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稻田与科技馆里缅怀袁隆平院士——成都师范银都紫藤南区小学中段学生沉浸式体验农耕文化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9 00:42 1

摘要:“老师,我这里的秧苗插得直不直?”“哇,我把秧苗插稳啦!”4月17日,成都师范银都紫藤南区小学的师生们走进袁隆平杂交水稻科技馆,在水田里弯腰插秧、在科技馆里触摸稻谷、在祭奠仪式上缅怀院士,以沉浸式研学感受农耕文化与科学家精神的双重洗礼。

“老师,我这里的秧苗插得直不直?”“哇,我把秧苗插稳啦!”4月17日,成都师范银都紫藤南区小学的师生们走进袁隆平杂交水稻科技馆,在水田里弯腰插秧、在科技馆里触摸稻谷、在祭奠仪式上缅怀院士,以沉浸式研学感受农耕文化与科学家精神的双重洗礼。

赤足踩泥田:弯腰间读懂“粒粒皆辛苦”

上午9时,孩子们一见到泛着水光的秧田便雀跃不已。在科技人员示范“分秧苗、定间距、浅插稳”的技巧后,他们纷纷挽起裤脚,或赤脚踩进松软的泥地,或穿着鞋套小心试探,田埂上顿时响起此起彼伏的惊叹:“泥土在脚趾头缝里冒泡泡!”“原来秧苗的根要这样分开才不会歪!”

尽管有人因插得太浅导致秧苗随水漂走,有人用力过猛折断嫩茎,但在反复练习中,一排排嫩绿的秧苗逐渐在田中铺展开来。三年级学生张同学看着自己插出的“歪歪扭扭”的秧苗笑着说:“以前觉得大米就是超市买来的,现在知道每棵秧苗都要这样弯腰种下去,农民伯伯太辛苦了,今后我一定要珍惜每一粒粮食。”

科技馆里的“稻谷课”:从一粒米读懂院士一生

午后,孩子们走进袁隆平杂交水稻科技馆,一场关于“一粒米的旅程”的深度探索由此展开。在“袁隆平生平展”区域,孩子们驻足观看院士头戴草帽、赤脚站在稻田里的照片,聆听他“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誓言;在实物展区,从野生稻穗到杂交水稻种子,从泛黄的实验笔记到“禾下乘凉”的珍贵影像,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粮食增产背后的科学探索。

“原来稻谷分粳稻、籼稻,还有彩色的稻米!”在互动体验区,孩子们亲手触摸不同品种的稻谷,观察稻壳纹理,闻着新米的清香。当看到屏幕上播放袁隆平院士临终前仍牵挂水稻长势的画面时,不少孩子红了眼眶。

田埂边的祭奠:以鞠躬礼致敬“稻田守望者”

在科技馆外的袁隆平院士铜像前,一场庄重的祭奠仪式悄然举行。孩子们拿着稻穗,排成整齐的队列,向院士铜像深深鞠躬。“袁爷爷,我们今天插了秧苗,体会到了农民伯伯们的艰辛!”“谢谢您让我们吃饱饭,我们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稚嫩的声音在田间回荡……

班主任赖老师表示:“从田间劳作到科技馆学习,再到祭奠仪式,孩子们经历了从身体体验到精神感悟的升华。当他们亲手栽下秧苗、触摸到承载院士心血的稻谷时,‘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再是课本上的诗句,而是刻进心里的感动。”

研学背后的教育初心:让真实场景里的生命互动,构成未来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多年来,成都师范银都紫藤南区小学一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通过“行走的课堂”将社会转化为立体教科书,通过精心设计的体验式学习,实现知识获取、能力提升、价值塑造的三维统一,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此次研学活动,不仅传承了科学家精神,更将农业科技、粮食安全、劳动教育等主题深度融合,让农耕文化与科学家精神扎根在了每个孩子心里。

作者:赖宇霖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