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29日至9月1日,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 2025)在西班牙马德里盛大召开,会议期间,ESC首次颁布了《2025 ESC心理健康与心血管疾病临床共识声明》,旨在呼吁进一步关注心理健康与心血管疾病的双向关联,以改善患者健康。医脉通特邀浙江大学医
2025年8月29日至9月1日,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 2025)在西班牙马德里盛大召开,会议期间,ESC首次颁布了《2025 ESC心理健康与心血管疾病临床共识声明》,旨在呼吁进一步关注心理健康与心血管疾病的双向关联,以改善患者健康。医脉通特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郭晓纲教授对共识声明核心要点进行权威解读,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专家简介
郭晓纲 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
学术任职: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浙江省卒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委员,冠心病学组副组长;《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中华心力衰竭与心肌病杂志》、《cardiology plus》等杂志编委
技术特长:擅长复杂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冠心病,肥厚性心肌病以及瓣膜病)
主要研究方向:心肌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机制
主要承担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重点项目1项,国自然面上3项,浙江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1项。科研成果:在CARDIOVASC RES、THERANOSTICS、EUR HEART J、JACC Cardiovasc Interv、JAHA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曾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浙江省科技成果三等奖、浙江省医药卫生创新二等奖
构建“心理-心脏团队”,提出ACTIVE原则
心血管疾病的护理需要一个包括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心理学家和/或精神病学家在内的多学科团队(心理-心脏团队),为患者及其照护者提供实践指导和适当的心理健康评估、支持和管理。
实施ACTIVE原则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可以将常规的心血管临床护理转变为更加以人为本的方式,将心理健康护理融入常规心血管实践中,以改善护理质量。具体内容如下:
•Acknowledge(A):承认心理健康与心血管健康之间的关联,以及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决定因素、偏见、差异和污名。
•Check(C):在心血管就诊时定期检查症状或心理健康状况,并在心理护理期间检查心血管风险因素。
•Tools(T):使用经过验证的工具筛查和诊断心理健康症状和状况。
•Implement(I):采用共享决策和阶梯式护理方法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
•Venture(V):勇于变革心血管护理模式,通过实施必要的结构和功能变革,将心理健康护理融入心血管医疗实践之中。
•Evaluate(E):评估教育支持的需求、管理方面的变化以及心血管和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情况。
明确心理健康与心血管疾病的双向影响
心理健康对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影响:积极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乐观、幸福感和高生活满意度)与较低的心血管风险相关;危险的社会心理因素(如社会孤立、经济压力和工作)以及抑郁、焦虑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心理健康状况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相关。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状况:心血管疾病与抑郁、焦虑和PTSD等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多向关联,互相增加彼此的风险。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抑郁等心理健康状况会对自我管理(包括用药依从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产生负面影响,并与更差的结局相关;焦虑症和PTSD对用药依从性及心血管结局的影响尚不明确,可能具有时间依赖性。
规范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理健康问题的筛查与管理
➤心理健康问题的筛查
•建议在新诊断或心血管事件后,使用经过验证的筛查工具进行心理健康筛查,在随访期间至少进行一次,并根据临床判断的需要随时进行筛查。
•可将包含两个问题的初步简单筛查(例如,Whooley问题、PHQ-2、GAD-2)纳入常规筛查流程。
•考虑到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理健康问题的高患病率及其对疾病结局的影响,建议对该人群采用低门槛的心理健康筛查策略。
•在初步筛查出现异常结果后,应使用条目更全面的经验证筛查工具,以判断心理健康状况的严重程度(轻度、中度或重度)。
•心理-心脏团队需明确由谁负责心理健康状况评估,以及如何评估和何时评估,并结合具体情况和可用资源进行调整。
➤心理健康问题的管理
•建议基于患者偏好、症状和病情严重程度以及可用资源,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采用阶梯式护理方法。
•制定并评估旨在缓解心血管疾病患者及其照护者痛苦的针对性干预方案,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生活方式干预与心理教育对所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均有益;而心理治疗可能对合并抑郁和/或焦虑的患者有帮助。
•心脏康复是筛查患者抑郁、焦虑症状的良好契机,有助于改善心血管事件后的心理健康,也可为识别和管理心理健康状况提供机会。
•建议避免将苯二氮䓬类药物作为焦虑和抑郁的一线治疗药物。
•抗焦虑药、镇静剂和催眠药在普通人群(尤其是老年人和心理健康状况患者)中存在过度使用和过度处方现象,因此建议谨慎选择用药指征。
•对于中度至重度焦虑及抑郁患者,建议在合格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指导下使用抗抑郁药。
•对于心衰患者,仅在抑郁症状严重且未经治疗的抑郁风险大于服用抗抑郁药风险时,方可考虑使用抗抑郁药。
•在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若所用抗抑郁药存在增加QTc间期延长风险的倾向(如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以及剂量超过20mg的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可换用安全性更佳的新型抗抑郁药。
•鉴于抗抑郁药与心血管药物之间常存在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疗效和安全性,建议进行治疗药物监测(TDM),以优化药物治疗方案,最大程度减少潜在不良反应和具有临床意义的药物相互作用。
重视严重精神障碍(SMI)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SMI的存在会增加心血管风险,在年轻人群中尤为显著。无论年龄大小,对SMI患者进行规律的心血管风险评估至关重要,以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或进展;理想情况下应在处方抗精神病药物之前开始评估,此后在疾病的所有阶段均应定期进行评估。
SMI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管理旨在减少可改变的心血管风险因素,包括体重增加、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不健康饮食及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
优化SMI药物治疗方案有助于改善此类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管理,包括:①优先选择单药治疗;②选用不易引起体重增加或其他心血管风险的药物;③监测可能的药物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④确保用药依从性。
关注特定人群和情况下的心理健康
女性:女性抑郁、焦虑及慢性压力的患病率高于男性,且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相关。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抑郁(19.2%)、焦虑(16.5%)和压力(13.9%)的患病率相对较高。对罹患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进行心理健康及虚弱状态评估至关重要。
社会经济弱势群体:社会经济地位低下人群的心血管疾病与精神障碍发生率均较高,需予以特别关注。
总 结
《2025 ESC心理健康与心血管疾病临床共识声明》首次全面阐述了心理健康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复杂关系,强调了将心理健康评估和管理整合到常规心血管护理中的必要性,并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实用框架和具体建议。然而,在相关定义的一致性、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研究、预防和治疗心理健康对心血管疾病负面影响的最佳方法方面,仍需进行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Bueno H, Deaton C, Farrero M, Forsyth F, Braunschweig F, Buccheri S, Dragan S, Gevaert S, Held C, Kurpas D, Ladwig KH, Lionis CD, Maas AHEM, Merșa CO, Mindham R, Pedersen SS, Rojnic Kuzman M, Szmit S, Taylor RS, Uchmanowicz I, Vilchinsky N; ESC Scientific Document Group. 2025 ESC Clinical Consensus Statement on mental health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developed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ESC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Committee. Eur Heart J. 2025 Aug 29:ehaf191.
MateriaID:MA-CN- Cardiology-09/25-00024
来源:医脉通心内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