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最被低估的运动,抗抑郁还能夺回专注力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2 22:01 1

摘要:之所以问这个问题,是因为我发现越来越多人开始「卷」运动了——从跑步、瑜伽到徒步、拳击,不管是网络上还是身边的朋友,感觉每一个细分赛道的风都很大。

快问快答:你认为世界上最好的运动是什么?

之所以问这个问题,是因为我发现越来越多人开始「卷」运动了——从跑步、瑜伽到徒步、拳击,不管是网络上还是身边的朋友,感觉每一个细分赛道的风都很大。

而世界卫生组织对于「世界上最好的运动」的回答其实是:走路。

没错,无论是带有锻炼性质的快走、还是跟伴侣出去遛弯、跟朋友去citywalk,抑或单纯想戴着手环出门刷步数,可能都有你意想不到的益处。

每天走7000步

抑郁风险降低31%

在遥远的过去,走路几乎就是人类的「天职」。

对现代猎采社会(如坦桑尼亚的哈扎人群体)的研究发现,哈扎男性平均每天行走约 14 公里,女性约8公里[1]。这种长时间的行走,不只是为了迁徙,更是日常觅食和狩猎的一部分。人类学家提出的「持久狩猎」(persistence hunting)假说认为,人类通过耐力行走和慢跑,能够在炎热的环境中长时间追逐猎物,这是其他捕食者难以做到的[2]。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大脑和身体,正是在「边走边觅食」的过程中塑造出来的。

所以不得不说,现代人长期久坐简直就是一种暴殄天物式的退化。严重削弱了我们天生适应持续走路的生理和心理机制。

一项包含了33项观察性研究、总样本为96173名成年人的荟萃研究表明,较高的每日步数与较少的抑郁症状相关除此之外,对于已有抑郁症状的参与者来说,不同频率、持续时间、不同类型的步行均可显著减轻一定的抑郁和焦虑症状。对于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 ,PPD),也有研究表明散步、有监督的和基于小组的干预措施(包括每周 90-120+分钟的中等强度散步)可更大程度地降低产妇的抑郁评分[5]研究还表明,以中等强度(每分钟 100–130 步)步行 30 分钟以上,不仅能让情绪更愉快、焦虑感下降,还会促进体内多巴胺和内源性大麻素的释放,从而带来放松与满足感[6]。

图片来源:网络

正念的行走,会自动削弱

反刍思维对我们的攻击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体验:枯坐在书桌前也想不出一个工作方案,这时候站起来走走、散散步反而会激发出灵感。

斯坦福大学也做过一个实验,发现人在散步时的创造力产出平均高了60%[7]。(甚至这篇文章的灵感就来源于作者和导师在散步时的对话!)

其实,这和我们大脑中的一个区域有关,这就是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 DMN)。它就像是大脑的后台程序,在我们休息、发呆的时候会活跃起来。

它承担了自我叙事、回忆过去、想象未来、猜测他人想法的功能,我们的创造力、想象力,甚至一些深层次的自我反思,都有赖于它的运行。

走路是一种下意识的、不需要耗费太多注意力的活动,会释放出部分的认知资源。因此,人在走路时更容易进入「自由联想」的状态。

图片来源:《迷失东京》

不过,DMN的过度活跃也会对人造成困扰,比如容易焦虑、反复回忆不好的事情。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反刍思维」。

「反刍」是一种易引发抑郁的典型思维模式。这份【抑郁思维模式测试】将会从潜在表层两个角度,检测出容易导致你抑郁的思维模式。

(9.22-9.24 限时优惠,测评立减 ¥10)

点击购买,测测抑郁思维模式

那有没有办法既能享受走路带来的灵感,又避免被无休止的思绪裹挟呢?

一种方法是「行走冥想」(walking meditation)。许多研究都表明,正念和冥想练习可以有效缓解DMN过度活跃带来的困扰。

行走冥想和随意散步不同,要求人把注意力放在当下的身体感受上:脚掌触地的感觉、呼吸的节奏、手臂轻轻摆动的动作。当注意力被引导回这些细微的感受时,大脑就不再那么容易陷入负面的想法之中。

所以,下次无论是写不出论文、做不出PPT,与其一边着急一边又焦虑地刷社交媒体,不如站起来、走两步。就算不能文思泉涌,至少也能收获平静✌

图片来源:《完美的日子》

长期坚持走路的人

注意力更敏锐

大脑衰老得更慢

走路不仅仅是锻炼身体,还养脑子。

研究发现,规律的步行能让大脑在处理信息时更加高效。

一项对青春期前儿童的实验显示,包括步行在内的单次、短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以改善儿童对注意力的认知控制[8]。对于患有ADHD的儿童而言,在公园散步20分钟也能提高即时注意力[9]。

长期步行者在执行控制任务时前额叶激活更高,而额叶正是负责计划、决策和执行功能的关键区域。

这种改善意味着,大脑在处理复杂任务时,可以更快地筛选信息、作出反应。即便是轻松的日常步行,也能为大脑提供「锻炼机会」,让注意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慢慢增强。

图片来源:《步履不停》

「老年人」走路,好处就更大了!

研究显示,60 岁以后,大脑总容量每年以 0.2% 的速度下降。但是与每天步行不足5000步的人相比,步行10000步的人大脑衰老时间减少约1.75年。

即便同是运动量不达标的人,每天走7500步的人脑容量也更大,相当于脑衰老减少约2.2 年[10]。一项针对55-80岁久坐老年人的干预研究发现,相比单纯的拉伸,每周三次、每次20-40分钟的快走,坚持一年后可使老年人海马体体积增加2%,空间记忆显著提高[11]。

图片来源:网络

要走,就去户外走!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想问在家里随意走算不算。当然,对身体来说只要动起来总比坐着刷手机好。

但是有些心理效益,真得多出门走走。

有一种用来衡量认知功能的脑电生理指标,叫做P300,它通常与注意力和工作记忆相关。P300的振幅越大,表明注意力越集中、工作记忆越有效。一项研究显示,在户外步行 15 分钟后,P300的性能得到改善,振幅增加。在室内步行 15 分钟后没有看到结果[12]

这其实是因为,行走在户外能够更直接地接触到自然环境。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注意力可以分为两种:

定向注意力(directed attention):需要主动付出意志来聚焦目标的能力。比如开车、专注学习等。

非定向注意力(involuntary / soft attention):被不突兀的刺激捕获,无需主动努力。

长时间刷手机、学习,其实都在损耗定向注意力。注意力恢复理论认为,自然环境中柔和的刺激可以毫不费力地吸引一个人,从而恢复一个人的定向注意力[13]。

图片来源:《小森林》

而能达到这一效果的「自然环境」,通常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标准:

心理逃离(Being Away)

柔和吸引(Soft Fascination)

延展性(Extent)

相容性(Compatibility)

因此,那些能让人心理上离开日常,且用柔和、不抢夺注意力的景象(树影、风声、鸟鸣)持续吸引感官,就是自然环境。

所以,知道该去哪散步了吧:

林荫小道✔️ 室内走廊❌

公园✔️ 水泥广场❌

校园绿径✔️ 临街人行道❌

一个小知识:散步时主动觉察、探索,并与环境产生互动可以提升步行体验、放大心理健康效益[14]。

认知参与策略认为,注意力恢复取决于人与环境的互动,而非环境本身。所以除了走多少步、在哪走,「怎样走」也很重要。

下次散步不妨尝试一下:

专心聆听环境中的声音

拍下最打动自己的画面

想象这片环境在时间中的变迁

《实操版科学走路锦囊》

请笑纳

走路看似是人最自然的动作,但姿势对身体的保护作用常常被忽视。

快码住几个正确走姿的tips:

脚步顺畅:保持脚跟外侧—脚掌—大脚趾蹬离的落脚顺序,这种姿势会使足底压力峰值降低,踝关节力受力更为均匀;

身体对齐:侧面照镜子时,耳朵—肩峰—髋关节—外踝应在同一条直线上,避免含胸驼背。

核心肌群参与:臀部发力,轻轻收紧腹部,核心肌群稳定住脊柱,可以让下肢发力更顺畅,减轻腰背的负担。

眼睛平视,避免低头:走路时低头玩手机或长时间低头看地,会让颈椎长期处于弯曲状态,容易造成酸痛。眼睛平视前方约5–10米,不仅姿势更挺拔,还能保持呼吸通畅。

正确姿势be like:

图片来源:小红书用户

步行速度与健康效果往往息息相关。

一项覆盖37-73岁成年人的大样本研究发现,习惯走得快的人,预期寿命更长,并且这一效果在不同体重级别的参与者中都有所表现[15]。甚至习惯性步速已被确定为全因死亡率的最强预测因素之一。

如何判断自己走得快不快呢?有一种简单的自测方法:可以说出完整的句子,但没法唱歌。此时步频一般会达到110-130/分钟,心率到达最大心率的50%-70%。

中国人群身体活动指南(2021) 建议成年人每周进行150-300分钟中等强度活动,或75-150分钟高强度有氧活动。

一些常见活动的强度如下

看完是不是发现快走已经是最友好的锻炼方式了!

图片来源:《卖拐》

还有个好消息是,哪怕没法满足每天近30分钟的快走,只要一天内有这样几段快速的步行即可给身体带来额外的收益[16]。简单来说就是:

尽量多走+量力快走

比如:

下班回家时提前一站下地铁

午餐时间快速走两步取外卖

等不到电梯的时候走几层楼梯

......

吃完饭究竟要不要立刻动起来?

答案是要。

一项针对了八项研究的荟萃分析发现,餐后运动(例如步行20分钟)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血糖波动,因此可能会降低患低度炎症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并且进食和运动之间的间隔时间越长,对血糖水平的急性影响就会减弱[17]。

所以吃完饭还真得走起来,不管是下楼吹吹风、在公司附近溜达一圈、还是把外卖包装扔到垃圾间里,都比坐着不动要好。

图片来源:《戏梦巴黎》

看到这里,还在等什么?

事不宜迟,快走起来!

今日互动

你有多走路的习惯吗?感觉如何?

评论区晒出你的每日步数

References:

[1] Wood, B. M., Harris, J. A., Raichlen, D. A., Pontzer, H., Sayre, K., Sancilio, A., ... & Jones, J. H. (2021). Gendered movement ecology and landscape use in Hadza hunter-gatherers. Nature Human Behaviour, 5(4), 436-446.

[2] Bramble, D. M., & Lieberman, D. E. (2004). Endurance running and the evolution of Homo. nature, 432(7015), 345-352.

[3] Bizzozero-Peroni, B., Díaz-Goñi, V., Jiménez-López, E., Rodríguez-Gutiérrez, E., Sequí-Domínguez, I., de Arenas-Arroyo, S. N., ... & Mesas, A. E. (2024). Daily step count and depression in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AMA Network Open, 7(12), e2451208-e2451208.

[4] Xu, Z., Zheng, X., Ding, H., Zhang, D., Cheung, P. M. H., Yang, Z., ... & Wong, S. Y. S. (2024). The effect of walking on depressive and anxiety symptom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MIR public health and surveillance, 10(1), e48355.

[5] Pentland, V., Spilsbury, S., Biswas, A., Mottola, M. F., Paplinskie, S., & Mitchell, M. S. (2022). Does walking reduce postpartum depressive symptom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Journal of women's health, 31(4), 555-563.

[6] Raichlen, D. A., Foster, A. D., Gerdeman, G. L., Seillier, A., & Giuffrida, A. (2012). Wired to run: exercise-induced endocannabinoid signaling in humans and cursorial mammals with implications for the ‘runner’s high’.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215(8), 1331-1336.

[7] Oppezzo, M., & Schwartz, D. L. (2014). Give your ideas some legs: the positive effect of walking on creative think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40(4), 1142.

[8] Hillman, C. H., Pontifex, M. B., Raine, L. B., Castelli, D. M., Hall, E. E., & Kramer, A. (2009). The effect of acute treadmill walking on cognitive control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preadolescent children. Neuroscience, 159(3), 1044-1054.

[9] Faber Taylor, A., & Kuo, F. E. (2009). Children with attention deficits concentrate better after walk in the park. Journal of attention disorders, 12(5), 402-409.

[10] Spartano, N. L., Davis-Plourde, K. L., Himali, J. J., Andersson, C., Pase, M. P., Maillard, P., ... & Seshadri, S. (2019). Association of accelerometer-measured light-intensity physical activity with brain volume: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 JAMA network open, 2(4), e192745-e192745.

[11] Erickson, K. I., Voss, M. W., Prakash, R. S., Basak, C., Szabo, A., Chaddock, L., ... & Kramer, A. F. (2011). Exercise training increases size of hippocampus and improves memor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8(7), 3017-3022.

[12] Boere, K., Lloyd, K., Binsted, G., & Krigolson, O. E. (2023). Exercising is good for the brain but exercising outside is potentially better. Scientific reports, 13(1), 1140.

[13] Kaplan, S. (1995). The restorative benefits of nature: Toward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15(3), 169-182.

[14] Duvall, J. (2011). Enhancing the benefits of outdoor walking with cognitive engagement strategi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31(1), 27-35.

[15] Zaccardi, F., Davies, M. J., Khunti, K., & Yates, T. (2019, June). Comparative relevance of physical fitness and adiposity on life expectancy: A UK Biobank observational study. In Mayo Clinic Proceedings (Vol. 94, No. 6, pp. 985-994). Elsevier.

[16] del Pozo Cruz, B., Ahmadi, M. N., Lee, I. M., & Stamatakis, E. (2022). Prospective associations of daily step counts and intensity with cancer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and all-cause mortality. JAMA internal medicine, 182(11), 1139-1148.

[17] Engeroff, T., Groneberg, D. A., & Wilke, J. (2023). After dinner rest a while, after supper walk a mile? 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is on the acute postprandial glycemic response to exercise before and after meal ingestion in healthy subjects and patients with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Sports medicine, 53(4), 849-869.

本文关键词:走路、注意力、行走冥想

欢迎大家在 KY 账号内搜索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没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作者 / Ele

来源:知我心理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