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代书坛,有这样一位书法家:他以传统为根,以创新为翼,用一笔一墨勾勒出中华文化的千年风骨;他以笔为舟,以纸为海,载着传统艺术的精髓驶向更广阔的天地。他就是被业界誉为“墨海行舟人”的刘先永(笔名墨龙)。
著名书法家刘先永创作时拍摄
光耀华夏讯(记者 许顺喜 摄影 冯永军)在当代书坛,有这样一位书法家:他以传统为根,以创新为翼,用一笔一墨勾勒出中华文化的千年风骨;他以笔为舟,以纸为海,载着传统艺术的精髓驶向更广阔的天地。他就是被业界誉为“墨海行舟人”的刘先永(笔名墨龙)。
从周口到北京:一位书法家的文化苦旅
1964年,刘先永出生于河南周口,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赋予了他对书法最初的热爱。幼年时,他便沉浸在柳公权《玄秘塔碑》的骨力遒劲中,临摹颜真卿《多宝塔碑》的浑厚端庄,揣摩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的险峻严谨。一笔一划间,他不仅打下了扎实的楷书功底,更在心中种下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传承的种子。
著名书法家刘先永书法作品
“书法不是简单的写字,而是用笔墨传递精神。”刘先永常说。带着这份信念,他考入周口教育学院,后又赴北京师范大学书法高研班深造,系统研习书法理论,将实践与理论深度融合。从周口到北京,他跨越的不仅是地理距离,更是从地方文化到全国艺术舞台的跃升。
博采众长:在传统与现代间寻找平衡
刘先永的书法,既有传统书法的严谨法度,又融入了现代审美的灵动气息。他痴迷于王羲之《兰亭序》的飘逸洒脱,反复临摹《圣教序》的行云流水,更从历代名家作品中汲取养分,形成了“运笔如风,节奏分明;内蕴如水,韵律悠长”的独特风格。
著名书法家刘先永书法作品
“书法是时间的艺术,每一笔都需沉淀,每一划都要有呼吸。”他独创的“节奏运笔法”,通过提按顿挫的细微变化,让作品在静态中蕴含动态之美。这种创新,既保留了传统书法的精髓,又赋予了作品时代气息,令观者为之动容。
荣誉等身:以作品见证艺术高度
刘先永的书法成就,早已得到业界的高度认可。他的作品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书法展中斩获一等奖,更在第十三届北京国际文博会上惊艳亮相,被国际友人赞誉为“东方美学的流动诗篇”。2019年,他受邀参与首都博物馆书画院组织的雄安书画笔会,与全国书法名家共话艺术,用笔墨为雄安新区注入文化基因。
著名书法家刘先永书法作品
“书法家的使命,不仅是创作,更是传播。”刘先永的作品多次被国内外机构收藏,但他更看重的是书法对大众文化生活的浸润。他常说:“一笔好字,能让人静心;一幅好作品,能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温度。”
著名书法家刘先永书法作品
从书斋到社会:以书法传递文化力量
作为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电视台《水墨丹青》栏目签约书法家,刘先永始终以“文化使者”的身份活跃在公众视野。他担任北京宣和书画艺术研究院理事,参与策划多场书法展览;作为中国书法名家联合会会员,他深入社区、学校,开展公益书法讲座,让更多人感受到书法的魅力。
著名书法家刘先永书法作品
“书法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全民的文化财富。”在他的推动下,书法逐渐从书斋走向大众,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桥梁。
如今,年近六旬的刘先永依然笔耕不辍。他的工作室里,墨香四溢,一幅幅未完成的作品静静诉说着他对书法的热爱与执着。在他看来,书法是一场永无止境的修行:“每一笔都是新的开始,每一幅作品都是对传统的致敬。”
著名书法家刘先永书法作品
从周口到北京,从地方名家到全国书坛中坚,刘先永以笔墨为舟,载着中华文化的精髓远航。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位书法家的成长史,更是一部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时代答卷。正如他所言:“只要还有人愿意拿起毛笔,中华文化的血脉就永远不会断。”
著名书法家刘先永书法作品
从五岁描红到名动书坛,刘先永用六十年光阴证明:真正的艺术,从不在浮华中迷失,而在坚守中绽放。他的笔墨,既是历史的回响,也是时代的注脚,更是一位书法家对文化传承最深情的告白。
书法家刘先永书法作品被北京窦店企业家收藏
刘先永(笔名墨龙),当代著名书法家,1964年8月出生于河南省周口市,现居北京,毕业于周口教育学院并进修于北京师范大学书法高研班。现为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中医药文化工作委员会特聘艺术家、中国教育电视台《水墨丹青》栏目签约书法家、北京宣和书画艺术研究院理事、中国书法名家联合会会员、中医药文化网国学书画栏目顾问、中国周易新闻网国学书画栏目顾问、光耀华夏网文化艺术顾问。责编:李明
来源:观察者说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