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青年在从化|曹捷妃夫妇:手作卡通馒头激活孩童味蕾,用家庭力量书写乡村创业答卷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2 18:18 1

摘要:为展示创业青年在从化“百千万工程” 与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中的精彩奋斗故事,即日起,从化区融媒体中心推出“创业青年在从化”系列报道,看返乡创业青年如何赋能“百千万工程”,带动乡村蝶变,彰显青年担当与区域发展成效,勾勒出从化高质量发展的生动

为展示创业青年在从化“百千万工程” 与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中的精彩奋斗故事,即日起,从化区融媒体中心推出“创业青年在从化”系列报道,看返乡创业青年如何赋能“百千万工程”,带动乡村蝶变,彰显青年担当与区域发展成效,勾勒出从化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

今天,

就让我们走进“豆米包”的创业故事,

聆听90后夫妻曹捷妃与丈夫,

如何从为娃亲手制作辅食的初心出发,

在从化闯出一条

“匠心面食+家庭协作”的创业路,

让小小的卡通馒头,

成为连接乡村味蕾与城市需求的纽带。

初心萌芽:

为娃制食

开启跨界创业路

“从前连蛋炒饭都做不好,从没想过会一头扎进面食行业。”今年35岁的曹捷妃,是白云区人和人,嫁入从化后,成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她的创业故事,始于一份母亲的焦虑——大女儿幼时挑食,不爱吃蔬菜,让初为妈妈的曹捷妃愁坏了。

转机来自丈夫的“暖心尝试”。曹捷妃的丈夫曾是广州星级酒店的专业厨师,骨子里藏着对美食的热爱与耐心。为了让女儿爱上吃饭,他开始自学面食制作,从简单的蝴蝶面到造型可爱的卡通馒头,一点点摸索。“第一次看到女儿大口吃老公做的馒头,眼睛都亮了,那种满足感我至今记得。”曹捷妃笑着回忆。

一次偶然的朋友圈分享,让这份“家庭美食”有了创业的可能。一位朋友看到卡通馒头的照片,当即订下300个,用于孩子的满月酒。“当时又兴奋又慌,手工做300个馒头,对我们来说是天大的挑战。”为了如期交货,夫妻俩连续熬了两天两夜,丈夫更是因疲劳过度,在赶工中不小心将手压进压面机,缝了多针仍坚持盯着订单。“那天全家人都来了,我爸妈从人和坐地铁赶来,妹夫请假带着怀孕8个月的妹妹过来帮忙,硬是把订单赶了出来。”这份凝聚着亲情的馒头,收获了客人的一致好评,也让曹捷妃夫妇坚定了在从化创业的决心——“既然大家喜欢,不如就把这份健康美味的面食,做成一份事业。”

实干破局:

白手起家

实现从小作坊到企业的转变

创业的起步,远比想象中艰难。2016年,曹捷妃夫妇在从化沙贝村租下一间小作坊,开启了“朝八晚六”的奋斗模式。彼时团队只有4人:夫妻俩、一位帮忙备料的阿姨,还有丈夫的亲叔。“做馒头最讲究流程,手脚稍慢,面粉发过了头,成品就会变形。”曹捷妃记得,最初的一个半月里,失败是常态——蒸柜里看着完美的馒头,一打开炉门就“瞬间塌陷”,硬邦邦的、奇形怪状的成品,每天都要装满几大袋扔掉。

“每次打开蒸炉前,我们都要双手合十‘拜一拜’,就怕又失败。”心疼食材浪费,更心疼丈夫的坚持——为了研究面粉特性,丈夫常常坐不安、吃不下,人一天天瘦下去。曹捷妃不止一次劝他放弃,可丈夫总说:“再试试,我就不信搞不定这袋面粉。”

凭着这份“不认输”的韧劲,成品渐渐稳定,夫妻俩开始“自产自销”:早上做馒头,晚上打包发货,忙完后随便吃点东西,就推着小推车去摆摊。而在这期间,也是困难重重:淡季的冷清、大订单的紧张、员工的离职……这些创业路上的坎坷,夫妻俩一一扛过。“最难的时候,车间里原本站满了员工,因为没订单,一个个走了,只剩下我们俩对着空荡荡的厂房发呆。”但从化的包容与温暖,给了他们坚持的力量——周边村民会来买馒头,熟客会主动推荐朋友。慢慢地,小作坊的名气在本地传开,订单也越来越多。从60平方米的沙贝村小作坊,到如今800平方米的“豆米家食品有限公司”,夫妻俩用9年时间,在从化站稳了脚跟。

创新突围:

新媒体赋能

让从化味道走进更多家庭

2023年,随着短视频的发力,“豆米包”迎来了新的突破。夫妻俩从“小白”开始,研究视频脚本、学习直播技巧,尝试过各种风格,经历了整整一年“几百播放量”的低谷,终于在一次“家庭关系”主题的视频中找到共鸣——那条讲述创业中家庭支持的视频,在从化本地收获了100万+的播放量。

“原来大家喜欢的,不只是我们的馒头,还有背后的故事。”抓住这个契机,曹捷妃夫妇开始在视频里分享“健康面食”的理念,展示卡通馒头的制作过程,甚至教大家做简单的儿童辅食。他们还顺势而为推出“新客团购节”,主打“芝士超人包”,凭借“真材实料”的口碑,订单翻了好几倍,不少外地渠道商也主动抛来橄榄枝。

如今的“豆米包”,已是从化本地小有名气的品牌。曹捷妃夫妇更乘势而上,先后开设了从化河东店、新城店和白云区人和店等三家线下销售店铺,铺前常常排起长队,不少游客来游玩,也会特意来买几袋面包。“我们的面粉、蔬菜,都尽量选本地食材,既能保证新鲜,也想为从化的乡村产业出点力。”曹捷妃说,未来他们计划开发更多“从化特色”的面食,比如融入从化荔枝、青梅等本地食材,让“豆米包”成为“从化味道”的一张小名片。

未来展望:

以匠心守护初心

为从化乡村振兴添力

“豆米”原是曹捷妃的乳名,而她自己也从没想过,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小馒头,竟会成为自己人生路上的一张重要名片。回望9年创业路,曹捷妃夫妇感慨:“没有什么捷径,无非是脚踏实地,在黑暗里多坚持一会儿。”从为娃制食的“妈妈初心”,到扎根从化的“创业坚守”,他们用小小的馒头,书写了青年创业者的担当——在“百千万工程”的舞台上,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实干,为从化乡村经济注入了“微小却坚定”的力量:优先聘用本地村民,带动周边食材采购,用短视频传播从化的乡村生活与美食文化。

“未来想探索打造招聘合伙人的经营模式,帮助更多的宝妈可以灵活利用照顾小孩的缝隙时间,找到属于自己的事业,做到照顾家庭和赚钱两不误。”谈及未来,曹捷妃的眼神里满是期待。

在从化的山水间,曹捷妃夫妇的故事还在继续。他们就像一颗“种子”,在乡村的土壤里扎根、发芽,用热爱与坚守,生长出属于自己的“参天大树”——这棵树,是父母的寄托,是孩子的榜样,更是从化青年创业者“心怀热土、敢闯敢拼”的生动写照。正如曹捷妃所说:“创业也好,人生也罢,真正的成功,是走过风雨后,依然能带着初心,坚定地走下去。”

文字:江楚君 通讯员团区委宣

图片:李晓彤

视频:毛金强

来源:广州从化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