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进一步强化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把心理学融入司法工作,织密未成年人保护“安全网”,9月17日,大同市中级人民法院邀请山西大同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和大同市第五中学师生,通过庭审观摩和情景演绎,打造了一场兼具专业性与体验感的法治实践课堂,让法治宣传更沉浸,更
为进一步强化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把心理学融入司法工作,织密未成年人保护“安全网”,9月17日,大同市中级人民法院邀请山西大同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和大同市第五中学师生,通过庭审观摩和情景演绎,打造了一场兼具专业性与体验感的法治实践课堂,让法治宣传更沉浸,更走“心”。
庭审观摩
在庄严肃穆中播撒法治种子
作为本次沉浸式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的“第一站”,市中院精心筛选一起涉嫌诈骗犯罪的二审案件。在干警的有序引导下,师生们步入大法庭,全程观摩案件审理——从法庭调查的严谨质证,到法庭辩论的逻辑交锋,再到被告人最后陈述的真情流露,整个庭审以规范的诉讼流程、专业的法律素养,完整呈现了司法工作的严肃性与公正性。
庭审过程中,学生们专注记录关键环节,不时对庭审中的法律适用、心理博弈展开轻声探讨。此次庭审观摩通过真实案件的“现场教学”,让晦涩抽象的法律条文变得可感可知,也为后续探索“法治+心理”融合模式提供了鲜活样本。
情景演绎
以“法治+心理”解构未成年人犯罪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庭审观摩结束后,大法庭就化身“情景演绎小剧场”。在场学生以未成年人犯罪的真实案例为蓝本,以“犯罪后果”为主题,分三组呈现了 “冲动犯罪与家庭破碎”“网络诈骗与法律追责”“校园暴力与连锁危害” 等场景。学生们凭借专业的心理洞察,精准还原角色在违法犯罪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用细腻的表演让“法律红线不可触碰”的道理深入人心。
市中院未审庭法官全程参与互动,并对每组情景剧表演都进行了点评:“这种形式把法律知识与心理分析结合起来,既让普法更有温度,也凸显了心理学在犯罪预防、心理干预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结合剧中案例,基于既往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审理,法官现场对相关法律条文进行了解读,充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心理层面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法治+心理”融合模式的思考。
合影定格
共筑“理论+实践”法治宣传平台
活动最后,市中院未审庭法官干警与全体师生合影留念,定格下这场“司法与教育 法治与心理”双向奔赴的难忘瞬间。
此次沉浸式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不仅是市中院推进“阳光司法”的生动实践,更是“法治 + 心理”创新融合模式的积极探索,实现了多元参与、有机融合、协同发力,为进一步强化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提供了新路径。
司法不是纯粹理性的独角戏。下一步,全市法院将继续立足审判职能,不断创新法治宣传教育形式,以更科学的方式提升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综合治理效能,以“法治+心理”的融合模式,更好地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平安大同、法治大同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大同法治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