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月10日,北京银行股价如日中天时,无人预料到一场风暴正在酝酿。短短两个半月,这只城商行“老大哥”的市值蒸发超过350亿元,股价跌幅超过22%。更令人唏嘘的是,它长达18年的资产规模王冠被江苏银行悄然摘走——4.75万亿对4.79万亿,胜负仅在一念之间。此刻,
7月10日,北京银行股价如日中天时,无人预料到一场风暴正在酝酿。短短两个半月,这只城商行“老大哥”的市值蒸发超过350亿元,股价跌幅超过22%。更令人唏嘘的是,它长达18年的资产规模王冠被江苏银行悄然摘走——4.75万亿对4.79万亿,胜负仅在一念之间。此刻,南开大学金融系教授出身的学者型董事长霍学文站在聚光灯下,他掌舵的这艘巨轮正遭遇任职三年半来最汹涌的暗流。
01 “首都金融名片”光环褪色
北京银行曾手握一副好牌。依托首都地缘优势,它从2007年上市时3542亿资产的小角色,一路狂奔至2024年末的4.22万亿规模,稳坐城商行头把交椅。然而2025年半年报撕开了华丽外衣:营收362亿、净利润150亿,增速仅1%出头,如同老牛拉破车;而江苏银行同期以7.78%和8.05%的增速疾驰而去。更刺眼的是净息差——1.31%的数字已跌破行业均值,在30家上市城商行中坠至倒数第七。当利润增长失速,资产质量也开始亮起红灯:不良贷款率攀升至1.64%,风险正在悄然抬头。
02 逆袭的江苏银行:区域深耕的胜利
江苏银行的超越绝非偶然。它以“体育金融”“文化金融”为刃,在长三角沃土上开疆拓土,零售AUM突破1.59万亿,消费贷规模高居城商行之首。反观北京银行,虽喊出“在长三角再造一个北京银行”的口号,但贷款布局仍显踌躇——江苏银行在长三角的贷款集中度高达84.06%,而北京银行始终未能突破区域依赖的桎梏。当对手在核心战场高歌猛进,北京银行的战略却像散落的珍珠,缺乏串联成链的魄力。
03 霍学文的挑战:学者与银行家的角色博弈
这位身兼经济学博士与法学博士的董事长,正面临双重身份的撕扯。学者思维让他追求体系完美,但银行家更需要刀刃向内的决断。北京银行上半年业务及管理费逆势增长4.41%,人均月薪达4.56万元,成本管控与转型投入的矛盾如鲠在喉。更棘手的是科技金融的突围——当同业纷纷将金融科技视为新引擎,北京银行的数字化投入却仍停留在“补课”阶段。
霍学文曾坦言“不做金融科技的公司没有未来”,但如何将学术洞见转化为商业战果,考验着他的平衡艺术。
04 规模与质量的生死时速
彼得·林奇曾说,短期看市场是投票机,长期看是称重机。北京银行的股价暴跌,本质是市场对盈利能力与成长性的用脚投票。霍学文的破局点在于:既要通过科技金融开辟第二曲线,又要化解息差收窄、资产质量波动与资本补充的三重压力。北京银行手握首都资源与全国性牌照,理应具备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但若错失转型窗口,城商行王座的易主或将成为新时代的开篇序曲。
当市值蒸发与规模反超成为现实,霍学文站在了转型深水区。这位学者型董事长的答卷,不仅关乎一家银行的荣辱,更折射出中国城商行在区域经济分化与金融科技浪潮中的生存逻辑。
时间,将是最终的裁判。
来源:迪哥看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