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能想到,一场隔空互怼,竟然能把整个行业搅得风起云涌、腥风血雨?热搜一连挂了几天,不光网友吃瓜吃得欢,就连不少餐厅也坐不住了——纷纷开启“自证清白”模式。
自打老罗和西贝那场口水战开火以来,餐饮圈简直上演了一出real刺激的“后厨大战”。
图片来源于网络
谁能想到,一场隔空互怼,竟然能把整个行业搅得风起云涌、腥风血雨?热搜一连挂了几天,不光网友吃瓜吃得欢,就连不少餐厅也坐不住了——纷纷开启“自证清白”模式。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中最抢戏的,莫过于一批主打“现炒现做”的饭店,突然集体搞起后厨直播。切菜、下锅、翻炒、出锅……全程无剪辑,明厨亮灶给你看。这一招还真灵,瞬间成了直播圈新流量密码。就连麻六记和张兰也赶来蹭了一波热度,直播自家后厨操作。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过,热闹没持续多久就疑似翻车——被眼尖网友发现:员工没健康证、不洗手就切菜?这波操作,简直是从澄清现场秒变大型打脸现场。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另一边,有些连锁大牌却悄悄玩起了“消失术”。
比方说知名餐饮品牌“绿茶餐厅”,就被网友扒出:外卖餐具包装上原本醒目的“无预制菜”字样,竟然被人用黑色马克笔涂掉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连店门口那块招牌——“本店无预制菜,现点现做、新鲜看得见”,也一夜之间神秘消失。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波操作,别说消费者懵,连一向爱吐槽的罗永浩也坐不住了。停更多日的他突然回归社交媒体,直接开火:“这种行为确实很绿茶,很Bitch。”
老罗还是一如既往敢说。他紧接着提出核心观点:“为什么我坚持应该立法强制餐饮店标注是否使用预制菜?因为如果不标注,那些偷偷用预制菜的餐厅,就能凭借成本低、出餐快,在竞争中碾压老老实实现做的餐厅。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是劣币驱逐良币——大家都被迫用预制菜,现做的反而活不下去!”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网友反驳说,“法无禁止即可为,西贝和绿茶在法律上没啥问题啊,你急什么?” 老罗回怼堪称高能:“用了预制菜却谎称没有,这不明摆着欺骗消费者吗?你跟我说这没有法律问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问题来了:绿茶餐厅,到底用没用预制菜?
此前有记者直接去门店询问,对方回应强调:“我们的烤鸡一类招牌菜是现做的。”——听着没毛病,但仔细一品,好像又没完全回应。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根据绿茶早年发布的招股书,其实提到:“我们与专业食材加工公司合作,通过它们实现相对低成本的扩张,避免了自建中央厨房的大额投入。”
更早在去年,就有媒体曝出杭州绿茶餐厅出售的“佛跳墙”实为预制菜,但菜单上并未标明。后来该菜品被悄悄下架。不仅如此,证监会也曾对绿茶提出问询,明确要求说明其食品供应链中预制菜的占比。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说到底,如今餐饮行业和消费者之间,对“什么是预制菜”这件事,认知断层简直大到能跑火车。在行业看来,只有完全熟制、复热即食的才算预制菜;但在绝大多数普通食客眼里,只要不是当场现切现炒、从头制作的,统统算“预制”。这种根本上的理解差异,正是如今舆论越吵越凶的核心。
老罗后来也发文建议,不妨对预制菜进行分级管理。比如按加工程度分“轻预制”“深预制”,再强制标注,让消费者有选择权。“给知情权,没那么复杂。”
图片来源于网络
好在事情最近有了新进展。国务院食安办出面表示:已注意到预制菜引起的广泛争议,正组织工信部、商务部、卫健委、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加快推进预制菜国家标准的制定,并会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必须明示。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意味着,用不了多久,我们或许就能见到一套清晰可循的规则。而消费者终于不必再靠猜和吵吃饭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绿茶餐厅在全国已有超500家门店。从其上半年财报来看,营收22.9亿元,同比增长23.1%;净利润涨了34.1%,调整后净利润更高达40.4%的增幅。其中,外卖业务增速惊人——74.2%,占到总收入的22.9%。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业绩一路向好、扩张势头强劲,这本是好事。但究竟有没有用预制菜、用了多少、是否如实告知?这些问题不回答清楚,再亮眼的数字在消费者心里,可能都会打上一个问号。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我们反复说:大家反感的从来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吃得不明不白。你大大方方写清楚,让消费者自己选,哪怕用了预制菜也未必就会流失客人。
但一边用预制菜降本增效,一边又打着“现炒现做”的招牌揽客,那就别怪消费者用脚投票。
就像一位网友说的:“我不能接受的不是预制菜,而是你拿预制菜冒充锅气菜。”
来源:蓑烟雨任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