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和平|追梦走笔山海间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8 21:20 1

摘要:母亲总说那年冬天特别寒冷,我裹着棉袄在鸡窝边捡煤渣时,鼻涕冻结成冰溜子。村西边由东北向西南奔流的瀑河在寒风里打着颤,冰面下传来开裂的呜咽,像极了我们家灶膛里熄灭的火苗。

追梦走笔山海间

作者 李和平

中国梦的信笺邀你打开,

要为绘就的民族伟大复兴之蓝图添光彩!

新闻写作是我的梦,

迄今我走笔山海间已50余载。

………

心中有梦,追梦圆梦;笔端有情,燃情抒情;脚下有路,崎岖宽广;山海有色,多彩斑斓。

田埂上的墨香

母亲总说那年冬天特别寒冷,我裹着棉袄在鸡窝边捡煤渣时,鼻涕冻结成冰溜子。村西边由东北向西南奔流的瀑河在寒风里打着颤,冰面下传来开裂的呜咽,像极了我们家灶膛里熄灭的火苗。

1955年9月,我出生在河北省承德市宽城县中街村的一个满族农民家庭里。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庄稼人,具有吃苦耐劳、淳朴善良的优秀品德。受父母的直接教育,19岁那年我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全村最年轻的党员。虽然宽城不宽,但却山清水秀;除有瀑河外,塞外八景之一的万塔黄崖、也耸立于县城西南部的万山丛中。这里不仅是我生命的摇蓝,还是我品德形成的原点,又是我向着实现新闻写作梦出发的起点。

纵望流淌的瀑河,我想到17岁那年,曾跳进河里捞起过父亲捕鱼时飘落的一顶草帽,那湿漉漉的柳条、编织进我们整个中街村父老乡亲的辛酸!可有谁会想到,我这个当年吃榆树皮饼、白菜根儿长大的孩子,日后会在军报上写下烫金的标题?

高粱秸编织的笔袋里插着半截铅笔,当我在田埂上写下第一篇作文时,蚂蚱正在啃食着我的裤脚。连队政治指导员张景维说:“这个小战士的眼神里有光、有火!” 那年,我蹲在砖窑边记录烧砖兵的指纹被石灰烧出水泡,墨汁顺着笔尖流淌,在土坯墙上终于洇出了第一朵新闻之花。当《承德日报》的铅字在晨光中闪耀时,我突然懂得:有些火焰不会被饥饿所熄灭。

军号中的淬炼

我的新闻写作梦,始做于故乡田埂;此梦的加速绽放,却在火热的军营里。

1976年2月,我应征入伍了。

军号声声,吵醒架上雄鸡;喊声阵阵,惊飞林中宿鸟。从起初我在驻守于围场县半截塔镇的三炮连里当战士,到后来本人历任连队文书、营部书记,再到后来担任集团军政治部干事、警备区(军分区)办公室主任,都得益于嘹亮的军号提升了我的精神境界,得益于军队的大熔炉淬炼了我的意志、品德和才能。

“只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认准勤能补拙的道理,发扬吃苦耐劳、拼搏进取的精神,那么在军队里乃至周边乡村、相关战线上,就会有取之不尽的新闻素材,也会有写不完的大文章。”这是我学习笔记中的一段话。

我埋下头来,在新兵连的炊事班里,有时竟把柴灰加以搅拌当成墨水,在碗橱背面写下屡退屡投的第108篇新闻稿。在三炮连时的农村驻地,火药味混合着潮湿的泥土,我的新闻稿在小油灯下增高着厚度。当指导员把我的稿纸钉在荣誉墙上时,北方的雁阵正掠过靶场上空;那些被铅字托举着的青春,在军营中开放出不败的花朵。

“不吃千般苦,写不出好稿子!”这是我对写作实践的一种感悟。在1976一1979年间,连队没有自己的营房,只好住在农村老乡家,生活环境和卫生条件极差,一个季度竟洗不上一次澡。白天我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营建施工、军事训练之中,晚上还要抢时间点亮油灯爬格子、写文稿。1977年7月的一天夜里,我在赶写《“四人帮”与“精神资本家”》一文时,突然觉得头部有些发痒,顺手一摸耳根儿,竟捏到了几个虱子………苦啊,真苦!但我对新闻写作梦的追求并没有丝毫改变,坚持把文稿写完,终于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对此,我深有感触地在日记本上,摘写下这样的诗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这是令我终生难忘的一幕:上世纪70年代末,师部的砖窑吞吐着烈焰,我用被汗水浸透的稿纸擦拭着烧红的砖模。当《中国农民报》内参采用了我写的那篇关于包产到户的稿件时,老生产队长唐殿忠的手指在刊内纸页上剧烈地颤抖着……

原来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那时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没有得到推行普及。我根据唐队长代表着广大农民群众的一种普遍性的真实意愿,以一种政治的洞察力和一股敢于担当的勇气,写成文稿,大胆地投给了《中国农民报》。此稿对于当时我国即将广泛推行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就在那年冬天,我们连队炊事班的案板上多了一盘水饺,馅料里裹着的是新闻人的一种胆气!

笔锋下的山海

南京城里的梧桐叶黄了又绿,金陵上空的候鸟群北雁南飞。1987年9月,我考入了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

这次深造,成为我新闻写作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此蕴磨出的笔锋更趋闪亮与犀利,且使我的新闻写作梦出现了质的绽放。

在南京学院的两度春秋里,我渴饮着以新闻学为主的系统理论知识的玉液琼浆。苦学专业基础课程,深钻专业核心课程,躬行实践类课程——

伴着上课铃声、老师讲解声、轻翻书声,那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让我找准了为人民讴歌的磐石般的立场,看清了灿若朝霞的奋进方向。那新闻学概论,即关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之学说,拓宽了我的视野,使理论思维骤然飞跃。那传播学概论,在我的眼前耸立起一座布局严谨、雄伟壮丽的摩天大厦。那文学与汉语,倘若璀璨星河、晨阳皓月,富含千态万物,贵胜绝顶灵芝;我沉迷其中,汲吮丰厚着文化素养。那新闻采访与写作、编辑评论与摄影,仿佛金色的田野、花果飘香的摇枝,又如飞鸣的投枪、录展历史的画卷;这些令我欣然博采,情醉神驰!

趁着傍晚黎明,抢抓课外业余时间,我沉浸在图书馆里潜心苦读。那在中外新闻史上,自近现代以来涌现出的一代代著名的新闻记者、编辑、报人、出版家、政论家和新闻学家,其芳名和事迹令我惊叹;沿着新闻人的晨昏线透视,使我对著名记者、编辑等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确立为终生学习的楷模。例如:西方著名的新闻记者匈牙利的约瑟夫·普利策,美国的李普曼、斯诺,英国的拉塞尔,意大利的奥里亚娜·法拉奇,他们都用一支铁笔、挥写镌录下人类文明史演进中一座座永恒的丰碑。又如: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戈公振 、邹韬奋、范长江、邵飘萍和林白水,他们都用一支名笔、画出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笑脸,开创了中国新闻史的先河。同时,我去深入追寻他们的职业道德;我悄悄地把《新闻工作者守则》誊写在笔记本的扉页上,钢笔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就是我在为日后的铅字人生立下的誓言。

一晃毕业的时间到了。1989年仲夏的一天,朱京院长、系主任郑旷在毕业留言册上,都为我作出了"小新华社"的评语。然而,在墨迹刚干时,我就从北京军区某集团军政治部的新岗上,火速奔赴到刑满释放人员的安置点。儿子高烧的呻吟声混在长途电话的杂音里,我用蘸满挚爱的笔尖丈量着人性的温度。当南方一家对外广播电台响起《苦海岸边的引路人》的声音时,我的妻子却正在医院走廊里、抱着昏迷的儿子踽踽徘徊。

1993年,秋色染满燕山。我从承德警备区调往秦皇岛军分区工作;携带的3篇报道承德基层工作的新闻稿,其被采访者为补充新情况追打过来的电话声,几次中断或淹没了我与领导见面交接的谈话声……

秦皇岛的海风卷着盐粒敲打着窗棂,我在39度的高烧里写完最后的征文。药片在搪瓷缸里溶解时,稿件已经寄往京城;醒来时,军功章在枕边闪光,很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稿费单上跳动的数字。从省级报刊和《战友报》《解放军报》等国家级新闻媒体发表的《世界能源输出大港——秦皇岛港》到《秦皇岛市实现军嫂无待业》等多篇重要新闻稿,我手中的笔总在山海间、时代画卷上勾勒着浪花,一直到警服上的警徽取代了领章上的红星。

到站前后的腾跃

“船到码头车到站”。

列车进站时总是要减速的。我原以为人生也是如此——到站即退休前就该慢慢停下脚步,安稳地等待着那一声汽笛长鸣。谁知载着我新闻写作梦的这趟列车、偏偏不按常理行驶,它竟在到站前后,让我有了一个个闪亮的腾跃。

我告别了挥洒青春热血的绿色军营。1999年,把我从秦皇岛军分区转业分配到秦皇岛市公安局;先后任市局公交分局副政委、市局警察协会秘书长、《秦皇岛公安》报执行主编。每一个新身份都是新的挑战与责任,我的笔触也从记录军旅生活,延伸到描绘警营日常,以及拓展到地方社会经济生活的广阔天地。

一段段的文字填满了非凡的岁月。2000一2015年,我怀着对人民警察的敬意和对秦皇岛深沉的热爱,采写出一篇篇滚烫的新闻稿件。《为了港城的平安》《“嘿,看咱巡警!”》《铁面柔情真巡警》《为了神圣的使命》,先后发表于《河北法制报》《人民公安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02年7月,43万字的文集《笔底潮声》出版发行,那是我新闻写作梦之圆梦路上的一座里程碑。

回望 40 多年的新闻写作生涯,我对新闻报道、调研文章、报告文学、随笔等文体都有所涉猎。在市级以上新闻媒体或文学刊物上,共发表作品累达 3000余篇,其中有43件作品被载入《成功之路》《闪光的足迹》《军旅写作成才实录》等书籍。

这是另一维度的深情回望。在从部队到地方工作的40余载中,我先后获得各种荣誉称号或奖励近100次(个),荣获二等功一次、三等功9次。这些荣誉花朵,展现的并不是现实的明艳,而是在它背后涌流着的奋斗者的泪泉。

到站后再次飞身腾跃是一种必然。

2016 年10月,我从市公安系统的领导岗位上光荣退休。我认为:作为一名党员,退休不能退色,圆梦不能叫停,退休不是休止符,而是一段激昂乐章的前奏曲。

围绕把新闻写作的梦最终画圆圈满,我确立了并践行着新的目标。那就是:把国内外最有参考价值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摄制成视频专集,定期呈报于上,旨在为秦皇岛市文游事业的深度开发做出贡献。

2025年3月,我迎来了新的身份——秦皇岛市公安作家协会副主席。从2004年春我加入河北作协到如今担任这一职务,岁月沉淀的不仅是写作技巧,更是对公安文化的一种深刻理解和火热情怀。

读懂夕阳,我将梦笔山海!

望尽天涯,我要走遍世界!

(写于2025年4月12日)

附录:作者简介

李和平,男,1955年9月生,满族,大学学历,毕业于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学系和国防大学;是一位光荣在党50年的老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2025年3月30日,在秦皇岛市文联公安作家协会成立大会上,被推举为市公安作家协会副主席。

1976年参军入伍,历任营部书记、集团军政治部干事、警备区(军分区)办公室主任等职。

1999年退出现役,先后任秦皇岛市公安局公交分局副政委、一级警督警衔、市公安局警察协会秘书长;曾任《秦皇岛公安》报执行主编。

在从部队和到地方工作的40多年间,本人先后获得过各种奖励近100次,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9次。

在工作的40多年里,本人对语言文字、特别是写作情有独钟,主要涉猎新闻和文学领域。采写过新闻报道、调研文章、报告文学、随笔等。先后在市级以上新闻媒体、文学刊物发表作品累计总达3000余篇。其中,有40多件作品载入《成功之路》《闪光的足迹》《军旅写作成才实录》等书籍。

2002年7月,本人撰写的42万字的、书名为《笔底潮声》的随笔(报告文学)专著,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

来源:丰融春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