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好,好久不见,欢迎收听这一期的《谈钱说事》,哎呀我都有点不好意思了,我是曾经说过再也不吃西贝的姜姜。
姜姜:
大家好,好久不见,欢迎收听这一期的《谈钱说事》,哎呀我都有点不好意思了,我是曾经说过再也不吃西贝的姜姜。
橙子:
我是西贝吃得不多,但对他家几个菜品还算印象深刻的橙子。
姜姜:
前阵子实在是太忙了,断更了3个礼拜有吧
橙子:
差不多,上一次更新已经是8月下旬了,这之后我们是又忙上海书展,又忙外滩大会。
姜姜:
是的,正好最近关于西贝和罗永浩的事情,真的是沸沸扬扬,所以复更第一期,我们就打算聊聊这个事情。我印象很深,我上一次吃西贝是在去年8月,在虹口龙之梦那里,因为当天是去看演唱会,哪哪都在排队,当时西贝门口的服务员跟我们说翻台很快,不用等太久,所以我就等了。但是,最后还是等了快1个小时。
橙子:
早知道这样你随便找哪个小店都行呀,实在不行还有便利店凑活呢。
姜姜:
对啊,后来就是走又觉得可惜,就等着了,结果我进去才发现,他们的4人桌,是不提供给2人的,所以反而能看到大桌是空着的,当时我们就想,整个商场都在围绕演唱会做活动,你不可能不知道,那为什么不能搞个拼桌呢?
橙子:
怎么连这点事都不变通下呢,一点都不灵活啊。
姜姜:
对啊,所以后来吃了什么我是完全不记得了,可能是因为当时体验不够好,所以就觉得不好吃,以后再也不想吃了哈哈哈。
橙子:
对吃西贝印象深刻的时刻是有一次,那时在加班,我和同事点了西贝的外卖,其中有烧羊棒,送来的时候还是热乎乎的,还有那个番茄酸汤的莜面鱼鱼,对于喜欢吃酸口的我来说还是不错的。
姜姜:
我觉得大部分年轻人,甚至包括老年人,应该都吃过西贝。
橙子:
是的,而且我记得当时西贝的儿童餐还蛮受宝妈宝爸欢迎的,就你带着娃特别是小宝宝出门就餐,西贝是选择之一。我以前对西贝了解不多,但最近的这场闹剧,把西贝放到风口浪尖上,让我们消费者不得不正视这家餐饮品牌可能存在的问题。
姜姜:
没错,关于这场“闹剧”大家应该也知道的差不多了,我们就简单回顾一下,就是罗永浩吃了一顿西贝后,在微博上吐槽说都是预制菜,还卖的贵,消费者都不知道那是预制菜,直接就把西贝老板贾国龙给激怒了,直播啊,公开厨房啊,还公开每道菜的做法,反正就是不承认西贝都是预制菜,认为罗永浩是为了黑而黑。
橙子:
那些记者去后厨房探店的直播,我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我看了一些片段,真的也是蛮搞笑的,我看到鸡汤啊,西兰花啊,都是那种速冻包装,保质期老长老长了。那个西兰花据说是保质期有两年呢,你让买单的消费者怎么想。后来西贝好像就暂停这种公开了,说为了不影响消费者的用餐体验。
姜姜:
还有所谓的博主去西贝后厨体验一日厨师的视频,说是为了证明他们用的不是预制菜,但很快就有网友爆料,说这都是赤裸裸的商单,为的就是降低舆情压力。
橙子:
最新消息是西贝出来道歉了,表示将原本中央厨房完成的切配工作,更多移动到门店后厨来进行。
姜姜:
这个预制菜和中央厨房的分界,其实是抛开这次口水仗之外,与我们消费者关系最大的部分。
橙子:
在大众普遍的认知里,一提到“预制菜”,脑子里浮现的画面可能就是一个个塑料料理包,里面是已经完全做熟的菜,比如鱼香肉丝、宫保鸡丁。拿到餐厅或者家里,撕开包装,用微波炉“叮”一下,或者倒进锅里简单加热一下,就能上桌了。
姜姜:
对,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锅气,大家会觉得它跟“新鲜”、“健康”、“美味”这些词不沾边。
橙子:
正是如此。但从餐饮工业化的角度看,“预制菜”的范畴要广泛得多。它其实可以分为好几种:即食食品(比如开袋即食的烧鸡)、即热食品(就是我们刚才说的料理包),还有一种,叫做“即烹食品”。
姜姜:
“即烹食品”,这个听起来就不太一样了。
橙子:
对。它指的是经过了中央厨房统一清洗、切割、搭配、腌制等初步加工的半成品。比如说,一份酸菜鱼,中央厨房已经把鱼片好、腌好,酸菜也切好、配好了调味汁。送到门店厨房后,厨师需要做的,是把这些半成品下锅,按照标准流程去烹饪、炒制、淋热油,完成最后那关键的、产生“锅气”的步骤。
姜姜:
是的,所以按照西贝的说法,他们做的其实是后面这种,也就是“中央厨房+门店现场烹饪”的模式,他们提供的是“即烹”的半成品,而不是“即热”的料理包。
橙子:
其实中央厨房模式很普遍,你想,一个品牌在全国有几百家店,如果要保证每一家店的每一道菜,味道和品质都一模一样,还要出餐快,如果靠每个厨师凭经验现场从头做起,是几乎不可能的。
姜姜:
这就需要标准化。
橙子:
是的。所以中央厨房就负责了标准化的前道工序:统一采购、统一处理食材、统一腌制、统一熬制酱汁。这样既能保证品质稳定,又能提高门店的出餐效率,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和损耗。
姜姜:
所以,罗永浩口中的“预制菜”和贾国龙理解的“西贝模式”,其实是两个概念。至于我们在西贝后厨房直播里看到的那种,保质期老长老长的蔬菜等配料,算中央厨房还是预制,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橙子:
其实哪怕是预制菜,也不丢人,我之前看过一个报告,说以后预制菜是种趋势,因为大家都没空去下厨房,反而是一种懒人经济的盛行,主要是消费者应该有知情权,我想要在餐厅用餐速度快一点,赶时间,那我就接受预制菜。
姜姜:
是的,反正贾国龙现在说,这次的事件对西贝来说,也是让它进步。说到贾国龙,他最早是在内蒙古临河开小饭馆的。1988年,那会儿还叫“黄土坡风味小吃店”。
姜姜:
哇,好有年代感的名字。
橙子:
是啊。他后来做到当地小有名气,但真正让他产生“走出去”念头的,是1999年,在临河政府的建议下,来北京开店,承包了一家海鲜大酒楼,但经营不佳,亏损100多万元。
姜姜:
可能是水土不服。
橙子:
对。贾国龙后来还特地和一家咨询公司合作,直接对品牌来了个战略调整,点名改来改去,直到2013年,才确定品牌为“西贝莜面村”,同时喊出了“I ♥ 莜”的口号,2017年还提出战略定位:家庭友好餐厅战略。
姜姜:
不过随着西贝在全国各地门店数量越来越多,管理的复杂度和品控的难度就指数级上升了。就像我们前面说的,为了保证北京的西贝和上海的西贝,做出来的菜味道一样,就必须上标准化的手段。所以,建立中央厨房,统一处理核心食材和料包,就成了必然选择。
橙子:
所以中央厨房模式,是一种规模化发展的产物,是为了解决连锁经营的痛点。从商业逻辑上来看,是完全说得通的。
姜姜:
这可能也是为什么贾国龙对“预制菜”这个标签如此愤怒的原因。他觉得自己的心血和商业模式被污名化了。不过话说回来,虽然这里面有误解的成分,但罗永浩提出的“消费者知情权”,我觉得也确实戳中了很多人的心声。
橙子:
我同意。这次事件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大的共鸣,不仅仅是针对西贝一家。它反映的是当下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对于“锅气”、对于餐饮本质的一种集体焦虑和期待。
姜姜:
没错。大家越来越关心自己吃进嘴里的东西到底是怎么来的。尤其是在西贝这样客单价不低的餐厅,消费者的期待值自然会更高。他们付了这份钱,不仅仅是为食材买单,也是在为厨师的技艺、为餐厅的氛围、为那种“人间烟火气”买单。当他们感觉这顿饭大部分工作都是在遥远的工厂里完成的,心理上自然会有落差。
橙子:
所以,有网友说你西贝人均150吃的还是预制菜,我就觉得这钱花的不值。而西贝问题的关键可能不在于用不用半成品,而在于“度”和“透明度”。用了多少半成品?哪些步骤是厨师现场完成的?餐厅是否愿意坦诚地和消费者沟通这件事?
姜姜:
是的,透明度很重要。你看,西贝在贾国龙发火之后,立刻选择开放后厨、直播,这个举动其实就是在增加透明度。虽然是被动的,但效果可能比单纯的口头否认要好得多。他用行动告诉大家:“你们来看,我们的厨房里是有厨师、有火、有锅的,我们是在做菜,不是在热饭。”
橙子:
这也给整个餐饮行业提了个醒。未来,预制菜或者说餐饮工业化是大势所趋,这毋庸置疑。但如何与消费者建立信任,如何平衡效率与体验,将是一个长期的课题。也许未来,菜单上会标注出来,哪些是“主厨现烹”,哪些是“央厨半成品制作”,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
姜姜:
其实就像买衣服会看成分标签一样,以后吃饭可能也想看看“烹饪成分”。如果这次风波能推动行业进步,其实也是很有价值的。
橙子:
没错。
姜姜: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全部内容啦,感谢大家的收听,你介意吃预制菜嘛,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留言互动哦。
橙子:
也欢迎大家多多关注我们的播客《谈钱说事》,我们下期再见,拜拜。
来源:周到客户端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