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古老织机到现代车间,从壮锦到侗绣、苗绣,柳州服饰产业的发展,凝结着柳州女性对文化的赤诚与创业的热忱。这些流淌在指尖的技艺,正经由一双双巧手,从古老的村寨走向广阔的市场。市妇联以“民T”为桥,搭建展示、竞技、交易平台,借网红经济赋能,让多元技艺成为文化IP与产
匠心筑梦
艺韵传承
2025
柳州工学院
设计艺术学院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
编者按:从古老织机到现代车间,从壮锦到侗绣、苗绣,柳州服饰产业的发展,凝结着柳州女性对文化的赤诚与创业的热忱。这些流淌在指尖的技艺,正经由一双双巧手,从古老的村寨走向广阔的市场。市妇联以“民T”为桥,搭建展示、竞技、交易平台,借网红经济赋能,让多元技艺成为文化IP与产业支点,助力妇女就业创业。在这个专栏中,让我们透过针脚里的巾帼故事,感受她们对传承的坚守和创新的勇气,见证她们以针为笔、以线为墨绣出的时代芳华。
本期专栏,我们走进柳州工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
FASHION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共生、艺术与科技深度交融的时代浪潮中,柳州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以培育高素质应用型设计人才为己任,扎根地方产业沃土,以昂扬姿态探索艺术教育新路径,为服装行业进步注入鲜活力量,助力学子在艺术与时代的交响中绽放光彩。在今年“我要上民T”——行进中的中华民族服饰文化T台秀三月三活动中,学校师生设计的作品《归隐》《卉服鸟章》荣获三等奖,《苗印》荣获优秀奖。
三等奖《归隐》
三等奖《卉服鸟章》
优秀奖《苗印》
1
夯实教育办学基石,构筑优质育人平台
设计艺术学院依托市委、市政府配置的优质资源,积极响应并探索产教融合新路径,围绕地方产业发展布局,开设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动画、服装与服饰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6个本科专业,其中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2022年获批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各专业交叉融合,为激发学生艺术潜能、培养创意思维、提升综合素质与人文素养提供肥沃土壤。
学院教学硬件设施完善,拥有教学实验场地6440.2㎡,设备投入785万元,建有高配图形工作站机房、木制品加工中心、服装工艺室等专业实验/实训室54间。此外,学院牵头创立“柳州设计周”品牌活动,建立“国家旅游商品研发中心柳州联合研发基地”“广西壮族自治区动漫人才培养基地”“柳州市创意设计服务中心”等教学实践协同育人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交流学习和实践创新的机会。
服装设计实验室
师资力量方面,学院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团队,现有教职工82人,其中专任教师68人,另有银龄、柔性教师17人,组成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的专任教师队伍,专任教师队伍中75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占比88.24%;34人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占比40%。近6年来,教师团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44项,外观专利92项;另从知名企业聘请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建立了一支高素质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学生评教平均分达95.51。
教师受邀参加“未来AI设计”美图创造力大会
教师受邀参加2023T-EDGE全球创新大会
2
搭建多维课程体系,落实全方位育人目标
专业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服装行业产业需求,掌握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服装与服饰设计、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与技术应用、服装产业数字化生产适应能力、品牌策划与管理等实践能力,能够在服装行业及相关领域从事设计研发、产品策划、技术管理、生产与贸易营销等工作,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专业秉持“以艺术语言传承民族文化,以艺术与科技相融合”的教学特色,积极引入人工智能辅助设计、数字化内容创作等新技术手段,构建并持续优化“专业技能+数字化+民族文化+创新+素养”多维度的课程体系,系统教授人文社科、设计艺术、经营管理等方面理论知识,将德育优先、艺工结合、服务社会的教学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能力扩展和创新思维培养。
课程入选首批广西本科高校AI通识课示范案例
师生团队创作的AIGC作品被中央电视台报道
近年来,专业深耕民族优秀传统服饰产品开发,以培育学生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为核心,通过开设《服装蜡染与扎染》等实践课程,将传统服饰技艺融入教学环节,让学生系统掌握蜡染纹样设计、扎染工艺操作等技能,夯实文化传承基础。
《服装蜡染与扎染》课程成果展示
3
推进产赛教一体化,赋能设计思维提升
学院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服务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依托区域优势产业基础和学校工科背景优势,将企业真题、学科竞赛项目导入课堂教学,开展产、赛、教一体化实践,有效提升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能力。通过教师工作室、专业社团组织课外教学,打通课堂、课外学习场景,提升学习的延续性和学习效果,形成了“校政企协同、一二课贯通”的育人模式。
学生作品在全国高校毕业生服装设计大赛中获奖
学院坚持以“第二课堂”建设为抓手,积极构建丰富多元的课外实践育人体系——从艺术快闪到乡村振兴,从创意市集到企业项目孵化,将课堂延伸至展厅、市集、企业、社区、乡村、工作坊等现实场景,这既是“把设计融入生活”的深度实践,也是关于学生成长的真实演练。同时,专业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大赛展会,组织学生赴广西桂卓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柳州博慧纺织品有限公司等服装企业开展实习,助力学生打破理论壁垒,了解服装产业全链条运作,精准把握行业动态,激发设计灵感。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开展认识实习
该模式学生受益面大、受益程度深,获广西教学成果二等奖。近三年获得1137个竞赛奖项,其中国家级379个、省部级758个,获奖逾3000人次,覆盖50%以上学生,稳居全区应用型高校前列。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广泛,在服装设计生产、销售企业、时尚机构、服装服饰科研单位等岗位上发光发热,获得行业、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专利与竞赛获奖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