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南亚电商圈这阵子闹出大动静,天猫和Lazada突然来了一波合作大升级,把后台连到一块儿。这事让国内商家眼前一亮不用再麻烦地开新店铺、再上传一遍商品信息、也不用折腾当地支付物流,一切在天猫后台点一下“出海”就能同步到Lazada在印尼、泰国和越南这些电商热区。
东南亚电商圈这阵子闹出大动静,天猫和Lazada突然来了一波合作大升级,把后台连到一块儿。这事让国内商家眼前一亮不用再麻烦地开新店铺、再上传一遍商品信息、也不用折腾当地支付物流,一切在天猫后台点一下“出海”就能同步到Lazada在印尼、泰国和越南这些电商热区。
Lazada那头,达人帮推广、捞节奏做活动也一并安排,门槛一下变得很低。这招等于给想试水东南亚的商家松了绑,成本和风险都减轻不少。
很多人看到机会,打算上来先试小批量,看看能不能捞到第一桶金——朋友圈里一片讨论,有人跃跃欲试,有人还在观望。
这种复杂心态挺真实,一手想扩张,又怕踩坑。说到底,东南亚市场的吸引力确实大,谁都不想错过这一波。
阿里不是今天才盯上东南亚的。Lazada其实早早就被收进阿里旗下,等于把本地仓库、物流和支付全收入囊中。
淘宝海外则把流量优势和便宜商品带出国,解决了华人爱买便宜的刚需。还有天猫出海,专门帮那些中高端品牌塑造“海外旗舰价钱和国内差不多,但牌面感直接拉高。
只不过,这些年Lazada压力不小。Shopee和TikTok Shop疯狂拉流量,动不动就靠直播短视频带货,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成了主力军。
相比之下,Lazada的市场份额难有突破,物流也还没做到最快。像印尼这样的大市场,别家三五天到货,Lazada却还是慢一拍。再加上平台老用补贴来拉单子,一停补贴用户就跑,让Lazada越来越被动。
这时候,天猫资源接入Lazada简直“雪中送炭”。大量知名品牌新鲜上架,让平台一下子多了高品质、高价位的选择,整体调性都提升了。
可是,国内的高品质品牌能不能适应当地消费者的购买力?平台能不能把高端客户服务好?阿里这次的打法其实很有针对性,只是问题没法一夜解决,还得看后续能不能引来更多实单和回头客。
其实不止阿里在发力,京东改革步伐也没慢,直接把重心转向欧洲,大手笔买下了德国零售巨头,找准高客单价和正品线路,为有实力的家电和电子品牌商家筑了条好路。
另一边拼多多的Temu靠极限低价模式卷欧美市场,帮助工厂型卖家压货走量。内容电商一哥TikTok Shop通过短视频和直播吸粉,活力拉满,只是政策压力难搞。
这些平台用不同的策略搞竞争,卖家也得琢磨自己路子。挑平台还真得费点心思。大品牌适合走天猫和Lazada玩品牌升级,价格敏感且量大的商品可以拿去Temu甩货,家电和电子要提升毛利就奔着京东供链去,年轻人市场当然是TikTok Shop稳准狠。
现在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平台关系要靠灵活组合,别死守一个入口,多条腿走路,才能跟着市场节奏赚到钱。
往后两年,谁能快速适应本地政策、及时调整货品,谁就能抢到先机。东南亚的生意风向换得快,但用户对中国货越来越有信心。
现在是窗口期,卖家只要选对赛道,灵活出手,还是有机会赚到红利。阿里这步棋抢得及时,帮Lazada补了短板,也让整个行业格局有了新变化,后头怎么玩还得继续看下去。
来源:修竹书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