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2日,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专场在海埂会堂举行,邀请省民族宗教委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就“十四五”期间云南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中取得的丰硕成果作介绍。
9月22日,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专场在海埂会堂举行,邀请省民族宗教委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就“十四五”期间云南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中取得的丰硕成果作介绍。
2024年沿边行政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88元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形成新格局。制定出台《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云南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12份文件,省委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由39个增加至46个,省对州(市)考评的示范区建设分值由3分增加至8分。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取得新进展。“十四五”以来,实施中华优秀文化项目1239个,编纂完成560万字的《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云南卷》,云南民族文化宫建成投入使用,常态化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云南实践展、中华文化认同主题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主题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列入各级党校培训内容,纳入各级各类学校思政教育,建成304所铸牢教育示范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使用实现全省高校全覆盖。
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新成效。“十四五”以来,争取国家层面少数民族发展资金60.96亿元,圆满完成第4轮“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工程,建成14个示范县、132个示范乡镇、1434个示范村(社区);省财政统筹资金3416.15亿元支持示范区建设,用于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实现了各民族在经济上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融为一体。2024年全省民族自治地方经济总量达1.33万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01元,分别比2021年增长24%和18%。
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取得新突破。全省374个边境幸福村建设任务顺利完成,全面启动升级版建设工作,30个边境旅游示范村试点建设成效明显,沿边产业园区、沿边城市带建设和腾冲市、景洪市2个“全国兴边富民行动中心城镇”建设试点成效显著,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列入全国第二批共同现代化试点。2024年沿边行政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88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038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口较2020年增加2.39万人,云南边境地区呈现出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的良好局面。2025年4月,全国兴边富民行动现场会在腾冲市召开,对云南边境幸福村建设的成效和经验给予充分肯定。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呈现新气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累计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137个,数量居全国第2位。2024年云南省48个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个人受到党中央、国务院表彰,数量居全国第1位。制定出台《“和和美美一家人”互嵌式社区建设工作导则》,推进各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5个方面的全方位互嵌,总的目标是3年打造1000个“和和美美一家人”互嵌式社区。全省已建成241个以互嵌融居为鲜明特点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全省有5个社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和模范集体。“十四五”以来,组织各民族青少年交流活动347场次,参与人数达3.7万人,推出162条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路线,建成1000个民族村寨旅游提升示范村,在全国率先出台体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文件,2024年云南参加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得奖牌总数居全国第1位。
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十四五”以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标准,修订37件自治条例和27件单行条例,废止14件单行条例,新制定10件单行条例。
烤烟、咖啡、坚果、鲜切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全国第一
在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方面,云南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大力发展“三大经济”,稳步提升发展质量,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基础。2021年—2024年,民族自治地方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烤烟、咖啡、坚果、鲜切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全国第一,花卉交易量和交易额全国第一,赏云花、喝云茶、品云咖、吃云果成为国内消费新时尚。
8个民族自治州中有6个已通高铁或动车,78个民族自治地方县(市)全部通高等级公路。民族自治地方公路通车里程21.4万公里。全省通航运营机场达15个,民族自治地方11个,占全省总数的73.34%。创新开展374个边境幸福村建设,2024年沿边行政村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省。制定后续扶持若干政策措施,累计投入后续帮扶资金超过62亿元,实施以奖代补、大型安置区水电费物管费减免补贴惠民政策,搬迁脱贫人口收入持续增长。
2025年1-8月全省旅居人数达380.1万人
在全力推进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中,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大舞台”等文化品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11.5万场,惠及群众5亿人次,增强了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打造162条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精品线路,其中有10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旅游线路、20条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线路,创新开展“遇见云南”夜间民族特色广场舞活动3000余场,吸引线上线下超800万人次参与。
培训1万多名导游、近300名博物馆馆长及讲解员,开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训1万多人次。实施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三年行动,推出“金牌旅游村”100个、“最美乡愁旅游地”110个,红河州元阳县阿者科村入选世界“最佳旅游乡村”。
推出100个旅居典型案例,开展旅居高质量发展试点。通过吸引数字游民,打造“艺术家第二居所”,培育茶咖小馆、乡村小厨、直播小院等旅创工坊,加大旅居云南营销推广,在主客共享中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025年1-8月,全省旅居人数达380.1万人,同比增长50.6%。
以“中老星光秘境漫旅”“悠享滇西慢时光”等为主题,开行“星光·澜湄号”跨境旅游列车13趟。1-8月,全省接待入境游客558.29万人次,同比增长39.8%。我们还持续深化泛珠三角区域、“中国大香格里拉”文旅宣传推广联盟合作,加强滇沪、滇粤、滇闽、滇港等区域旅游合作,开展“茶和天下·雅集”“游云南·看吴哥”等文化交流活动,协调320个景区对台胞证首办者免除首道门票。
云南在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斩获获107块奖牌
坚持大中小幼一体协同推进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用好4本教材。在高校层面,全省92所高校全覆盖使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其中有86所高校设2个学分;中学阶段从2022年起采购发放《中华民族大团结》教材供7年级学生免费使用,小学阶段从2025年起采购发放《中华民族大家庭》教材供5、6年级学生免费使用,并落实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专题课不少于12课时的要求。幼儿园阶段推动使用《中华民族一家亲》童谣绘本,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自己是中国人、是中华民族的一员。
2023年,在全国先行先试,率先创建了304所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连续3年共投入2133万元打造“边境行”“共画同心圆”等具有云南特点的实践育人项目,进一步增强师生国家意识和民族使命感;连续两年共投入2264万元支持省级铸牢示范校开展品牌培育项目,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云南坚持“立足云南创经验,面向全国作示范”,体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024年以来,全省共举办赛事4000余场。着力构建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活动体系,打造迪庆端午赛马节、曲靖千人麒麟舞等群众参与度高的体育活动,全省已基本形成“一州(市)一品牌”的活动体系。将体育深度融入民族文化和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线路建设,全省共有国家级体育旅游精品项目99个、省级项目167个。
挖掘整理386项优秀传统体育项目,累计获评中华体育文化优秀项目15项次。云南省在参加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共获得107块奖牌,其中一等奖14个,获奖数和表演项目成绩均居全国第一。“十四五”以来累计建成体育场地15.98万个,打造符合各族群众期盼的15分钟“健身圈”,全省行政村(社区)体育设施覆盖率达100%。
全媒体记者:李北
编辑:贺靖
审核:王海涛
二审:钟玲
终审:许建龙
来源:都市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