出发”,他选择离开高校讲台,在一家中美合资企业获得了第一份“体制外”的工作,成为一名人力资源(HR)工作者,这是一个在他看来“能帮企业也能帮人”的岗位。2010年1月,陈玉卿加入复星医药集团,期间辗转多个岗位,从人力资源负责人到医疗健康服务板块的业务运营等,直到2025年4月29日正式履新复星医药董事长。

复星医药董事长陈玉卿

踏上企业之路时,他或许并未想到,自己将会执掌一家市值近千亿元的全球化创新型医药企业。当谈及复星医药的工作经历,让陈玉卿最为触动的是这家公司的文化。他认为在复星医药的个人职业跨越发展既源自内在的一份人生追求,但更重要的是企业本身所孕育的土壤。

“复星医药一直很重视人力资源,文化上强调开放创新,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多元包容,这样的组织自然为复星医药人的发展创造了更多机遇。创新需要文化与人的传承,需要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并激发团队全力以赴去达成。”

在他看来,复星医药企业文化的精髓和关键在于始终保持创业之初的企业家精神与创新活力。对复星医药来说,创新不是选择,而是医药企业的使命。“它关乎的不仅是治疗,更是治愈;不仅是产品,更是希望。”


创新,聚焦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自1994年复星医药在上海创立,三十多年来,复星医药始终以创新为核心,以全球化为视野,以服务好患者为中心。

“创新能力的体现不仅是自主研发,还包括BD、基金孵化、产业投资等多种方式。”陈玉卿强调,“但最重要的是:产品必须聚焦真正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疗效显著,技术领先。”

复星医药里程碑式的创新转型始于2009年,当时重点布局了大分子生物药创新平台复宏汉霖及小分子化学药创新平台复创医药。十年磨一剑,自2019年自主研发的中国首款生物类似药汉利康®(利妥昔单抗注射液)获批以来,复星医药已经累计上市12款创新药品,包括全国首款CAR-T产品奕凯达®(阿基仑赛注射液)、全球首个获批一线治疗小细胞肺癌的抗PD-1单抗汉斯状®(斯鲁利单抗注射液)、全球唯一双通道止吐药奥康泽®(奈妥匹坦帕洛诺司琼胶囊)等。复星医药不断夯实在实体瘤、血液瘤、免疫炎症等核心治疗领域的布局,抗肿瘤产品已经覆盖化疗、靶向、细胞治疗及肿瘤支持等多个维度。同时,引进的一心坦®、旁必福®、倍稳®等创新药品接连上市,持续完善着复星医药在心血管、肾脏与代谢等慢病领域的产品布局。

他举例道,复迈宁®(芦沃美替尼片)作为复星医药首个自主研发的小分子创新药,其双适应症的获批填补了国内罕见病肿瘤治疗的空白。“这类疾病患者群体不大,但需求极为迫切。对我们来说,做这类药不仅考虑商业价值,更看重临床价值和社会价值。”该药获批不到一个月就已经临床投用,并已经在上海、北京、广东、山东、江苏、湖南等多个省市的医院落地,为相关肿瘤罕见病患者带来高品质的治疗新选择。

另一个例子是CAR-T产品奕凯达®(阿基仑赛注射液)。作为复星医药与Kite Pharma合作引进的国内首款CAR-T细胞治疗产品,它为中国的淋巴瘤患者带来了国际领先的治疗选择。陈玉卿透露,团队正在持续提升奕凯达®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让更多患者受益,才是创新的最终目的。”截至2025年上半年,奕凯达®已经被纳入超过110款省市惠民保和超过90项商业保险,备案的治疗中心覆盖全国超过28个省市、数量超过200家。

在阿尔茨海默病领域,复星医药今年许可引进口服小分子药物AR1001,并与医疗器械与医学诊断业务协同推进。“这是我们针对神经退行性疾病诊疗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有益探索。不仅要延缓疾病进程,更要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2025年上半年,复星医药的创新药品收入超过43亿元,同比增长14.26%,占到制药业务收入的31%。仅2025年上半年,在治疗药物方面,就有4个创新药品共5项适应症、57个仿制药品种获批,另有4个创新药品、22个仿制药品种申报上市。

支撑这一成绩的是持续多年、高强度的研发投入——2024年,复星医药研发投入共计55.54亿元,其中,研发费用36.44亿元;制药业务研发投入49.10亿元,占到制药业务收入的16.98%。目前,复星医药已经建立起包括复宏汉霖、全球研发中心、复星凯瑞在内的三大创新药研发主体,构建了抗体、ADC、细胞治疗、小分子四大技术平台,形成自主研发、合作开发、许可引进、深度孵化、产业投资相结合的全球化研发体系。

“创新需要信念,也需要耐心。”陈玉卿说,“从生物类似药到原创药,从跟随创新到源头创新,这条路我们走了十几年,复星医药的创新管线价值还在持续优化和提升。”


全球化,不是“走出去”,而是“融进去”

当然,创新除了疗效和技术领先性,还要考虑一款药物的市场规模和商业价值。“这两者的结合很重要。”陈玉卿说,“否则企业的快速成长可能会受到一定挑战。”

复星医药的快速成长在国际化方面格外引人注目,企业始终立足创新坚定地“出发”,积极拓展全球市场。截至2025年6月30日,复星医药已经有13条制剂生产线通过美国、欧盟、WHO等主流法规市场GMP认证,制药与医疗器械业务海外商业化团队超过1,000人,营销网络覆盖11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5年上半年,海外收入54.78亿元,占到总营收的28.07%。

“复星医药的全球化,不是简单地把产品卖到海外,而是要在全球构建真正的产业能力和商业化能力。”陈玉卿如此定义国际化的内涵。

但今天他更看重的是全球化中的本土化。在美国市场,复星医药已经组建本土临床和商业化团队推进抗PD-1单抗斯鲁利单抗的商业化准备,并开展针对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美国桥接试验,目前已经开设超过100个试验中心。

“我们不是简单地输出产品,而是融入当地医疗体系。”陈玉卿举例说,在非洲市场,复星医药通过推进疟疾防治项目、本地化药品生产、开展医疗培训等措施,深度参与当地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截至目前,我们已经累计有37个抗疟疾产品通过WHO预认证,累计向全球供应超过4.2亿支注射用青蒿琥酯,救治超过8,400万重症疟疾患者,大部分为5岁以下儿童。”

在非洲、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复星医药建立了6个区域性分销中心,提供药品注册、流通、学术推广等一站式服务;在中东通过与本地合作伙伴战略合作,共同推进创新技术与产品在沙特阿拉伯落地。“每个市场都有其特殊性,需要因地制宜的策略。”

陈玉卿强调,我们虽然在创新的路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全球化的征程中必须保持谦卑之心。“我们对全球的创新竞争格局要有清晰的认知和敬畏,要尊重不同市场的规则与文化,要能包容、融合当地的优秀人才和合作伙伴。”


AI,是工具更是文化,效率之上更见人性

在采访中,陈玉卿并不掩饰对复星医药过往成就的自豪,也坦然谈起曾经错失行业机遇的遗憾。“创新路上,我们确实走过一些弯路,也交过不少学费。”他坦言,“曾经因为资源分散,错过了某些关键靶点的布局时机;也有一些在研项目,因为进展不及预期而被我们主动叫停。”

正是这种直面反思的态度,持续推动着复星医药研发体系的进化。他提到,公司已经组建科学顾问委员会(SAB),引入国内外顶尖专家,强化对研发方向的科学评估与决策。“在创新药研发中,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方向一旦错误,投入越多,损失越大。”

积极拥抱AI技术,赋能创新药研发,未来也将是复星医药的战略重点之一,陈玉卿将其总结为“意识上拥抱AI、行动上使用AI、文化上培养AI”。

作为国内医药行业首批引入AI决策智能体平台的企业,复星医药在AI应用上已经走出实质性一步。

“AI对于复星医药而言,不仅是研发提效的工具,更是组织进化的重要契机。”陈玉卿说。目前,PharmAID决策智能体平台已经用于靶点发现、分子优化、临床试验设计等多个环节,极大提升了研发效率与决策质量。

他举了一个具体例子:“在我们某个肿瘤创新药项目中,PharmAID决策智能体平台帮助团队快速分析了数百万份文献和临床数据,将靶点验证时间缩短了60%以上。这不仅加快了研发进程,也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

除了研发环节,AI正在复星医药的各个业务领域发挥作用。“在我们的营销体系,AI工具帮助团队分析医生处方行为和市场趋势,实现更精准的学术推广;在生产质量领域,AI视觉检测系统提升了药品包装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但陈玉卿强调,AI永远不能替代“人”的价值:“AI再强大,也不能替代科学家的直觉、工程师的匠心,以及我们对患者需求的理解。”他提出,复星医药正在推动“AI Business Partner”机制,在每个业务板块培养AI应用带头人,形成敏捷的组织网络和AI文化。

“最终,AI应当成为我们创新和全球化的‘加速器’,而不是‘替代者’。”陈玉卿总结道。


未来:坚持长期主义,做难而正确的事

回顾复星医药的发展历程,陈玉卿认为,企业最重要的能力是“在不确定性中坚持战略定力”,“创新药研发周期长、风险高,全球化挑战复杂多元,AI技术迭代迅猛……这一切都要求我们既要有拥抱变化的勇气,也要有坚守初心的韧性。”

他曾经亲历2020年年初的武汉抗疫一线,深知医药企业在特殊时期所承担的生命托付之重。“那个时候,物资紧缺、经验不足,但我们知道,复星医药必须站在最前面。这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信仰。”

如今,作为复星医药的掌舵者,他明确提出未来十年愿景——“成为一家全球化的Big Pharma”。而实现路径,依然围绕三大核心:创新引领、深度国际化、全面拥抱AI。

倘若将陈玉卿当年的“出发”,视为一个不甘平凡的年轻人对自我价值与潜能的探寻,那么此后一切的实现与绽放,便是他对人生意义最深刻的“归来”。同样,复星医药每一次奔赴星辰大海的“出发”,也皆是为了更坚定、更从容地“归来”——回到“解决临床需求”这一永恒不变的创新原点。

“让每个家庭乐享健康,是复星医药不变的初心与使命。”陈玉卿说道。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他正带领复星医药书写中国医药企业创新与全球化的新篇章。而他们的故事,才刚刚启幕。

来源:财富中文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