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资本暴打到成为资本!于正凭什么成为编剧圈第一顶流?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2 17:03 3

摘要:他创作了《宫锁心玉》《美人心计》《延禧宫略》等收视狂飙的电视剧,也一手捧红了杨幂、赵丽颖、吴谨言等一线女星,甚至就连林心如、秦岚等老派明星都是在他手里重新翻红的。可明明手上握有这么多成绩、身上又有着毋庸置疑的创作能力,却依然挡不住于正被人嫌弃。不光观众嫌他嘴碎

没有人比于正更懂如何在娱乐圈生存。

他创作了《宫锁心玉》《美人心计》《延禧宫略》等收视狂飙的电视剧,也一手捧红了杨幂、赵丽颖、吴谨言等一线女星,甚至就连林心如、秦岚等老派明星都是在他手里重新翻红的。可明明手上握有这么多成绩、身上又有着毋庸置疑的创作能力,却依然挡不住于正被人嫌弃。不光观众嫌他嘴碎,业内同行也以跟“于抄抄”挂钩为耻,以至于“于正有难八方点赞”。

本是个连表演班都考不上的小角色,于正,是如何在弱肉强食的娱乐圈成为一个不是明星却胜似流量的人,明明职业生涯抄袭等官司不断,他又为何能从对抗资本,到后来成为资本,稳坐编剧圈第一顶流呢?这一切,我们还得从于正考入上海戏剧学院的“误闯天家”说起。

系好安全带,发车了。

【演员梦碎,改行编剧】

于正原名余征,1978年出生于浙江嘉兴的一个小城镇,小时候的他特别爱看电视剧,老是幻想自己是剧中人,青春期的他自信满满,觉得自己形象不错,应该可以做个大明星,结果是考了两次都没考上,无奈之下只好“曲线救国”,转考上戏新闻系。就这样,1997年,19岁的于正跟冯绍峰、严宽、杨蓉等后来一系列在他剧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演员成为了同届同学,只不过那时候人家是正儿八经表演系,而他,是个翘课去表演班旁听的“隔壁班”同学。

学生时代的于正进行了很多次表演尝试,可惜一到舞台上就忘词、浑身僵硬,放弃舞台剧后,于正又找了个剧组演一个小角色,比跑龙套呢好点,起码有台词,能露脸,可结果于正写台词可以,背台词实在不行,拍了一百多条都没过关,给导演气得呀,不仅让他当场走人,甚至还想办法改了剧本就为了把他的戏份全都删掉,结果这个举动让剧组的编剧不爽了,于正还没走呢,编剧先走了。

不得不说,于正的脑瓜子是活络的,当时这个剧本呢他看过,觉得不难写,这时候正好编剧走了,于是他就跟导演说,“我来帮你写一段”。那导演肯定觉得他有病,看都不看挥手就让他走,但于正也不是个知难而退的人,他连夜写了两集剧本塞进了导演的房间,得益于从小看剧看书的阅读积累,在情节这方面,于正算是有点天赋,第二天于正的车还没有回到上海,就接到了导演的电话:“小于呀,你写的剧本我看了,我觉得你写得还行,回来吧。”就这样,于正成为了那个剧组的新任编剧,导演也对他和颜悦色,最后还给了一笔不菲的稿费。

也正是这次经历,让于正意识到:也许上帝给他关上了演员的大门,却给他开了一扇编剧的窗。后来他还给星空卫视真人秀《爱情梦工厂》写剧本,一集就有一千块,很快,于正就攒下了数万的巨款。

要知道那才是1998年,上海的房价是2300一平米,一个学生能攒数万块,毫无疑问已经是班里最富的了。

然而此时的于正,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编剧,要说把他正式引入行的,还得是他的恩师,也是后来跟于正因为署名权对薄公堂的前TVB总监制李惠民。

【知遇之恩,反目成仇】

这李惠民何许人也?香港导演,TVB金牌监制,《新龙门客栈》(梁家辉、张曼玉、林青霞等人主演)、《东方不败风云再起》(林青霞、王祖贤、于荣光、主演的武侠片)、《刑警本色》(甄子丹、吴镇宇、周星驰共同主演),小齐哥版的《笑傲江湖》和《神雕侠侣》,导演和监制的作品履历垒起来估计比人都高,其中有不少影视剧都是一代人心中的经典。1999年,李惠民正要组建个人工作室,彼时的于正在写一本叫做《亡命天涯》的剧本,这个剧的制片主任就把于正写的剧本寄给了李惠民,李惠民看后给予了肯定,觉得于正“写东西还蛮聪明的”。于是将于正招入麾下。

当然这是好听点的说法,但说白了于正就是去给李惠民当免费劳动力的,还没有签约也就是没有工资,但年轻气盛总有被理想支配的时候,于正还是义无反顾的离开了上海,远赴香港。

就在他以为自己从此就能走上编剧的康庄大道时,现实先给了他一记耳光——李惠民嫌弃于正写东西太慢。

“别人一天写两集,你写一集为什么都要一周?是不是太懒了?”

这可给于正震惊坏了,他在内地写剧本是出了名的快,怎么香港人还能更快呢?

李惠民说出了关键:“你要多看看其他导演的作品,把情节结构‘扒下来’,定好框架后,直接往里面填内容就行,速度自然提高了。”

短短两句话,成了于正日后无往而不利的制胜法宝。

得了李惠民的提点之后,于正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他用了一个月就能写出来一部30集的电视剧,可那时候他没有钱也没有挂名,每天除了写写写,根本不知道出路在哪里。转折大概就在《荆轲传奇》,在他看来,这是他的得意之作,几乎每一句话都有禅理,李惠民看完后也说:“写的不错,我之后会拍出来的。”李惠民的太太也给于正包了5000港币的红包。

虽然钱不算多,但李惠民的夸赞还是给了于正莫大的鼓舞,更重要的是,《荆轲传奇》开拍后,于正在圈内也是小有名气,开始有人找他单独写戏了,一部30集的戏他能拿到4万块。

羽翼渐丰之后,于正也看清了现实,跟着李惠民很难再有出头之日,于是他决定离开“恩师”,来到北京发展。然而没了大树的庇护,单飞的雏鸟马上就遭遇了社会的毒打。

他每天绞尽脑汁写剧本不说,就连父亲生病了,剧组导演都不肯放人,将他关在房间里,必须写出17集剧本才给走,虽然于正最终逃了出去,但也还是没能来得及见上父亲最后一面。

你说是浴火重生也好,就此黑化也罢,总之,一年之后,于正2002年在上海成立了于正工作室,正式迈出了叱咤娱乐圈,也是他争议不断的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抄袭成瘾,屡教不改】

于正“于抄抄”的大名人尽皆知,可他为何还能稳坐编剧界第一顶流?这我们还得从他尝到的第一个甜头说起。

2002年于正工作室成立后,他的人脉学长贺子壮友情捧场,邀请他改一个剧本。这个剧本的初稿是《萌芽》杂志的副主编傅星完成的,然而于正改完之后却只署了他一个人的名字。

这下傅星不干了,找于正要说法。那时的于正毕竟是第一次干这种事,还有点心虚,面对傅星的质问很快就道歉讨饶,但是只同意赔一万块,在贺子壮的调解下,于正才不情不愿的给了3万。然而一个好的剧本能卖出的可不只是3万块啊,他没觉得丢人,反而觉得此事颇为划算。只不过这回旋镖很快扎到了自己身上。

2004年,于正写的《荆轲传奇》播出。他守在电视机前要好好看一看自己的得意之作,结果怎么也没有看到“编剧于正”这四个字,他的名字只在“其他工作人员”一栏,取而代之的,编剧一栏里,是李惠民太太的名字。

这可让于正气得不行,一纸诉状将李惠民告上法庭,索要《荆轲传奇》的署名权。李惠民方也做出回应,表示于正写的剧本太烂了,根本没法用。

两方各执一词,是真假难辨,然而师徒反目的戏码还是吸引了不少吃瓜群众。跟李惠民一直不对付的赖水清就是其中之一。

他们曾经一起指导过《新龙门客栈》,既是合作伙伴又是对手,眼看“敌蜜”被徒弟攻击,赖水清乐呵得直接把于正拉入麾下,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嘛,只不过他们的合作才进行了一半,合作的公司就倒闭了。

可是这点挫折哪里能难得倒于正呢?他物尽其用,打着“和李惠民、赖水清合作过”的招牌,宣传自己。借着两位大佬的东风,于正是剧本接到手软。然而《荆轲传奇》《烟花三月》(陈浩民、郝蕾主演)接连扑街,就连于正都陷入了自我怀疑:我不是写剧本的天才吗?收视率怎么会这么差呢?

还好他的妈妈一语点醒梦中人:“大家喜欢看点轻松的。”

怎么才算轻松的?不知道。

但观众喜欢看的,经过市场验证过的,那一定是正确的。

紧接着,于正人生中的第三个贵人阎大可露面,他号称是内地最懂市场的制片人,出品过《大汉天子》、《冰与火》等热播剧集,阎大可看完《烟花三月》后非常欣赏于正的才华,力邀他写一部清宫戏。

这回于正变换方法了,他要拿出在李惠民那里学来的“框架”模式,写一部集大成者的剧集——这就是于2007年横空出世的《大清后宫》。

这部戏不仅在卫视拿下收视冠军,在tvb也创下收视纪录。好消息是于正的名气打响了,但坏消息是响的是“于抄抄”,多家媒体质疑《大清后宫》融梗《金枝欲孽》、《大长今》、《冬季恋歌》等剧,然而争议越大,流量越大,于正的名气就越大。

圈内人也有看不过去要联名状告的,可惜复杂漫长的诉讼程序终于耗光了所有耐心。与此同时于正甚至还从实践中总结出“20%法则”——也就是雷同度不超过20%就不算抄,比如你把20集全抄了,但只要扩充到100集,法院就不会追究。

2006年他的同行小四败诉,被冠上“抄袭”的帽子,而于正却还在节目里大言不惭:说自己没有违反法律程序,这个过程不足以构成抄袭。“读书人的事,能叫抄吗?那是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此后几年,于正手握爆款秘籍,由编剧进阶为制作人,也和白月光何晟铭一直从籍籍无名走到前程似锦,《美人心计》《宫》等现象级爆剧,让于正渐渐在圈内有了话语权。

【名利双收,毁誉参半】

常在借鉴、致敬,哪能不吃官司?

2014年,于正“宫”系列的第3部《宫锁连城》播出,就在收视飘红时,有人称《宫锁连城》和琼瑶的《梅花烙》剧情雷同。

这一下子激起了原创作品意识极浓的琼瑶的注意,要知道琼瑶红遍大江南北的时候,于正还在撒尿和泥呢,论资历人脉,于正差琼瑶不止一大截。琼瑶直接致信广电总局,开撕于正。

一开始于正还嘴硬,可随着舆论发酵,他干脆直接厚脸皮说“你不是也借鉴过《红楼梦》,大家都是抄老祖宗的东西”,这番无赖话把琼瑶气的大病一场,将其告上法庭,也多亏了琼瑶人脉广影响力大,这场剽窃案才很快落下帷幕,法院判决于正公开道歉,赔偿500万元。

业内也是“苦于正久矣”,眼看判决已下,立马八方点赞,甚至不少编剧联名抵制于正小四之流,原以为于正会就此一蹶不振,然而2018年,于正又凭一部《延禧宫略》杀了回来。

这部剧靠着莫兰迪色调的视觉美学颠覆古装剧审美,主角魏璎珞“黑莲花”人设打破傻白甜套路。最终创下150亿网络播放量,海外版权卖到90多个国家。日本NHK电视台引进时特意标注:“这是中国电视剧的文艺复兴”。

于正算是彻底打了一个翻身仗。

随着琼瑶离世,这世上好像就没有什么能镇得住于正的人了,因为在编剧身份之外,他早已经成为了制片人和一个顶级的商人。

2008年,于正和张珺涵一起创建浙江全盛时代影视公司,第一部作品《贤妻良母》以每集7位数字的电视台成交价刷新业界纪录。2012年,东阳欢娱影视文化公司正式成立。于正出资1866.67万,持股62.22%,是绝对的大股东。

于正持股之后,显然也发挥了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

2015年,欢娱影视曾被东阳市政府评为“小巨人企业”。按标准,小巨人企业年营收需达1亿元、纳税超500万元。

2017年,欢娱文化纳税2793万元,只是堪堪进入百强。

而到2018年,欢娱文化缴纳税费合计为10118.62万元,仅次于王中军的华谊兄弟、侯鸿亮的东阳正午阳光。这样的增长速度,可以说于正功不可没。

与此同时,于正也以不定比例分别持股了海宁于正影视文化有限公司,于正(上海)影视文化工作室,以及霍尔果斯欢娱影视文化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

作为于正进行资本布局的核心平台,欢娱的背后,也凝聚着一条辐射行业的影视生态网络。CEO杨乐曾介绍,欢娱影视正在建立的是集艺人、剧本、制作、发行、宣传、衍生品于一体的完整生态体系,并进行资源的内部孵化。于正虽然常常以老板的身份出现在台前,但其实他真正负责的还是内容生产的业务,毕竟整个欢娱依赖的,恰恰就是碎嘴、爱炒作的于正和他的“于正出品”。

于正虽然不是演员,但他可能比大多数演员都清楚该如何在娱乐圈生存,在善用娱乐圈规则的同时还能自己掀起风浪,二十多年的从艺生涯里,于正毁誉参半,然而他自己似乎一点都不在意,“反正我赚到钱就行了”,这种与其内耗折磨自己,不如外耗搞疯别人的心态,大约也能称得上一句强者了。

好了,到站下车,这里是财才说,关注我,听更多商业背后的故事。

来源:财才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