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把中国医药行业比作一部“史诗级大片”,恒瑞医药和药明康德绝对是当仁不让的“双主角”——一个是“创新药孤勇者”,拿着自研管线的长矛冲击全球药企壁垒;一个是“CXO基建狂魔”,靠着医药外包的盾牌承包了跨国药企的研发后半段。
医药双雄争霸:恒瑞与药明的千亿棋局,看懂了才能在医疗赛道躺赢?
《当恒瑞的PD-1遇上药明的全球订单,中国医药的“一矛一盾”正在改写行业规则》
如果把中国医药行业比作一部“史诗级大片”,恒瑞医药和药明康德绝对是当仁不让的“双主角”——一个是“创新药孤勇者”,拿着自研管线的长矛冲击全球药企壁垒;一个是“CXO基建狂魔”,靠着医药外包的盾牌承包了跨国药企的研发后半段。
2025年上半年,恒瑞用157.61亿元营收和超60%的创新药收入占比证明了“仿制药巨头”到“创新药龙头”的蜕变;药明则以208亿元营收和85.6亿元净利润(同比暴增102%) 上演了“医药包工头”的利润狂飙。当这两家公司的股价在半年内分别走出“创新药反攻”和“CXO复苏”的独立行情时,普通投资者的机会窗口,正在被悄悄打开……
在仿制药时代,恒瑞曾靠“首仿药+销售铁军”横扫国内市场,巅峰时期营收破200亿。但随着医保控费和专利悬崖的双重挤压,这家企业硬生生把自己“革了命”——2025年上半年,创新药收入飙至95.61亿元,占总营收比例突破60%,彻底摆脱了“仿制药依赖症”。
支撑这一转型的,是近乎“偏执”的研发投入: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38.7亿元,资本化率仅16.6%(远低于行业平均)。这种“真金白银砸研发”的魄力,让恒瑞在全球药企研发管线排名中冲到了全球第二,手握90多个创新药在研项目,其中8款1类创新药在2024-2025年密集获批上市。
恒瑞的“王牌武器”卡瑞利珠单抗(PD-1抑制剂)2025年上半年销售额约31.5亿元,全年有望突破65亿元,在国内PD-1市场以16%的份额稳居第二。更关键的是,这款药的肝癌、肺癌等适应症联合治疗方案,临床疗效(如肝癌一线治疗OS达22.1个月)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国际化上,恒瑞堪称“中国药企出海模范生”:
4款ADC创新药(如HER3 ADC、TROP-2 ADC)获得美国FDA快速通道资格认定;
卡瑞利珠单抗肝癌适应症拿下FDA孤儿药资格,国际多中心Ⅲ期试验已在13个国家同步开展;
上半年与默沙东、GSK等巨头达成超百亿美元的海外BD交易,仅一款Lp(a)抑制剂的授权首付款就达2亿美元。
恒瑞的“甜蜜烦恼”在于:创新药刚成气候,就面临医保谈判的“价格绞杀”。以卡瑞利珠单抗为例,虽然通过“以价换量”进入基层市场(2025年上半年基层销售额占比25%),但单价下降也压缩了利润空间。
但从长期看,中国创新药“出海潮”才刚刚开始。恒瑞在欧美日已拿下20余个药品注册批件,2025年港股上市后,更有望通过国际资本平台吸引顶尖人才,加速从“中国恒瑞”向“全球恒瑞”的跨越。
如果说恒瑞是“自己造枪自己打仗”,药明康德就是“给全球药企造枪的包工头”。这家公司的业务涵盖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到商业化生产的全流程,2025年上半年在手订单高达566.9亿元,同比增长37.2%,相当于“未来收入已经提前锁了大半”。
药明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规模+效率”:全球员工超5万人,在亚洲、欧洲、北美布局研发生产基地,能为客户提供“随时随地的本地化服务”。这种能力让它成为全球前20大药企的“核心供应商”,2025年上半年来自这些巨头的收入就达166.4亿元。
药明的“爆发式增长”藏在细分赛道里:
上半年营收208亿元,同比增长20.6%;归母净利润85.6亿元,同比暴增102%;
减肥药(GLP-1类)相关的TIDES业务(多肽与寡核苷酸)收入50.3亿元,同比增长141.6%,直接带动该业务毛利率飙升至46.9%;
美国市场收入占比69%,虽然地缘政治风险如影随形,但短期内订单增长的惯性依然强劲。
药明的“护城河”是业务协同性:比如一家药企在药明的实验室发现了一个潜力分子,后续的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规模化生产可以全部交给药明完成,这种“一站式服务”能把研发周期缩短30%以上。
在技术前沿领域,药明也在“押注未来”:比如布局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的CDMO业务,甚至通过AI平台优化药物发现流程,客户渗透率从15%提升至35%。
药明的“阿喀琉斯之踵”是对美国市场的过度依赖。2025年美国《生物安全法案》的潜在限制,以及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医疗科技领域投资的限制,都可能让其美国订单面临“断供风险”。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药明正在加速“去美国化”:比如在新加坡、爱尔兰扩建产能,将部分订单转移至新兴市场;同时开拓欧洲、日本客户,试图降低单一市场的依赖度。
维度 恒瑞医药 药明康德
核心业务 自主创新药研发与销售 医药研发生产外包服务
2025H1营收 157.61亿元(同比+15.9%) 208亿元(同比+20.6%)
2025H1净利润 44.5亿元(同比+30%) 85.6亿元(同比+102%)
研发投入占比 24.6%(38.7亿/157.61亿) 12.3%(25.6亿/208亿)
全球化程度 加速布局海外市场,BD交易超百亿美元 全球多地设厂,美国收入占比69%
风险点 医保降价、研发失败风险 地缘政治、客户集中风险
投资逻辑 创新药放量+出海红利 CXO行业增长+订单确定性
2025年,中国创新药市场规模预计突破1.22万亿元,占全球市场份额提升至6%;全球CXO市场规模则将达1243亿美元,中国CXO板块上半年营收470.96亿元,同比增长13.25%。这两大赛道的爆发,背后是:
政策红利:“十四五”期间国家药监局批准创新药210个,2025年上半年又批准43个创新药,审批效率大幅提升(重点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可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
需求升级:居民健康意识提升+老龄化加剧,推动创新药和高端医疗服务需求爆发;
全球分工:中国凭借工程师红利和完整产业链,成为全球医药研发“外包中心”和创新药“第二战场”。
恒瑞医药:当前市值约4400亿元,2025年PE约35倍,处于历史估值中枢(创新药业务估值可对标全球Biotech企业);
药明康德:市值约2800亿元,2025年PE约18倍,低于CXO行业平均估值(主要受地缘政治风险压制)。
恒瑞:2025年上半年股价反弹30%,突破年线压力位后,创新药管线进展(如ADC新药获批)将是后续催化剂;
药明:股价半年内翻倍,短期需关注美国政策动向和减肥药订单持续性,若能有效突破前高,有望打开上行空间。
风险承受能力高+长期资金:可逢低布局恒瑞(赌创新药出海)和药明(赌CXO行业增长),二者作为行业龙头,长期穿越周期的概率较大;
风险承受能力中等+波段操作:可关注恒瑞的创新药数据催化(如海外临床进展)和药明的订单披露节点,做阶段性布局;
风险提示:恒瑞需警惕研发失败风险,药明需警惕美国政策突变风险,建议分散配置并严格止损。
恒瑞和药明,一个代表中国医药的“创新高度”,一个代表中国医药的“产业厚度”。它们的较量,本质上是“自主创新”与“全球分工”两条路径的PK,更是中国医疗产业在全球坐标系中寻找定位的缩影。
如果你是投资者,你会押注恒瑞的“创新药全球化”,还是药明的“CXO基建红利”?如果你是行业观察者,你认为中国医药的下一个十年,是“百花齐放的创新药”还是“全球分工的CXO”更具想象力?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此文章不构成任何建议。
来源:星愈情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