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汉朝齐名的罗马帝国,为何未能像中国一样走向持久统一?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2 18:32 1

摘要:要聊统一,先得看 “脑子⾥怎么想”, 也就是老百姓和读书人打心底里认不认同 “天下该是⼀家”。咱们中国这边,早在汉朝之前的先秦时代,就算诸子百家吵得不可开交,有个想法却是共通的:天下就得统一,分裂是暂时的,统一才是正经事儿。

公元前1世纪,亚欧大陆东西两端几乎同时崛起两个超级帝国——大汉与罗马。它们同样幅员辽阔,同样制度先进,同样创造了辉煌文明。

汉朝存续四百余年,即便经历分裂,最终总能回归统一;而罗马帝国却在鼎盛后分崩离析,再未重现昔日辉煌。其中缘由,值得深究。

要聊统一,先得看 “脑子⾥怎么想”, 也就是老百姓和读书人打心底里认不认同 “天下该是⼀家”。咱们中国这边,早在汉朝之前的先秦时代,就算诸子百家吵得不可开交,有个想法却是共通的:天下就得统一,分裂是暂时的,统一才是正经事儿

你看孟子,战国那会儿到处跑,跟梁惠王说 “定于一”,意思是天下只有统一了,老百姓才能过上安稳日子;墨子更直接,主张 “尚同”,就是说从上到下得有统一的规矩,国君说对的,大家都得觉得对,不能各搞一套;

就连后来帮秦朝统一的法家,也不是凭空冒出来的,法家的老祖宗荀子就说过 “四海之内若一家”,还教出了李斯、韩非这俩学生,李斯后来在《谏逐客书》里跟秦始皇说 “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其实就是把 “统一” 的想法变成了治国思路。

到了汉朝,董仲舒更绝,他在给汉武帝的《天人三策》里,直接把 “统一” 跟老天爷绑一块儿,说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意思是统一不是人说了算,是天地间的规矩,从古到今都这样。这种想法不是光说不练,汉朝的老百姓也认:比如楚汉争霸的时候,项羽想把天下拆成十几个小国,自己当 “西楚霸王”,结果老百姓不买账,最后刘邦搞统一,反而得了民心。

再看罗马那边,他们的文化根儿在古希腊,而古希腊的思想家,几乎都不待见 “统一” 。亚里士多德就说过:“城邦的本质就是许多分子的集合”,意思是城邦就该是小而独立的,要是把一堆城邦捏成一个大国,城邦的 “魂” 就没了。

古希腊那会儿有两百多个城邦,比如雅典、斯巴达、 科林斯,它们之间打了不少仗,但就算打赢了,也没想过把对方吞并成一个国家, 雅典搞 “提洛同盟”,也就是拉帮结派,也只是让盟友交保护费,没说要统一管理

这种想法传到罗马,就变成了 “不追求真统一,只追求‘臣服’”。比如罗马在公元前 91 年到公元前 88 年,打了一场 “同盟者战争”,啥叫 “同盟者”?就是罗马周边那些帮罗马打仗的城邦,它们帮罗马打了几十年仗,却没资格当罗马公民,不能参选、不能当官

这些城邦不服气,就起兵造反。罗马最后打赢了,也没想着 “既然都是自己人,就统一给公民权”,反而只是给了一部分人有限的公民权,还是没把大家当成 “一家人”。

后来罗马地盘大了,也没改这毛病:比如征服了埃及,就让埃及继续用自己的法老制度;征服了犹太地区,就让犹太人自己管宗教事务。表面上看是 “包容”,其实是打心底里觉得 “没必要统一”, 反正你们听我的话、交我的税就行,至于想法一致不一致,不重要。

这种思想差异,到了帝国遇到危机的时候就显出来了:中国这边,就算分裂成三国、南北朝,总有像曹操、杨坚这样的人站出来说 “我要统一”,老百姓也愿意跟着干;

罗马那边,一旦中央弱了,地方就直接拆伙 ,比如公元 395 年罗马分东西,其实不是谁逼的,是皇帝自己觉得管不过来,干脆把地盘分给两个儿子,大家都觉得 “分了挺好”,没人想着 “得把天下合回来”。

思想是虚的,制度是实的 ,就算心里想统一,没有靠谱的制度,也撑不住。咱们中国从秦朝开始,就搞了一套能把 “统一” 落到实处的制度,核心就是郡县制;而罗马搞的是 “自治联盟”,看着统一,其实是 “散装” 的。

先说说咱们的郡县制,这玩意儿不是秦朝一拍脑袋想出来的,是一步步完善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公元前 221 年),没像周朝那样封诸侯,而是把全国分成 36 个郡,郡下面再分县,县下面还有乡、里,就像现在的省、市、县、乡一样,一层管一层。

最关键的是,郡的太守、县的县令,都是中央直接派的,不是世袭的,也不能自己招兵买马

而且中央的政令能直接传到最基层,比如湖南里耶古城出土的秦简的简牍,写着 “迁陵洞庭郡”,还记录了秦始皇三十三年,迁陵县收到洞庭郡发来的文书,要他们统计当地的人口和粮食

你想啊,迁陵在当时是多偏远的地方(现在湖南湘西),秦朝的政令照样能准时送到,这就是制度的力量。

到了汉朝,这套制度更完善了。比如汉武帝在元封五年(公元前 106 年),搞了个 “刺史制度”:把全国分成 13 个州,每个州派一个 “刺史”,这个刺史不管行政,专门盯着地方的太守、县令,看他们有没有贪赃枉法、有没有私自招兵。

而且汉朝还搞 “军政分离”, 就算是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大名将,打赢了仗也得把兵权交回去,平时不掌兵;地方的行政全归文官管,太守不能调动军队。

这样一来,地方想造反都没机会 , 比如汉景帝时期的 “七国之乱”吴王刘濞想造反,结果中央派周亚夫一出手,三个月就平了,就是因为地方没有长期掌兵的权力。

罗马那边的制度,跟咱们比简直是 “反过来”。罗马帝国其实更像一个 “自治城市的联盟”,俄罗斯历史学家托夫采夫在《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里就说过,罗马征服一个地方后,基本不怎么改当地的制度,只是派个 “总督” 过去,再收点税。

比如罗马在公元前 241 年设立的第一个行省,西西里行省,原来的希腊城邦还在,原来的贵族还管着自己的地盘,总督只负责两件事:收 “什一税”(当地粮食的十分之一),还有就是遇到叛乱时带兵镇压。

更要命的是,罗马的总督又管行政又管军队,相当于地方上的 “土皇帝”。比如公元 1 世纪的处死耶稣的那个犹太行省总督彼拉多,他不仅能决定当地的税收多少,还能直接调动行省里的罗马军团,甚至不用跟中央打招呼就能判人死刑。

中央想管也管不了,罗马城到西西里行省,走海路得半个多月,消息传过去都晚了。这种制度下,总督造反是常事儿:公元三世纪的时候,罗马出了 30 多个皇帝,其中 25 个是被地方总督带兵杀了或者赶下台的,比如公元 238 年,北非的总督戈尔迪安一世自立为帝,结果没几天又被另一个总督杀了,乱得一塌糊涂。

再说一下,汉朝的官员选拔靠 “察举制”,后来又发展出 “科举制” 的雏形,不管你是哪里人,只要懂儒家经典、有本事,就能当官;罗马的官员基本都是贵族世袭,或者靠总督推荐,普通人根本没机会。

这样一来,汉朝的官员心里想的是 “为中央效力”,罗马的官员心里想的是 “为自己的家族或者总督效力”,你说这样的制度,怎么能撑得住统一?

3. 文化凝聚力:咱们 “书同文、儒同术”,罗马 “各说各话、各拜各神”

当然光有制度还不够,得让大家有 “认同感”, 觉得 “咱们是一伙的”,这就是文化凝聚力。汉朝在这方面做得太到位了,而罗马几乎没做过这事儿。

先说咱们的 “书同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原来各国不一样的文字改成 “小篆”,后来汉朝又改成更简单的 “隶书”。别小看这事儿,文字统一了,全国人才能看懂中央的政令,读书人才能互相交流。

比如河北定州八角廊汉墓出土的西汉竹简《论语》,上面用隶书书写,不管是长安的儒生,还是江南的读书人,拿过来都能看懂。

到了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 175 年),朝廷还干了件大事:把《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七经,刻在 46 块石碑上,立在太学门口,这就是 “熹平石经”。

当时全天下的儒生都跑到太学来抄经,为啥?因为之前各地的经文版本不一样,有的字甚至不一样,现在中央给了 “标准本”,大家就有了统一的教材。

更关键的是,汉朝把儒家思想变成了 “国家意识形态”。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后,当官的基本都得懂儒家经典, 察举制里的 “孝廉科”,每年各州郡推荐的孝廉,大多是精通《论语》《孟子》的儒生。

这些人入朝后,又把儒家的 “忠君”“大一统” 思想传给下面的人,老百姓听多了,也觉得 “忠于皇帝、维护统一” 是天经地义的。

就算后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比如北魏的鲜卑人,也得学儒家思想,穿汉服、说汉话,因为他们知道,不这样就没法管中原的老百姓,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能把不同民族都捏成 “中国人”。

罗马那边呢?别说 “书同文” 了,连 “话同语” 都做不到。罗马帝国东部(比如希腊、埃及)通行希腊文,西部(比如意大利、法国)通行拉丁文,两边的官员写信都得用两种文字

公元 212 年,皇帝卡拉卡拉颁布《安东尼努斯敕令》,给了全帝国自由民罗马公民权,可东部的官方文书还是用希腊文,公元 313 年君士坦丁大帝发布的《米兰敕令》,允许基督教合法,最初就是用希腊文写的,西部的人得翻译成拉丁文才能看懂。

文化上更乱,罗马对征服地区的神明采取 “全收” 政策,你信宙斯,行,把宙斯请进万神殿;你信伊西斯(埃及女神),也行,也请进来;甚至你信犹太教的耶和华,只要不反对罗马,也不管。

这种 “包容” 短期内能减少反抗,但长期来看,就是 “没有主心骨”—— 大家各拜各的神,各有各的文化,谁也不觉得自己是 “罗马人”。埃及人还觉得自己是埃及人,犹太人还觉得自己是犹太人,就算生活在罗马帝国,心里也没有 “罗马认同”。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基督教。公元 1 世纪基督教出现后,罗马一开始迫害基督徒,公元 64 年尼禄放火烧罗马,还把锅甩给基督徒,后来又把基督教定为国教,可就算这样,基督教也没成为 “统一文化的纽带”。

东部的基督教后来变成东正教,西部变成天主教,两边互相骂,甚至打起来,反而加剧了帝国的分裂。你想啊,要是大家连信的教都不一样,怎么能指望他们团结在一起?

除了思想、制度、文化地理环境和外部威胁也很关键。咱们中国的地理环境,天然就适合统一;而罗马的地理环境,反而容易 “散”。

先看咱们中国:

中国地处东亚,北边是蒙古沙漠,西边是帕米尔高原,南边是云贵高原,东边是太平洋,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 “自然单元”。

中间的中原地区黄河、长江流域是大片平原,特别适合种庄稼,发展出了成熟的农耕文明。农耕文明有个特点:老百姓得守着土地过日子,不喜欢搬家,也不喜欢打仗, 因为一打仗,庄稼就毁了。

所以老百姓特别希望有个统一的政权,能保护他们安稳种地。而且秦始皇奠定的疆域,基本就是后来中国统一的 “基本盘”。

不管是汉朝、唐朝,还是后来的明朝、清朝,都以秦朝的疆域为基础,就算偶尔丢了边疆,也得想办法收回来。

汉朝还特别会利用地理优势巩固统一,比如搞 “屯田制”。

汉武帝元狩四年,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后,朝廷在河西走廊设立张掖、酒泉、敦煌、武威四郡,然后派士兵去屯田,士兵平时种地,战时打仗,既解决了军粮问题,又把边疆牢牢控制住了。

这些屯田的士兵,大多是中原过来的农民,他们把中原的农耕技术、文化带到边疆,边疆也就慢慢变成了 “中原文化区”。

罗马帝国的地理环境正好相反,它环绕地中海而建,疆域是 “分散在海边的一块块地”,中间隔着重洋。这种地理环境,决定了罗马的经济严重依赖地中海贸易 。

比如罗马城的粮食,大部分靠埃及亚历山大港运来的小麦,每年得运 200 万蒲式耳(相当于现在 1.5 亿公斤),要是地中海航线被切断,罗马城就会闹粮荒。

可贸易这东西,一旦地方势力强大了,就容易被掐断,公元 5 世纪,汪达尔人占领了北非,切断了埃及到罗马的粮食航线,西罗马帝国很快就撑不住了。

更要命的是罗马的 “雇佣兵制度”。罗马帝国后期,本土人不愿意当兵(觉得打仗苦、不划算),就大量招日耳曼蛮族当雇佣兵。这些雇佣兵只认钱,不认罗马, 你给我钱,我就帮你打仗;你不给钱,我就反过来打你。

公元 378 年的哈德良堡战役,就是典型例子:当时匈奴人西迁,压迫哥特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哥特人逃到罗马帝国,罗马皇帝瓦伦斯让他们当雇佣兵,结果没给够钱,哥特人就造反了。

在哈德良堡,哥特人首领弗里提根指挥军队,杀死了瓦伦斯皇帝,罗马军队损失了约 2 万人 ,这是罗马军事史上最惨的败仗之一,之后罗马再也没法靠自己的军队保护边疆,只能眼睁睁看着蛮族入侵。

咱们汉朝也有匈奴的威胁,但汉朝是 “以汉人为主体的军队”,卫青、霍去病带的都是汉朝的士兵,这些士兵心里有 “家国情怀”,愿意为了保卫家园打仗;而罗马的雇佣兵心里只有 “钱”,一旦没钱,就会背叛, 这两种军队的战斗力,在关键时刻差太远了。

罗马和汉朝的故事,说到底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真正的统一,从来不是靠军队把土地圈起来,而是靠思想、制度、文化把大家拧成一股绳

汉朝之所以能历经分合还能统一,就是因为 “大一统” 的想法深入人心,郡县制能把中央的权力落到基层,儒家文化能让大家有 “中国人” 的认同感,哪怕暂时分裂,这些东西还在,只要有人站出来振臂一呼,大家就会跟着往统一的方向走。

罗马之所以分崩离析,就是因为从思想上就不认同统一,制度上是 “散装联盟”,文化上没有主心骨,再加上地理环境和雇佣兵制度的拖累,一旦中央弱了,地方就会各自为政,再也合不起来。

放到今天来看,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不是天生的,是几千年来一点点积累的:是里耶秦简上的行政指令,是熹平石经上的儒家经文,是卫青、霍去病守卫边疆的战功,也是老百姓 “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的朴素愿望。

这种深入血脉的 “统一意识”,告诉我们: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 ,这不是一句口号,是从汉朝到现在,中国人用几千年历史证明的真理。

而罗马的教训也提醒我们:没有思想认同、制度保障和文化凝聚力的 “统一”,就算地盘再大,也只是沙滩上的城堡,风一吹就倒。

本文史料来源:《史记・秦始皇本纪》《汉书・董仲舒传》《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罗马帝国编年史》(塔西佗著)、《汉代察举制度研究》等

来源:林里看自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