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着清脆的铜板响穿透时光,这声带着浓郁口音的开场一出,武松打虎的豪迈气息便扑面而来——这便是山东快书的魅力。
“当哩个当,当哩个当,闲言碎语不要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
伴着清脆的铜板响穿透时光,这声带着浓郁口音的开场一出,武松打虎的豪迈气息便扑面而来——这便是山东快书的魅力。
- 当泥土里的韵脚撞上一人一板的乾坤 -
作为曲艺长河里特“带劲儿”的一脉,山东快书始于鲁西南的田间地头,踩着“二二三”的七字韵脚,带着泥土的气息,一路唱进千家万户。
它的语言就像山东人直来直去的性格,押韵合辙、流畅顺口,特别是一些重点句子的重复,让故事的节奏感跃然纸上。
如果说语言是山东快书的血肉,那表演便是它的筋骨:左手竹板、右手铜板,金竹相击间,如珠落玉盘。如今竹板很少使用,腾出右手,让“手眼身法步”的功夫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
一个人,一张嘴,两块板,就能撑起一台戏——武松的勇猛、市井小人物的狡黠,全在这一人分饰多角的演绎中。没有华丽的布景,却能用形神兼备的表演让你在笑声中看见人间万象。
- 山东快书的“守艺人” -
对于山东快书的发展,有一位不得不提的人物——刘洪滨。1952年,他拜入高元钧门下,后来逐渐接过“高派”艺术的大旗,这一接,便是一辈子。
他不仅是表演者,更是传承者。很多山东快书爱好者从拿起板的第一天起就知道刘洪滨的名字,并在他编撰的书籍和创作的作品陪伴下成熟起来。姜昆曾说他“对工作夜以继日勤勤恳恳,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曲艺事业”。
山东快书不仅是一种曲艺,更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幽默与豪情,为此云听投入力量集中修复了录制于1993年的刘洪滨山东快书并汇成集锦。这其中,有《吃烧饼》里的风趣俏皮,更有《看财叹》中的讽刺智慧……当这些经典的声音再次响起时,眼前自然浮现出说书人英武挺拔的表演身影。
当鸳鸯板再次敲响
我们在这朗朗的节奏中
听见百态,看见自己
来源:云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