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种尴尬处境源于复杂的现实困境:由于以色列对约旦河西岸的军事占领,即便是20世纪90年代和平协议后成立的巴勒斯坦权力机构,也未能完全掌控这片土地与当地民众。
巴勒斯坦常被外界描述为一个“存在又不存在”的特殊实体。
一方面,它已获得广泛国际认可,在多国设有外交使团,甚至能组队参与奥运会等世界体育赛事.
但另一方面,它没有国际公认的边界,没有官方确立的首都,更没有正规军队,国家形态始终处于模糊状态。
这种尴尬处境源于复杂的现实困境:由于以色列对约旦河西岸的军事占领,即便是20世纪90年代和平协议后成立的巴勒斯坦权力机构,也未能完全掌控这片土地与当地民众。
而同样被以色列占领的加沙地带,目前正深陷旷日持久的战火之中,局势持续动荡。
有限的国际地位,使得各国对巴勒斯坦的承认在很大程度上仅具象征意义。
事实上,这种承认对改变当地现状几乎未起到实质作用,但在道德与政治层面,其象征价值仍被认为极具分量。
英国前外交大臣戴维・拉米在2025年7月的联合国演讲中便强调了这一点。据英国广播公司周五援引,拉米表示:“英国对支持两国解决方案负有特殊责任。”
他还特意回顾了1917年时任英国外交大臣阿瑟・贝尔福签署的《贝尔福宣言》,该宣言既表达了对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民族家园的支持,也承诺不会损害非犹太社区的公民权利与宗教权利。
不过,以色列的支持者常指出,这份宣言并未明确提及巴勒斯坦人民的民族权利。
自1948年英国结束对巴勒斯坦领土的托管统治后,以色列已正式建国,而在其旁建立巴勒斯坦国的努力却始终未能成功。
国际社会倡导的“两国方案”,核心是按照1967年阿以战争前的领土格局,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建立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
尽管这一方案长期以来是国际政治的主流议题,却至今未能落地;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扩建定居点的行为,更进一步削弱了方案实现的可能性。
目前,巴勒斯坦已获得联合国193个成员国中约75%的承认,在联合国拥有常任观察员地位——这一身份允许其参与各类会议,但无投票权。
值得关注的是,英国、法国等多个大国计划在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加拿大、澳大利亚、比利时、马耳他等国也在其中。
若此举落地,巴勒斯坦将获得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的四国支持。
这种局面使得美国处于少数派地位。华盛顿迄今仅承认由马哈茂德・阿巴斯领导的巴勒斯坦权力机构,并未完全承认巴勒斯坦国。
来源:社会观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