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过13岁,请把“成绩”放一放,这5件事才是关键!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2 13:19 1

摘要:前阵子帮邻居家孩子补数学,那孩子14岁,初三,每次我讲题时,他都盯着课本发呆,问他哪不懂,他憋半天说“随便”;有次他妈妈在旁边说“你要是能多考20分,就能进重点班了”,他突然把笔一摔,吼了句“我考不好就不是你儿子了是吧”,然后摔门进了房间——他妈妈红着眼跟我说

前阵子帮邻居家孩子补数学,那孩子14岁,初三,每次我讲题时,他都盯着课本发呆,问他哪不懂,他憋半天说“随便”;有次他妈妈在旁边说“你要是能多考20分,就能进重点班了”,他突然把笔一摔,吼了句“我考不好就不是你儿子了是吧”,然后摔门进了房间——他妈妈红着眼跟我说“以前他挺乖的,怎么一到13岁就跟变了个人似的,我天天盯着他成绩,难道错了吗?”

其实不少家长都有这困惑:孩子13岁前,你说啥他听啥,成绩也能盯着往上走;可一过13岁,突然就叛逆了,要么跟你对着干,要么闷不吭声把自己关起来,你越催成绩,他越抵触,有的甚至偷偷逃学、玩手机,把亲子关系搞得一团糟。

后来我跟做中学班主任的朋友聊,她一句话点醒我:“13岁是孩子的‘坎’,这时候他们不是‘不懂事’,是在长成‘大人’,你还拿‘成绩’当唯一标准,就等于没看见真正的他——这时候抓错了重点,比成绩差更可怕。”今天就掏心窝子聊聊,孩子过了13岁,比成绩更该抓的5件事,不是让你不管学习,是想让你明白:这年纪的孩子,先“立住人”,成绩才有可能稳得住,就算成绩普通,以后也能走得远。

一、先抓“情绪出口”:别让他把话憋在心里,比啥都重要

13岁的孩子,最难受的不是“考砸了”,是“没人听他说话”——你以为他在跟你“顶嘴”,其实他是在“求救”。

我表嫂以前总跟我抱怨“侄子越来越不听话”:有次侄子月考退步了,表嫂说“你是不是又偷偷玩手机了”,侄子说“没有,我最近上课总走神”,表嫂没等他说完就打断“走神还不是因为你心思不放在学习上”,结果侄子再也不说话了,后来表嫂才从老师那知道,侄子班里有同学总嘲笑他“胖”,他上课总怕别人看他,才走神的。

还有个朋友的女儿,13岁,有次跟妈妈说“我不想跟XX做朋友了”,妈妈随口说“小孩子哪有那么多事,别闹脾气”,结果女儿偷偷在日记本里写“妈妈根本不想听我说”,后来慢慢不跟妈妈分享学校的事了,连买衣服都要自己网购,不愿跟妈妈一起去——朋友说“现在她跟我说话都客气,像外人似的,我才慌了”。

你有没有发现,13岁的孩子,话突然变少了,要么不说,一说就容易急——不是他故意跟你作对,是这年纪的孩子,心里装了太多“说不出口”的事:可能是同学间的小矛盾,可能是对自己长相的自卑,可能是觉得“学习太累了”,甚至可能是偷偷喜欢上了谁,可这些事,他不敢跟你说,怕你骂他“心思不正”,怕你说“这有啥好烦的”,怕你转头就跟别人说“我家孩子怎样怎样”。

所以他只能憋着,憋不住了就用“顶嘴”“摔东西”“不说话”来发泄——你越骂他“不懂事”,他越憋;你越逼他“说清楚”,他越不说,最后亲子关系就像隔了一堵墙,你看不见他的难,他感受不到你的关心。

给家长的实在办法:别再“查户口”似的问他“考了多少分”“作业写完没”,先找个“轻松的场合”跟他聊——比如晚上一起散步时,比如他玩游戏你在旁边看时,别聊学习,聊点“没用的”:“你们班有没有特别搞笑的事?”“你觉得XX(他喜欢的球星/歌手)最近那事咋样?”“我今天上班遇到个事,你帮我分析分析”。

记住三个“不”:他说的时候,别打断,哪怕你觉得他说的是“废话”;别评判,别说“你这想法不对”“你怎么这么想”;别追问,他不想说的地方,别逼他“再说说”。比如他说“同学笑我胖”,你别说“你少吃点不就瘦了”,就说“被人这么说肯定不好受吧,换我我也生气”——先接住他的情绪,他才敢跟你说更多。

你要知道,13岁的孩子,能跟你说“废话”,比跟你说“成绩”重要多了——他愿意跟你说,说明他还信任你;他把话憋在心里,才是真的危险,因为你不知道他心里的坎,什么时候会变成“大问题”。

二、再抓“边界感”:别再把他当“小孩”管,给他点“自主权”

13岁的孩子,最反感的不是“管他”,是“你啥都管”——你以为是“为他好”,他觉得是“你不信任他”。

我邻居家孩子13岁时,他妈妈连“穿什么衣服”“跟谁玩”都要管:早上孩子想穿牛仔裤,妈妈说“牛仔裤紧,不舒服,穿运动裤”;孩子想跟班里的“调皮鬼”一起玩,妈妈说“那孩子成绩差,别跟他学坏”;甚至孩子想买个笔记本,妈妈都要先翻一遍“有没有乱七八糟的东西”——结果孩子偷偷攒钱买了个手机,藏在书包里,放学不回家,躲在公园里玩,就是不想跟妈妈待在一起。

还有个同事,儿子14岁,每天放学他都要“检查书包”,看有没有“不该带的东西”;儿子写作业,他就坐在旁边盯着,“这个字写歪了”“这题思路不对”,恨不得替儿子写——后来儿子干脆“摆烂”,作业也不写了,说“反正你都要管,我写不写都一样”。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13岁前他听你的,13岁后就不听了?因为他开始觉得自己是“大人”了,想试试“自己说了算”的感觉:想自己选衣服,想自己选朋友,想自己安排时间,哪怕选得不对,哪怕会犯错,他也想自己试——可你还是把他当“小孩”,觉得“他不懂,我得替他选”,你越管,他越想“反抗”,不是跟你对着干,是想证明“我能自己做主”。

就像你小时候想自己系鞋带,妈妈非要帮你系,你会生气一样——13岁的孩子,对“自主权”的渴望,比你想的要强烈得多。你管得越多,他越觉得“你不相信我能做好”,反而越不想做好;你给他点边界,告诉他“这事你自己定,但后果要自己担”,他反而会认真考虑,因为他想证明“我能行”。

具体该怎么做:从“小事”开始,把“决定权”给他——

- 穿衣:“今天温度15度,你可以选穿牛仔裤或运动裤,自己决定,冷了别喊疼”;

- 时间:“作业你自己安排,是先写数学还是先写语文,几点写完,你定,但晚上10点前要睡觉,没写完你自己想办法”;

- 朋友:“你想跟谁玩都行,但如果他让你做‘欺负人’‘逃学’的事,你得自己判断能不能做,做了出问题,你得自己承担”;

- 零花钱:“每个月给你XX钱,你想买啥自己买,花完了别找我要,不够也别怨我,你自己规划”。

当然,“自主权”不是“不管”,比如他要做“危险的事”(比如去河边游泳、跟陌生人出去),你必须管,但要跟他说清楚“为什么不能做”,不是“我不让你做你就不能做”。

你要明白,13岁开始学“自己做主”,比他多考20分重要——现在他在“穿衣服”“零花钱”上犯错,代价很小;等他20岁了,在“选专业”“交朋友”上犯错,代价就大了。你现在给他点“试错权”,他以后才能学会“对自己负责”。

三、重点抓“抗挫力”:别再怕他“受委屈”,教会他“输得起”

13岁的孩子,最该学的不是“考高分”,是“考砸了别垮掉”——你以为“保护他”,其实是“害他”。

我以前教过个13岁的学生,成绩一直是班里前5,有次月考掉到了15名,他当场就哭了,放学不肯回家,说“我太没用了”“同学肯定会笑我”;后来他妈妈来接他,没说别的,就说“没事,下次再考回来就行,妈妈不怪你”,可孩子还是过不去这个坎,后来每次考试前都失眠,成绩反而越来越差——他妈妈跟我说“我从来没逼过他考高分,就怕他压力大,怎么还是这样?”

其实问题不在“压力大”,在“他从来没‘输过’”:从小他考得好,家里就夸“你真厉害”;考得差,家里就说“是题目太难了”“老师没讲好”,从没人跟他说“考砸了很正常,咱们看看哪里错了”——他慢慢就觉得“我必须考得好,不然我就不行”,一旦考砸,就像天塌了一样,扛不住。

现在很多家长都这样:孩子考好了,使劲夸“你太聪明了”;考砸了,要么骂“你怎么这么笨”,要么赶紧找借口“没事,下次努力”,却忘了教他“怎么面对‘输’”——13岁的孩子,开始经历“真正的竞争”:考试排名、同学比较、甚至被老师批评,这些“小挫折”,要是他扛不住,以后遇到更大的坎(比如高考失利、找工作碰壁),怎么可能扛过去?

你要知道,“考高分”是暂时的,“输得起”才是一辈子的本事——现在他考砸了能自己爬起来,比他考100分都强;要是他输了就垮掉,就算现在成绩好,以后也走不远。

教你怎么帮他练“抗挫力”:别再用“聪明”夸他,也别用“笨”骂他,就事论事——

- 考好了:别说“你真聪明”,说“你这次错题比上次少了,肯定是上课认真听了,也复习了,这方法管用”(夸他的“努力”,不是“天赋”);

- 考砸了:别骂“你怎么这么不用心”,也别说“没事”,说“这次没考好,你肯定不好受吧?咱们一起看看,是知识点没学会,还是粗心了?哪部分不会,咱们一起找办法补”(先共情,再帮他找“解决办法”,不是找“借口”)。

平时也可以让他“受点小委屈”:比如他玩游戏输了,别安慰“这游戏不好玩”,让他自己想想“刚才哪步没做好,下次能不能改进”;比如他跟朋友吵架了,别帮他“评理”,问他“你想怎么解决?需要我帮你想办法吗?”——让他知道,“输”不可怕,可怕的是“输了就不敢再试”;“委屈”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受了委屈就躲起来”。

记住,13岁的孩子,需要的不是“你帮他挡住所有挫折”,而是“你教他怎么面对挫折”——你挡得了一时,挡不了一辈子,他自己学会扛,才是真的“为他好”。

四、别漏了“责任感”:别再替他“擦屁股”,让他“自己的事自己担”

13岁的孩子,最该学的不是“听话”,是“自己的事自己负责”——你以为是“帮他”,他觉得是“你该做的”。

我表姐家孩子13岁时,每天早上都是表姐帮他“收拾书包”“找校服”“装水壶”:有次表姐起晚了,没帮他找红领巾,孩子到了学校被老师批评,回家就跟表姐发脾气“都怪你,没给我找红领巾”;还有次孩子忘带作业,老师让家长送过去,表姐上班请假跑了一趟,孩子不但不感谢,还说“谁让你不提醒我”——表姐说“我现在才发现,我把他惯得连‘自己忘东西’都怪我,以后可怎么办?”

很多家长都这样:孩子忘带作业,你去送;孩子没写作业,你帮他跟老师找借口;孩子跟同学吵架,你去跟对方家长道歉;甚至孩子打碎了别人家的东西,你掏钱赔,连让他说句“对不起”都舍不得——你以为是“心疼他”,其实是“剥夺了他学‘负责’的机会”。

13岁的孩子,已经能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也该明白“做了什么事,就要承担什么后果”:忘带作业,被老师批评,下次他才会记得自己收拾;没写作业,被老师罚补,下次他才会记得按时写;跟同学吵架,自己去道歉,下次他才会记得怎么跟人相处——这些“后果”,你替他扛了,他永远学不会“负责”,反而觉得“反正有爸妈在,我做错了也没事”,等他长大了,做事没担当,没人会像你一样替他扛,到时候他只会更难。

该怎么让他学“负责”:从“他自己的事”开始,让他“自己担”——

- 学习上:忘带作业,别去送,让他自己跟老师解释,哪怕被批评;没写作业,别找借口,让他自己接受老师的惩罚,哪怕是罚抄;考试考砸了,别帮他“怪题目难”,让他自己分析“为什么没考好”,下次怎么改进;

- 生活上: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至少洗内衣袜子),洗不干净没关系,慢慢练;自己的房间自己收拾,乱点没关系,别总帮他叠被子、擦桌子;自己打碎了东西,让他自己说“对不起”,要是需要赔钱,从他的零花钱里扣,让他知道“犯错要花钱买单”;

- 与人相处:跟同学吵架,别先去指责对方,问他“你想怎么解决?要不要我教你怎么跟同学说”,让他自己去沟通,哪怕说不好,也是他的尝试。

你要狠下心:别再因为“心疼他被批评”“怕他麻烦”就替他做——他被批评时可能会哭,可能会怪你,但你要告诉他“这是你自己的事,你得自己承担”。现在他因为“忘带作业”被批评,比他以后因为“没责任心”被老板开除、被朋友疏远,要轻得多。

五、最该抓“兴趣”:别再逼他“学这学那”,留个“能让他开心的事”

13岁的孩子,最需要的不是“多学个特长”,是“有个能让他‘喘口气’的兴趣”——你以为是“耽误学习”,其实是“给他留个‘出口’”。

我以前有个学生,13岁,成绩中等,他妈妈总觉得“他不够努力”,把他的“画画兴趣班”停了,换成了“数学补习班”“英语提高班”:以前孩子放学回家,还能画半小时画,现在一回家就面对一堆补习班作业,没两个月,孩子就变得“蔫蔫的”,上课没精神,回家就躲在房间里,连饭都不想吃;后来他妈妈没办法,又把画画班加上了,孩子才慢慢缓过来,说“画画的时候,我觉

来源:努力的年轻人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