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喜欢的作家威廉·福克纳写过一句话:流动,是一切生命力的秘密。
我喜欢的作家威廉·福克纳写过一句话:流动,是一切生命力的秘密。
生活就像一条长河,流动起来才有生机。
如果你正困于低谷期,不妨走出去,让自己流动起来。
01
最近,看了当代作家徐则臣的长篇小说《北上》,对谢天成父子的故事印象深刻。
谢天成原本是运河上远近闻名的船老大,可后来船运没落,订单越来越少。
他整天在家喝得宿醉,对外界变化置若罔闻。
好不容易有人找他做水上超市,他还用过时的经验瞎指挥,导致生意天天赔钱,家里也欠下一大笔债。
反观谢天成的儿子谢望和,毕业后就离开家乡,去北京闯荡。
在大城市里,他打开了视野,广交各界精英,学习商业知识,年纪轻轻就被提拔成主管,工资也水涨船高。
当一个人长期把自己困在闭塞环境里,目之所及都是旧人,没有新的信息输入,状态只会日渐颓靡,日子也会越过越不如意。
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交流和互动。
离开狭窄的圈子,方能有机会摆脱困境。
导演岳华平毕业后回到老家公路局做宣传工作。
工作了六年,他慢慢变成了一个废人,跟同事一起抽烟、一起斗地主,每天的生活一眼望到头。
他意识到再这样下去,自己也会像那些部门老油条一样,被锁在这里。
为了改变现状,岳华平决定外出闯荡。
他只身一人去往北京,辗转谋得了一份广告公司的工作。
后来,跟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创立了一家公司,一步步成为知名的广告导演。
困在一个地方久了,人生就会陷入一种停滞感。
流动,是一种动态的生存状态。
意味着不困于原地、不固守思维,像水一样,遇山绕路、遇洼填坑,始终保持向前的态势。
02
法国摄影师David Tesinsky曾拍下一组日本上班族的照片。
地铁上每个人都衣冠整洁,却也都一脸倦容,面无表情,仿佛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
我们越来越多人,也呈现出这样的精神面貌。
工作流程化,生活模板化,过着复制粘贴的日子,遇见每天都会遇见的人,做着每天都会做的事,生活庸俗且乏味。
环境对人的滋养,往往是一时的,而不是长期的。
困于一个老地方里,人一直汲取不到新的能量,会逐渐废掉。
鸟要去南方过冬,人在感到疲惫寒冷的时候啊,也需要向温暖的地方流动。
蒋勋说过: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不但爆脑浆、爆肝,还会变得“僵化”与“麻木不仁”。
所以他一直建议人要经常出走。
蒋勋带朋友去吴哥窟,都会特地带去柬埔寨人的家里看看。
朋友都会吓一跳,因为这些柬埔寨人都真的是家徒四壁。
看到这一幕时,众人不会觉得自己缺什么,而是会想自己有什么,心境一下子通达起来。
当看到柬埔寨男男女女从田里回来,光溜溜地在河里、莲花当中彼此泼水、唱歌。
众人也会被这一幕感染,原来幸福的滋味可以是这样的。
认同一句话:必须去体验不同的事物,见各种各样的人,脑子才会思考,才能感觉到自己是在活着。
很多人状态不好、能量低,就是在固有环境压抑太久了。
你愿意流动起来,就是为新的能量打开了一个通道。
不同的人,不同的风景,不同的文化,都能让我们跳出日常的框架,获得一种更为开阔的视野,滋养出一个内心更为丰盈的自我。
03
跟一个同行聊创作时,他说过一个观点:人在一个环境太久了、太熟悉了,就失去敏锐度,也失去了创作力,所以需要流动起来。
对此,我很是赞同。
一些伟大作家、画家的作品,往往不是闭门造车出来的,而是在某个地方的灵光一闪。
比如法国画家保罗·高更。
他35岁时辞去股票交易员的工作,成为一名画家。
一连几年,他几乎没有走出过自己的画室,但画作始终得不到主流画派的认可。
直到他来到南太平洋上的塔西提岛。
海岛的瑰丽风光,耸立千年的遗址,当地人的生活方式,给他带来极大的震撼。
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当你的调色板染上太平洋的蓝色,巴黎的那些艺术争论就像孩童的沙堡游戏。”
最后,高更创作出《塔西提岛的牧歌》这一部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比如美国作家杰克・伦敦。
1897 年,他带着淘金梦奔赴阿拉斯加,却在克朗代克荒原目睹人性沉沦,有赌徒输掉最后一枚金币,有酒鬼冻死在雪地里。
他意识到,在这个地方有比金子更贵重的东西。
他开始去酒馆和赌场闲逛,没日没夜地跟这些人聊天,将他们的故事全部“套”出来,记录下来,准备写成小说。
三个月后,杰克回到了奥克兰。他在自己小屋的墙壁上刻下一句话:杰克·伦敦——曾经的淘金者,现在的作家。
接下来,杰克开始疯狂地写作,将他在克朗代克的见闻全部写了出来,从此声名鹊起。
让自己流动起来,本质上是认知和信息的流动。
当人被困在固定的思维、关系或环境中时,主动创造物理或精神上的位移,往往能触发认知重构的连锁反应。
流动即改变,行动即转机。
去见识,去领略,去经历,只有不断在新环境中链接新的信息,事业才能焕发新的生机。
04
世界本身就是流动的,所以人也应该是流动的。
只有流动起来,命运才有了变化。
20世纪70年代,余华两度高考落榜。
考不上大学,家人就托关系,帮他在老家谋了一份牙医的工作。
他每天给人看牙、拔牙,闲时就和朋友吃吃喝喝。
几年下来,不仅日子没有任何起色,整个人的状态也越来越颓丧低迷。
26岁时,为了改变处境,他决定离开家乡,出门闯荡。
他去了宁波,一边进修口腔科,一边尝试写作;后来又去了北京、上海等地,结识了许多作家,也大大拓宽了视野。
远离了闭塞的家乡,最终让他改变命运,由牙医一跃成为著名作家。
他曾表示:年轻时一定要出去闯闯,哪怕碰得鼻青脸肿。
守在一个地方,你可能只会看到一种可能。流动起来,才能碰撞出无数的可能。
社会学家鲍曼认为,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是“液态的”(liquid),是一个流动的世界,在这个社会里,没有什么东西是一成不变的,一切都处于不确定性中。
流动,会让你时刻接受新的信息,而信息是能量、是认知、是财富。
所以我一直持一个观点:走过的地方越多,认识的人越多,对信息资源的占有率越高。
流动的人生,才能一步步走出低谷。
只有奔涌起来,才会汇聚起充沛的能量,命运也会延伸出无数支流,拥有无限可能性。
来源: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