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发现:威尼斯标志不仅是“Made in China”,而且还是唐朝古董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2 18:57 3

摘要:当无数国人飘洋过海来到水城威尼斯,举起手机对着圣马可广场上那尊傲视众生的青铜飞狮打卡时,绝对不会想到,他们手机里的威尼斯的象征,不仅没有纯正的威尼斯“血统”,而且很可能是一只“国产”的狮子。

当无数国人飘洋过海来到水城威尼斯,举起手机对着圣马可广场上那尊傲视众生的青铜飞狮打卡时,绝对不会想到,他们手机里的威尼斯的象征,不仅没有纯正的威尼斯“血统”,而且很可能是一只“国产”的狮子。

这尊位于圣马可广场上的青铜飞狮,矗立在花岗岩柱顶端,展翅欲飞,左前爪扶着一本圣书,上面写着:“我的使者马可,你在那里安息吧!”。长期以来,威尼斯人都将它视为城市的象征和守护神,他们甚至把这只飞狮带到威尼斯电影节,作为最高奖项。

科学检测,揭开惊人真相

但随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人打卡,高清的图片传到网络上后,人们很快对它的真实身份产生了怀疑。

因为它的形象十分特别,一点没有当时欧洲主流狮子雕像的特征,因此有人认为它是传说中的狮鹫,有人认为它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狮头怪,都是现实中并不存在的组合体。

在1990年飞狮从方柱上吊下来送去大英博物馆维护修缮时,研究人员从飞狮身上取了三份金属样本,其中两份取自雕像中央,另一份取自19世纪时重铸的翅膀。在修复的过程中,各国的专家对飞狮的“来源”展开了一次广泛讨论。

但他们注意到狮子头部存在被砍掉角的痕迹,于是他们猜测这是一只来自土耳其塔尔苏斯神庙神像的支撑物,但最终没有定下到底来自何处。

最近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的团队在重新对样本进行检测后,在《古物》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威尼斯之狮”金属样本的铅同位素分析,铸造这尊雕像所使用的铜矿石,是来自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换句话说,这尊铜像是正儿八经的“中国造”。

跨越万里,如何来到威尼斯

同样蹊跷的是,网络中盛传它与我国出土的唐代“镇墓兽”十分相似。但我国出土的镇墓兽,几乎就没有像“威尼斯飞狮”一样大个儿的。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号的镇墓兽,通高也仅有1.14米,与高逾4米的“威尼斯飞狮”相差甚远。

还有一点让人十分怀疑的是,这尊青铜雕像重达3吨,如果真是“中国造”,它又是如何从8世纪的中国唐朝来到遥远的威尼斯呢?

对于此,意大利的研究团队根据著名探险家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曾经在1260年时曾经前往元大都传教,并得到忽必烈接见的历史,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那就是这尊青铜雕像是作为东方的礼物,带回来的。

而且在威尼斯的文献中,早在1293年也出现了和“飞狮雕像”有关的文字描述,这个时间线与马可·波罗家族返回欧洲的时间十分接近。

学术争议,真相仍待探索

虽然这一假设并没有确切的证据,但还是在学术界引发了不少讨论。

我国冶金考古专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一位专家指出:“欧洲也有和长江中下游铜矿的铅同位素比值相同的矿山。例如Alps-Carnia铜矿的铅同位素比值范围就和长江中下游的铜矿分布范围高度重叠”。

因此国内的考古学家们大都对这一发现持有保留态度。但如果“威尼斯飞狮”的详实数据中出现了高放射性成因铅的数据,那就绝对可以肯定这是真正的中国造了。因为这种铅,在地球上非常少见,但在我国熟悉的青铜器中测出了不少,几乎成了一个鉴定青铜器的特殊科学标志。

文化交融,丝绸之路的见证

无论最终结论如何,威尼斯之狮的争议揭示了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在古代,不仅丝绸、瓷器和香料通过丝绸之路流通,艺术、信仰、图腾和思想也在东西方之间流动和再造。

一尊可能起源于中国的雕像,能够变身为欧洲城市的精神象征,正证明了人类文明从来不是孤立发展的,而是通过各种交流与借鉴不断丰富和发展。

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时间里,这只传奇的飞狮静静屹立在圣马可广场,凝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它见证了一个又一个时代的变迁,却始终保持沉默。

也许文化本身就是这样一种永恒的运动——不断地旅行、交融、变形,最终在异乡找到新的家园。

来源:巡史天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