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又出手了 ,8.6亿投具身智能 ,三位华人联手闯AI新蓝海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2 16:52 3

摘要:英伟达最近又投了一家公司,这次目标直指具身智能领域。新晋黑马Dyna Robotics刚刚对外宣布拿下1.2亿美元A轮融资,折合人民币约8.6亿。

英伟达最近又投了一家公司,这次目标直指具身智能领域。新晋黑马Dyna Robotics刚刚对外宣布拿下1.2亿美元A轮融资,折合人民币约8.6亿。

英伟达、亚马逊、Salesforce等科技巨头全都来了。这家只成立一年、员工不到30人的初创公司,能获得老黄(英伟达CEO)如此青睐,背后到底有什么故事?

更有意思的是,公司三位创始人全是华人,敢闯敢拼,直接把总部设在美国红木城,还在上海长宁设了分部。

英伟达为什么要投Dyna Robotics?这背后是对具身智能大趋势的坚定押注。老黄早就说过,下一波AI浪潮,一定是具身智能和物理AI。

说白了,就是让AI不仅会“算”,还要能“动”起来,成为现实世界的“劳动力”。英伟达这两年布局频频,Dyna Robotics只是它在机器人赛道上的又一颗重要棋子。

Dyna Robotics有啥特别?公司刚成立时,创始人们就想明白了一个核心问题:现在的大模型+智能机器人,能不能直接进军工业和家庭?

他们得出的结论很务实,工业流水线要求太高,出点小错损失巨大,而家庭场景又太复杂。

所以Dyna决定先搞商用场景,让AI机器人先在饭店、健身房、自助洗衣店练手,逐步积累真实数据。

这样既能避开高风险,又能让机器人“边干边学”,逐步提升技能。更关键的是,这样能早点实现商业化、自我造血,不至于像无人驾驶那样无限烧钱。

Dyna的技术核心是自研的VLA模型DYNA-1,号称全球首个能在商用场景真正落地的灵巧操作模型。

根据官方演示,装上DYNA-1的机械臂已经能24小时不间断自主运行,折叠餐巾900多次,成功率99.4%,这对于机器人来说,难度堪比地狱模式。

现在,这套技术已经在餐厅、健身房、自助洗衣店等场景落地,能帮忙折叠餐巾、整理毛巾、分拣衣物,业务能力越来越强。

DYNA-1的厉害之处在于“单权重通用”,不需要针对每个场景单独训练,只用一套模型就能通吃多种任务。

这种自学习机制,让机器人能不断吸收新数据,经验越多,能力越强,形成“数据飞轮”。

每部署一次就变聪明一点,别人越用它,Dyna模型就越强大,商业价值水涨船高。

Dyna的三位创始人也很有来头。CEO Lindon Gao毕业于纽约大学商学院,上一家AI公司Caper AI被美国生鲜电商平台Instacart以3.5亿美元收购,绝对是创业老手。

Lindon在Caper AI做的是AI智能购物车,解决线下零售排队难题,后来卖掉公司后,他发现大模型和智能硬件加速成熟,全球又面临劳动力短缺,果断转型做具身智能。

负责工程和产品的York Yang,本科是浙江大学电子工程,硕士是UCLA计算机,技术能力很强。

两人因朋友介绍认识,互补性极强,从Caper AI时期就有合作基础。

首席科学家Jason Ma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主攻机器人基础模型和强化学习,曾在Google DeepMind、NVIDIA AI、Meta AI等顶级实验室实习和工作,技术底子扎实,学术成果丰富。

Dyna的团队和技术路线都很务实,目标是让具身智能机器人“开箱即用”,实现量产和规模化落地。

他们认为,只有能快速适应新环境、具备高可靠性、同时能跑通商业模式的机器人,才可能真正爆发。

商用场景既能积累技能,又能带来营收,是让AI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现实的最佳跳板。

英伟达为什么这么看重Dyna?原因很简单,具身智能是AI下一个风口。

老黄已经在Figure AI、Dyna Robotics、Skild AI等公司布局,国内也有银河通用、宇树科技等合作伙伴。

未来能否跑出来不好说,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谁掌握了具身智能,谁就掌握了现实世界的下一个算力入口。

而AI大模型只有和机器人硬件结合,才能真正释放影响力。

正如Dyna创始人所说,“机器人就像AI宝宝,只有边干边学,才能慢慢长大。”未来,谁能把AI和机器人结合得最好,谁就能掌握智能时代的主动权。英伟达已经提前下注,三位华人创始人也迈出了关键一步。具身智能的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来源:3分钟娱记一点号

相关推荐