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缺血性心肌病(ICM)患者往往存在多种高危因素,血运重建治疗的难度大、风险高。因此,评估ICM患者能否从血运重建中获益,以及如何为其选择最优的血运重建策略,是临床决策的核心挑战。2025年8月15-16日,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2025学术
缺血性心肌病(ICM)患者往往存在多种高危因素,血运重建治疗的难度大、风险高。因此,评估ICM患者能否从血运重建中获益,以及如何为其选择最优的血运重建策略,是临床决策的核心挑战。2025年8月15-16日,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2025学术年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会议期间,医脉通特别邀请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崔鸣教授接受专访,崔教授详细阐述了ICM患者血运重建术前的评估维度,以及患者个体化血运重建方式的选择策略,并围绕ICM血运重建领域的未来发展分享真知灼见。
医脉通:ICM患者血运重建术前评估具体涵盖哪些核心维度?在评估过程中,哪些工具或因素对于预测手术风险和制定个体化决策最具价值?
崔鸣教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ICM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类特殊人群,作为CHIP(冠状动脉病变复杂高危且有介入治疗指征患者)的主要构成,其病变通常严重且复杂,常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潜在不稳定状态,为血运重建带来巨大挑战,无论是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还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因此,血运重建术前评估至关重要,主要涵盖血运重建术的获益评估以及风险评估两大维度。
目前,在ICM患者血运重建获益证据方面,高质量的临床研究相对匮乏。现有证据表明,CABG手术有明确的获益证据,而PCI尚缺乏足够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其获益,但在临床实践中,PCI在此类患者中的应用仍较为广泛。在筛选可能从血运重建中获益的患者时,需要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存活心肌,以及血运重建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若患者血管病变弥漫,尤其是远端血管状况较差时,无论是外科手术还是PCI,可能都难以达到解剖学和功能学上的有效血运重建。
对于ICM血运重建患者,风险评估的重要性远超获益评估。射血分数减低是外科医生和介入医生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此类患者病变通常极为复杂,手术时间长、操作要求高,出现合并症的概率较高,院内和长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也较高。因此,术前风险评估至关重要:(1)外科评估:可采用EURO SCORE或SinoSCORE等评分系统评估手术风险;(2)术者经验评估:经验丰富的术者对于手术可行性和风险的判断往往更为关键。此类手术对术者要求极高,只有具备丰富经验的术者,才能更好地应对手术过程中的复杂情况,降低手术风险;(3)解剖学评估与术式选择:可借助SYNTAX评分系统,该评分系统在指导治疗策略选择方面已获得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
医脉通:哪些患者可能从血运重建中获益?如何基于患者个体化特征选择最适宜的血运重建方式?
崔鸣教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血运重建的方式主要包括CABG和PCI。基于现有指南证据及推荐,CABG应作为首选策略。当患者存在CABG禁忌证或手术风险过高,且冠状动脉解剖结构适合PCI时,可考虑尝试PCI。
值得注意的是,ICM患者并非均能从血运重建中获益,精准识别能够从血运重建中获益的患者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例如,已发生大面积心肌梗死或血管条件极差的患者,通常无法从血运重建中获益。而存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或未来发生ACS风险较高的患者,或可从血运重建中获益。
在术式选择方面,需要结合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变程度进行综合考量。年轻患者合并复杂病变时,如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或严重钙化病变等,通常更适合进行CABG。而对于高龄、一般状况差、合并症多,存在外科手术禁忌或高危风险的患者,若其病变解剖结构相对简单,可以选择行PCI。
医脉通:当前ICM血运重建领域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或挑战?对于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您有何展望?
崔鸣教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在当前ICM的治疗背景下,尽管指南指导的药物治疗(GDMT)已较为完善,且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等器械治疗日益普及,血运重建能否为患者带来确切的临床获益,以及最佳血运重建方式的选择,仍有待进一步明确。这一问题的解答亟需更多高质量、大规模临床研究的支持。目前,相关研究已受到多个国家及医疗机构的关注,证据体系正逐步完善。
值得注意的是,接受血运重建治疗的ICM患者病情通常较为危重,无论是选择CABG还是PCI,均必须强调多学科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以PCI为例,治疗过程并非仅由冠脉医生独立负责,而是需要联合心力衰竭、心脏重症、心脏影像科、麻醉科以及心外科等多学科力量,共同完成患者评估、治疗策略制定、手术实施以及术后维护等全流程工作,以保障治疗效果与患者安全。
专家简介
崔鸣 教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冠脉腔内影像及生理学组委员。
擅长心脏重症及冠心病介入诊治,主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基金项目,已培养研究生20余人。
作为第一作者或责任作者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著70余篇。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心内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