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二,或许在很多人眼里只是一个普通的学年,但它实际上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分水岭,成绩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可能决定你能否顺利地穿越中考这一大关。
提到初二,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那种感觉——仿佛肩上背着一个沉重的包袱,走在悬崖边上。
成绩上,可能看不出太大差距,但总觉得和周围的人越来越不在一个频道上,仿佛自己被甩在了时代的潮流后面。
很奇怪,这种变化总是在初二这个关键的阶段悄悄开始发酵,悄无声息,却影响深远。
“成绩的分化决定了你能不能顺利渡过中考,而思维能力的分化,才决定了你是否能飞得更高。”
这句话听起来有些严肃,甚至有些不近人情,但你不禁会想,是不是有点道理。
初二,或许在很多人眼里只是一个普通的学年,但它实际上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分水岭,成绩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可能决定你能否顺利地穿越中考这一大关。
而你的思维方式、学习态度,则会决定你以后是否能在人生的另一座山顶,看到截然不同的风景。
我记得曾经有个高一的学长说过:“初二成绩好的学生,不一定进入高中后就能继续优秀。尤其是进入高中后,思维方式的差距会变得越来越明显。”当时,我有些迷茫,不太能理解他话中的深意。
直到后来,看到那些初二成绩突飞猛进的同学,进入高中后却跟不上节奏,我才恍然大悟:
真正的“分化”,不单单是成绩单上的数字,更多的是潜藏在思维背后的差异。
我们先从成绩说起——初二的成绩,确实能反映出学生的整体水平,特别是语数外三大主科,在这个阶段开始逐步出现差异。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成绩的表面,忽视了成绩背后那个更加深刻的差距,那就是——思维能力。你有没有注意到,有些同学,明明和你在初二的成绩差不多,可是到了高中后,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解题思路却跟你完全不在一个频道?
举个例子,我有一个朋友,小张,初二的时候成绩和我差不多,甚至比我好一点。但他从来不喜欢做思维训练。
进入高中后,尽管他成绩一直不错,但每次我们讨论问题,他的思路总是让我觉得很别扭。有一次,我和他一起做一道题目,是关于函数的应用,看起来是初二水平的题,大家都觉得不难。
结果,小张一愣,然后若有所思地说:“这个题有点不对劲,咱们是不是应该换个角度,考虑反函数?”当时,我愣住了,心里想:“这就是你对初二题目的态度?你这思路,能去参加全国数学竞赛吧!”
他看着我一脸懵,瞪大眼睛,“反函数啊!你不是学过的吗?”
我突然明白了,他的思维早已不局限于课本,而是在用一种更高级的方式看待问题,而我,依然被那些基础知识束缚着,像是在原地打转。
那一刻,我意识到,思维的深度才是决定你能走多远的关键。
初二的数学,堪称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数学成绩似乎是衡量自己是否具备“天赋”的标准。然而,数学的真正内核并不是天赋,而是通过大量的思维训练,不断塑造出来的思维方式。
许多同学认为,初二数学学得好,就意味着自己能学到更深奥的内容。但事实恰恰相反——如果仅仅依赖死记硬背和刷题,根本无法打下稳固的思维框架,深度的数学思考也无法建立。
我班有个同学,小李,数学成绩一直很好,可他一直采取的是“刷题型”学习方式。
他的解题方法就是“吃掉每一道题,解决一切问题”。从成绩上来看,他几乎从不掉队,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但你会发现,一旦题目稍微变动,他就会卡壳,无法灵活应对。
记得有一次,老师出了道几何题,难度不大,但有些独特。小李一看到题目,脸色立刻变了,好像看到了什么大敌。过了一会,他开始自言自语:“这题看起来好像有点不对劲,我好像没见过……”然后急匆匆翻开课本,翻啊翻。
十分钟后,他抬头望着大家,语气有些不确定:“最后答案是12.3,你们怎么看?”其他同学纷纷摇头,因为答案显然错了。
那一刻我才意识到,他依赖于“答案”的思维方式,却从没真正去理解题目的逻辑。
很多人都觉得,“英语很简单!”
尤其是在初二阶段,很多学生都把心思集中在数学和物理上,忽视了英语的基础训练。但其实,英语的学习在这个阶段,恰恰是为高中的高强度学习打下基础。词汇量、语法结构的掌握,都决定了你在高中的英语学习中能不能轻松驾驭。
否则,一旦到了高中,那个堆积如山的词汇量,就会让你喘不过气来。
我有个同学,小赵,初二的时候,英语基础很差,根本没把这门学科放在心上。她拼命刷物理和数学,觉得英语不过是“随便过一下”。结果,高一的时候,面对满篇英文的课文,她总是听得一头雾水。
有一次,她跟我说:“这不就和我当年做物理题时一样的感觉,困啊,太难了。”她说的是,之前没把英语学好,到了高中才发现,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
有一次,英语课上,小赵盯着一道作文题目,愣了一下:“请简述你上一次旅行的经历。”她立刻变得脸色苍白,嘴里念道:“上一次……呃……旅行,呃……去了哪个……地方?景点……叫什么?”
她停顿了好几秒钟,然后关上了书,脸色瞬间变得崩溃,“天啊!我完全不会写这道题!这不仅是词汇量不够,而是我根本没什么旅行经历!”
所以,如果你不想高一时被英语拖后腿,或者在数学中跟不上理科的步伐,不妨在初二时,提前找准自己的“思维锚点”。
这个阶段,不仅仅是做题的“技术活”,更是培养正确思维方式的基础。通俗点说,“学问从来不是练肌肉,而是练脑子”。
你可以从各个学科入手,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而不是仅仅依赖死记硬背。做数学题时,不要仅仅停留在做题层面,应该尝试从每一道题中寻找解题的规律;在英语学习上,基础的积累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因为初二,是一段倒计时的起点,不要让自己在成绩和思维能力上,走到“被忽视”的死角。
来源:教育思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